傳統中醫藥非遺在吉林大地“多點開花”

“平氏浸膏是經八代傳承,在祖傳秘方的基礎上,不斷汲取各家經驗而形成的特色技藝……”在“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遺展”上,“平氏浸膏制作技藝”傳承人吳淑琴一邊整理參展產品,一邊為游客進行介紹。作為吉林省參與展會的三個項目中唯一一個中醫藥項目,“平氏浸膏制作技藝”引起了現場游客的關注。
巍巍長白山、莽莽黑土地為無數的珍稀藥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存環境,也為吉林省中醫中藥的傳承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土壤。近年來,作為省中醫藥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之一,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以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為切入點,推動中醫藥傳承保護傳承與創新高質量發展。
精益求精換來百年傳承
平氏家族祖籍浙江,傳統醫技精湛,以擅治腫瘤、呼吸系統疾病、結核病、骨病等在社會上獲得口碑,歷代傳承療疾用藥以“浸膏劑”見長,故民間習慣以“平氏浸膏”稱謂,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吉林省擁有長白山這座野生藥物資源寶庫,而長春市在歷史上是長白山野生藥材的集散地。處於長春地區的九台,為平氏浸膏選購貨真價實的野生原料藥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讓這一傳統制劑方法在這裡落地生根、發展壯大。
據吳淑琴介紹,為了保証平氏浸膏的質量、藥效,對原料藥材質量的把控至關重要。因相同品種的藥材,由於產地、土壤、生態環境、採收時間等不同,對品種的有效成分含量均有一定影響,所以為了保証達到恆定的質量標准,對於每一品種必選原產地當年產的新藥材。
“如人參必選長白山撫鬆地區特產,紅景天必選質量最優的長白山高山紅景天。除了在原材料選擇上要慎重之外,我們對於原材料的處理和制作工藝的每一步程序上,都要按照嚴格的要求進行,否則便會失之毫厘,謬以千裡。”吳淑琴說。
為了更好地傳承“平氏浸膏制作技藝”,吳淑琴將所學醫術悉數傳授給了兒子劉宸隆,目前他已從事中醫藥臨床和實驗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全面繼承了平氏醫家歷代積累的經驗精華。“平氏浸膏制作技藝”傳承人歷代秉承著“大醫精誠”的精神,更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待制作的每一劑藥品,不僅為數以萬計的患病者祛除了病痛,也使得這項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薪火相傳。
“互聯網+中醫藥” 探索數字中醫藥新模式
從第一代清朝咸豐年間的單玉甫先生,到如今的單氏中醫第五代傳承人單曉春,單氏家族一直以中醫治肝而聞名業界。160余年的時間,單氏中醫在臨床治療方面擁有了完善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形成中醫治療肝病的獨特體系。2016年,“單氏中醫診療方法”入選“吉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據“單式中醫診療方法”第五代傳承人單曉春介紹,單式中醫在治療肝硬化腹水方面提出獨創的“宣上、開中、導下”的學術理論,將疾病“辨証”與“辨病”相結合,在治療法則上主要以辨証分型為主,通過四時季節的不同,病情輕重的不同,寒熱虛實的不同,從整體觀念出發,對疾病進行分類。其總的治療原則:在單氏中醫獨創的“宣上、開中、導下”治療肝硬化腹水的學術理論指導下,滋養肝腎,溫脾和胃,運用單氏中醫五代相傳的方劑進行系統治療。
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線上問診迅速發展。長春單氏中醫院響應國家《“健康中國2030”規劃》,貫徹執行“互聯網+健康醫療”行動,率先開通了互聯網醫院,拓展中醫醫療服務的覆蓋范圍,在網上接受咨詢,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此外,長春單氏中醫院正在探索建設面向全國的互聯網醫院雲平台,具備遠程醫療、健康咨詢、健康管理、醫療協助、科研協作等功能,以此推動中醫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提高患者對中醫的認可度。“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傳統媒體及自媒體對“單式中醫診療方法”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宣傳,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發揮互聯網優勢,賦能中醫藥傳承與發展。”單曉春說道。
昔日“皇家貢品”走入尋常百姓家
遼源市東豐縣養鹿和鹿茸加工歷史悠久,1619年,努爾哈赤將此地辟作“盛京圍場”,用於皇家狩獵、八旗習武並指定此地所產梅花鹿及鹿產品作為皇室貢品﹔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在這裡設“養鹿官山”和“皇家鹿苑”。
“當時沒有保鮮技術,不能冷凍,鹿茸割下來之后不加工就會腐敗。在當時都是進貢給皇帝的,普通人很難見到。”馬記鹿茸炮制技藝第四代傳承人潘思亮說道。
“馬記鹿茸炮制技藝”的主要工藝有採茸、排血及交替進行的煮炸、回水、干燥、整形等程序,制作程序較繁復,整個流程需五十天左右完成。據潘思亮介紹,在傳承技藝的同時,他們也在應用現代技術上進行創新。如在干燥過程中部分步驟採取了電烘箱干燥,在煮炸過程中應用自動控制溫度的方法,但在整體工藝上沿用傳統工藝的程序。
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與發展,給鹿茸接了“地氣”,使昔日的貢品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成品“馬記鹿茸”保型、保色、水頭足、解剖結構好、沒有血線,外觀形狀優美,細毛紅地,嘴頭呈元寶形。因為其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筋壯骨,益氣強志等功效,備受百姓喜愛。
潘思亮表示,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中醫藥非遺項目,吉林省東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本項非遺的保護單位,將建設藥材基地,進一步規范梅花鹿的生產,提高原料質量,同時加強對鹿茸生產的標准及規范的研究,通過建立系列標准操作規范和質量標准,進一步提升該技藝的整體水平,守正創新,將“馬記鹿茸炮制技藝”更好的傳承下去。
據了解,目前吉林省共有“人參炮制技藝”“平氏浸膏制作技藝”等3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人﹔共有應氏奇穴埋線療法、愛新覺羅·恆紹家傳滿藥、朝鮮族崔氏正骨療法等29個項目入選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代表性傳承人23人。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繼續加強與中醫藥部門的溝通和配合,共同做好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工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作出新的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