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吉林:各地依托各類教育基地扎實開展紅色教育

2023年03月20日08:13 | 來源:吉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追尋紅色記憶 賡續紅色血脈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近年來,全省各地依托各級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民國防教育基地,著力弘揚以“忠誠於黨的堅定信念、勇赴國難的民族大義、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為基本內涵的偉大東北抗聯精神,持續推廣“三地三搖籃”吉林紅色標識,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常態化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四史”宣傳教育、全民國防教育等各項工作持續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走進通化市楊靖宇烈士陵園,映入眼帘的是5座古典式琉璃瓦建筑,甬道中央高5.35米的楊靖宇將軍高大戎裝銅像威嚴矗立。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中心主任高境遠介紹,近年來,楊靖宇烈士陵園不斷加強基地建設,提升服務水平,深入挖掘紅色資源,不斷探索宣傳模式。注重線上線下結合,打造VR全景網絡展覽,方便廣大參觀群眾通過網絡進行拜謁和參觀,有效發揮新時代紅色教育基地作用。

  “作為一名講解員,我們始終將提升服務水平,擴大對外宣傳作為努力方向,將弘揚偉大抗聯精神作為責任使命,用心用情用力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使每一位參觀群眾都能感受到紅色教育的力量。”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中心宣教部長姚帥如介紹,楊靖宇烈士陵園開放至今已歷時65年,年平均接待全國各界參謁群眾40余萬人次。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近年來,遼源市持續發揮遼源礦工墓的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全民國防教育基地作用,積極開展“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學習教育活動,贏得社會各界一致贊許。

  遼源礦工墓是全國僅存幾處保存完好的日本侵華罪証之一,過去被稱為“方家墳”“萬人坑”。日本侵略者殘酷地推行“以人換煤”的“人肉開採”政策,傷亡事故頻頻發生,留下了6個堆滿中國礦工遺骨的“萬人坑”, 而礦工墓就是其中最為典型和集中的一處,僅此一處就埋葬過萬余名罹難礦工。

  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宣教部主任劉宏穎說,遼源礦工墓的歷史飽含著屈辱與抗爭,蘊藏著民族奮進的力量。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從1964年開放至今,已經接待社會各界參觀者近700萬人次。未來,陳列館將全力保護和利用好館藏歷史資源,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提煉紅色精神內涵,用文物說話,讓歷史發聲,充分發揮好文化賦能、文化鑄魂的作用。

  “學習這段沾滿同胞血淚的歷史,讓我無比悲憤,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作為生長於新時代的少年,我們應該好好珍惜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努力學好本領,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遼源市第十九中學朱毅陽同學感慨地說。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白城市立足實際、守正創新,以黨史為基、以教育為本,深入挖掘域內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

  “吉林省是東北解放戰爭的發起地,而中共遼吉省委則是東北解放戰爭期間我省境內的‘三大省委’之一,是東北唯一保存完好的解放戰爭時期省級機關舊址,是白城市紅色革命遺址,也是白城市紅色歷史的最佳見証。”中共遼吉省委舊址紀念館講解員時嘉向參觀群眾介紹。

  “聆聽講解后我非常震撼,了解到自己的家鄉曾經在新中國解放事業中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我要把家鄉曾經的輝煌歷史分享給更多的人,讓紅色精神在我們這一代繼續傳承下去。”白城毓才實驗學校學生趙銘朗表示。

  白城市洮北區烈士陵園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其前身是由遼吉省委、遼北省政府組織籌建的遼北烈士陵園,陵園內建有鶴城英雄紀念碑、臥式墓群、無名英雄紀念碑等重點紀念建筑設施。

  “烈士陵園充分發揮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讓群眾在了解歷史的同時不斷提振民族精神。我們平均每年開展祭掃等活動90余場次,1.8萬余人次入園瞻仰。”白城市洮北區烈士陵園管理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王繼明介紹。(記者曹夢南 隋二龍 裴虹薦 董博 張磊 尹雪) 

(責編:王帝元、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