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發揮博物館力量 促進可持續發展

安來順
2023年05月20日08: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5月18日,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如期而至。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是3個關鍵詞並列:博物館、可持續性、美好生活。文字簡明,但寓意深遠,就是促進文化遺產領域與社會公眾之間的積極聯動,為致力可持續發展、建設美好家園而攜手共進。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在形成之初,主要是指經濟、社會和環境3方面的可持續性。但隨著認識的深化和經驗的積累,人們逐漸意識到文化在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對以博物館為代表的文化機構的作用有了更多切身體會。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因此,“可持續”是博物館發揮功能的天然出發點。其收集、保存、研究和傳播的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通過在歷史與現實、文物與公眾之間搭建橋梁,博物館讓優秀傳統文化被今天的人們所理解,幫助大眾形成和鞏固對自身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信心。這也是各類博物館通常都會有一個通史類展覽的原因,通過梳理歷史,觀眾知道了自己從哪裡來,如何一步步成為今天的樣子。

  2019至2022年,首都博物館連續策劃實施了三期面向青少年觀眾的教育項目——《讀城》,從“追尋歷史上的北京城池”到“發現北京四合院之美”,再到“探秘北京中軸線”,點燃了廣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知北京、愛北京”的熱情。

  在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領域,博物館也有責任和能力參與其中,做出自己的貢獻。許多青少年對環境知識的最初了解都來自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基本陳列提供了從自然看人類和從人類看自然的雙重視角,北京正在規劃建設的國家自然博物館也以地球、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為主軸。

  博物館在建設和運行中,也可以不斷自我完善,減少對環境資源的過度消耗。由國家文物局指導的“全國博物館節能減排課題”調查顯示,目前我國47%的博物館在建設之初已考慮節能減排因素,25%的博物館建成開放后陸續進行了節能改造,32%的博物館有進行節能改造的計劃。今年3月,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榮獲全球建筑界最高獎——普利茲克獎,因為它的建筑形態與周邊生態環境形成了良好互動,建筑語言也有大自然和諧共生的寓意。

  博物館正成為城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剛剛公布的全國備案博物館數量為6565家。目前,我國已有超過30個城市啟動了“博物館之城”建設計劃。而在“博物館之城”建設中,“打造美育休閑娛樂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文化空間”和“加強與周圍社區和城市的互動,提升輻射力和影響力”這兩點最為人們所期待。我們有理由相信,博物館等文化遺產機構可以為市民帶來更強的“文化聚合力”,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特殊的“文化輻射力”,為城市在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進行創新帶來重要的“文化驅動力”。

  同樣,在鄉村振興中,逐漸興起的小型博物館正成為鄉村記憶、民俗風情的“儲存器”,聯結著鄉村的昔與今。國家文物局在吉林、山東、浙江三省開展全國鄉村博物館試點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在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中,浙江還上線了“鄉村博物館地圖”。

  今天的博物館,也愈加重視自身在促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尤其是提高精神生活品質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博物館的文化體驗與人們的幸福感和身心健康之間存在聯系。特別是當博物館成為社區文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服務惠及大多數人時,這種聯系尤為明顯。這其中,既有“現象級”特展帶給觀眾的審美和愉悅,更有許多充滿人文情懷的“小制作”產生的共情和感動。2018年春節,南京博物院舉辦的微型展覽《回家過年》備受關注,因為它再現了過去60年來中國家庭的日常生活場景,特別是不同時期“家”的模樣和“年”的味道,引發了人們的懷念與共鳴,各年齡段的觀眾都在現場找到了共同話題。

  2022年和2023年新年期間,上海金橋碧雲美術館分別舉辦了《愛得不同》和《愛在身邊》兩個展覽。前者通過輔讀學校殘障學生的美術習作,走進他們的世界,呼吁人們更多關注特殊教育,為這些孩子融入社會創造條件﹔后者將目光投向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這種對特殊群體的關注觸動了觀眾,為社會帶來更多理解、善意和溫暖。

  可以預見,博物館將在促進可持續發展、賦能美好生活方面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推動相關領域發展的宣傳者、參與者和貢獻者。

  (作者為上海大學教授、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聯盟主席)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20日 08 版)
(責編:關思聰、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