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吉林频道

吉林的丰收答卷系列报道

吉林:绘就“丰”景美图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马俊华
2022年11月02日10:04 |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小字号

时下,吉林广袤田间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秋粮收获季节。玉米金黄、稻米飘香、大豆摇铃……田野里满是丰收的景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在吉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落实,“千亿斤粮食”工程启动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如火如荼、保护黑土地的地方性法规出台……吉林不断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努力让中国人的饭碗盛上更多吉林粮。

今年,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800万亩,截至10月28日,吉林省秋粮已收获92.51%,秋收工作接近尾声。年年接续、茬茬压实、环环紧扣,吉林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牢牢稳住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保护黑土地 守好用好“饭碗田”

在长春市农安县杨树林乡偏坡子村,秋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玉米收割机在田里来回穿梭,一转身的功夫,成片的玉米被装进收割机的谷舱,秸秆也被收割机粉碎还田。

玉米收割机将秸秆粉碎还田。人民网 马俊华摄

玉米收割机将秸秆粉碎还田。人民网 马俊华摄

“今年年头好,雨水充足,土地肥沃,产量高。你看这玉米棒子多大,籽粒饱满还密实。”36岁的种粮大户霍旭扒开一穗玉米展示着,眼里满是喜悦。

今年,农安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571.7万亩,玉米播种面积523万亩。“全县黑土地占比高,地力条件好,农民种粮积极性高。全年粮食总产量有望再获丰收。”农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水稻、大豆、薯类等已完成收获,秋粮收获接近尾声。

“今年承包了600多亩地,抢抓晴好天气,两台收割机下地,一天能收100多亩玉米,一个星期就能让自家的玉米颗粒归仓。”霍旭说,大型农机在手,秋收不愁。

收割后的玉米装车归仓。人民网 马俊华摄

收割后的玉米装车归仓。人民网 马俊华摄

让霍旭“不犯愁”的还有每年乡里推广的保护性耕作模式,“现在种地都是保护性耕作,秸秆打包粉碎后全部还田,秸秆全覆盖能蓄水保墒,地好了,产量自然就上来了。”

返乡近六年,种地已成为霍旭的主业。细数变化,他说:“春天播种有免耕播种机、夏天打药有无人机、秋天收割有收割机。黑土地保护也越来越精细,‘望天田’升级成高产田,种地挑上了‘金扁担’,幸福着呢!”

“专注黑土保护,助力乡村振兴”。在农安县华家镇,吉林隆源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源农业)现代农业展示基地复合肥生产高塔上的两行大字引人注目。

作为一家肥料企业,隆源农业不断探寻如何将黑土地保护融于肥料施用中。2021年,隆源农业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研究院,共同探索黑土地保护技术体系应用与推广新模式。

隆源农业生产的不同类型的肥料。人民网 马俊华摄

隆源农业生产的不同类型的肥料。人民网 马俊华摄

根植于“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研究院系统开展梨树模式等保护性耕作、智慧农业等技术研发与应用。“我们与中科院合作打造的微生物菌肥生产线,能够起到改良土壤、保护黑土地的作用。”隆源农业总经理王平介绍,该公司还成立了黑土地保护培训中心,每年能培养1万名农技能手,带动了更多农户参与黑土地保护工作,为粮食增产增收提供支撑。

补给黑土地,筑牢丰收基础。吉林省构建了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保护路径,全省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3283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和黑土地保护建设项目390万亩,为黑土地保护贡献了更多“吉林方案”。

“瀚海”变良田 改出增产好光景

鸭蟹成群,鱼跃其间,稻浪翻滚,满目金黄。在大安市联合乡万福村的稻田中,串串饱满的稻穗卷入收割机中,一粒粒金黄色的稻粒被收进“囊中”,阵阵稻草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大安市位于吉林省西部,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之一。过去,土地沙化、碱化、退化较为严重,“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小苗没几棵,秋后不收啥”的顺口溜在田间流传。如今,随着盐碱地成功改良,生态有机种植逐渐普及,田地也一改往日模样。

大安市改良的盐碱地种植水稻。人民网 李洋摄

大安市改良的盐碱地种植水稻。人民网 李洋摄

从2015年开始,大安市实施盐碱地改良,以稻治碱,以水稀释。到2021年,大安市连续7年粮食稳产20亿斤以上,越来越多的昔日“不毛地”,变成了如今的“米粮仓”。

“今年种植水稻8200多亩,预计亩产超过600斤,比去年多收100万斤粮食,丰收了!”大安市信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王千士介绍,2016年开始种植生态水稻,发展至今,公司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水稻,养殖稻田鸭、稻田蟹、稻田鱼。

“在几年前,大安到处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哪敢想种庄稼啊。”王千士说,“当初承包土地的时候,亲戚朋友都劝我不要弄了,但我老家就在这,起初就是想种点大米自己家吃。现在,我在这片土地上看到了希望,我能让更多人吃上放心的有机大米。”

王千士介绍,今年稻田里投放了110万尾鱼苗,大约5万斤蟹苗和2万只鸭苗。稻田鸭、稻田蟹、稻田鱼和水稻利用各自的优势互补,“一水两养、立体种养”收获的不仅是金灿灿的水稻,更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

“我们现在正谋划建设高标准农田,路面硬化、沟渠相通,相信种植效益会一年比一年好。等高标准农田建成,我有信心粮食增产突破300万斤。”王千士说。

立足实际,以水定地,白城市通过引嫩入白、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大安灌区、河湖连通等重大水利工程,依托境内嫩江、洮儿河等主要河流及泡泽湖泊,打造江河互济的水网体系。活水润泽万物生,丰沛的水量为有效治理盐碱地创造了条件,也让“瀚海”变成了良田。

白城市镇赉县盐碱地改造试验田喜获丰收。人民网 李洋摄

白城市镇赉县盐碱地改造试验田喜获丰收。人民网 李洋摄

耕地增加、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生态增效,2014年以来,白城市通过实施盐碱地治理实现新增耕地面积20.82万亩,累计实现粮食增产2.5亿斤,成为吉林省粮食生产的重要增长极。

多年来,吉林省先后实施生态水利、西部土地整理、河湖连通等多个工程项目,不断改善吉林西部的农业生产条件。截至目前,全省共改良盐碱地近210万亩,为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贡献了更多“吉林力量”。

攻坚农业“芯片” 科学种植促高产

微风吹过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的大田,成熟的豆荚碰撞出哗啦声,玉米叶子簌簌直响,再加上大豆专用收割机和玉米收割机同时作业的隆隆声,一曲丰收的协奏曲在田间响起。

“今年,我们合作社进行玉米和大豆的复种,10条垄玉米、10条垄大豆间作套种,通光通风有利于排水,效果非常好,可增收10%以上。”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成说。

王成介绍,玉米大豆带状复种模式是在传统间作、套种基础上,让两种作物共生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通过玉米、大豆高矮作物错位搭配,实现玉米不减产并增收一季大豆,使耕地资源创造更高效益。除了种植模式上的新探索,合作社还采用了精量播种、密植的种植方式,使得产量也有所提高。

公主岭市扩种大豆迎丰收。人民网 马俊华摄

公主岭市扩种大豆迎丰收。人民网 马俊华摄

今年,公主岭市采取玉米大豆复合模式,科学精量施肥,落实大豆扩种计划,最大程度上保护黑土资源。据公主岭市农业部门统计,公主岭今年玉米种植面积438.1万亩,产量预计53亿斤,与去年相比增产5%,大豆产量预计达到1100万斤,与去年相比增产近10%。

要想高产,种子自然是最重要的一步。10月12日,公主岭市双城堡镇吕家店村高产示范田传来好消息:吉林省自主研发的大豆品种“吉育303”折合产量每亩321.4公斤,刷新了吉林省大豆高产纪录。

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大豆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吉林省农科院大豆所牵头实施的测产田块大豆品种“吉育303”进行实收实测,专家组一致认为,测产田块展示的大豆品种“吉育303”及配套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增产增效效果明显。

据介绍,2014年,“吉育303”通过吉林省审定,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连续7年被推荐为吉林省主导品种。吉林省自主研发的“吉育号”系列,“吉育303”等十几个自主研发的种子有高出油率、抗倒伏、高产等特点。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今年,吉林省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自主创新、种业企业培育、育制种基地建设、种业管理五大行动,供种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坚持把现代种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吉林省还出台了《关于扶优做强种业企业政策措施的意见》,持续深化科企合作,培育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力、产业带动力和综合竞争力均较强的龙头种业企业,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了更多“吉林支撑”。

春华秋实,不负耕耘。“整体看,今年全省作物播种期和生殖生长关键期,光热水资源匹配有利作物生长,特别是西部易旱区和中东部坡岗地长势普遍较好,全省粮食丰收已成定局。”10月29日,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在吉林省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说。

希望田野生机勃勃,大国粮仓根基稳固。新征程上,吉林有信心、有底气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奋力实现由“丰收在田”到“丰收在手”,绘就仓满库盈的“丰”景美图。

(责编:马俊华、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