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觀長白丨李寶鳳:讓剪紙“脫胎換骨” 為傳承傾情奉獻

2022年06月27日08:41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俊美的小姑娘坐在一捆柴火上托腮沉思,一縷頭發從圍巾中逸出垂在額上,眼神清澈,手上拈著一枝樹丫,腳下是鄉間肆意的野草﹔長白山上,飛瀑流泉,參天大樹,風吹葉擺,萬千氣象﹔蒼老的婦人,手臉的皺紋如同虯扎的樹皮,歲月的印痕與心中的吶喊一同迸發,白發蒼蒼,銀絲如縷……

第一次看到李寶鳳的剪紙是七年前在吉林省圖書館一樓展示大廳,十分震撼,不禁發了條朋友圈“以為是油畫,原來是剪紙,嘆為觀止”。

李寶鳳,吉林省寶鳳藝術博物館館長,民間藝術家,吉林省工藝美術大師,潛心研究創作剪紙技術幾十年,把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相融合,作品多次在全國、國際大賽中獲獎。

看李寶鳳的剪紙作品,很難不震撼。要知道,在許多人心目中,對剪紙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喜氣的窗花。而李寶鳳這剪出的“油畫”,纖縷畢現細致精美﹔剪出的“國畫”,山水之間飄逸有致。方寸之間,得其形,更得其意。

那麼,她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手中有剪,心中有“剪”

植根文化 創新多層套色剪紙技藝

把剪紙做出油畫的效果,難不難?

“失敗過無數次,太難了!”李寶鳳說,剪紙呈現油畫風格國畫風格等,在技法上採用了多層套色剪紙方法。

“大約十六七年前,我試著剪顏色的穿插,一遍一遍地試。終於,自然風光、人物,都太像了,真是好高興。從剪出3層、4層,一直到20多層,最后都能達到70層、80層。”李寶鳳介紹,多層套色,就是每一種顏色剪出一種模樣,最后多種顏色套在一起。多層套色中的每一層,都是一幅完整的單層剪紙作品。單層剪紙必須“千剪不斷”,每一部分都應當連在一起。單層剪紙做出來后,再一層層地貼上去,有多少種顏色就有多少層,為了保証效果,大部分畫都有幾十層。

許多剪紙作品,從構思到成品,往往經歷幾個月,半年一載甚至幾年。“每當專心致志,一幅作品出來,幾個月的辛苦一掃而光。”李寶鳳說。

層層疊疊的套色技術,讓剪紙煥發生機。纖毫畢現到——少女頭上的銀飾,仿佛在陽光下閃耀光澤。從來,花之香燭之光,難摹難述,光影交錯間技藝盡顯。

有一次,一位知名油畫家的作品,被李寶鳳用剪紙呈現出來。畫家本人看了又看,嘆為觀止——剪的比畫的都好,剪紙讓油畫煥發了另一種生命。

其實剪紙中,黑白色的更高難。如何體現黑白灰,大有講究。

“藝術要提升,藝術要突破,必須守正創新,剪紙不能隻做傳統的窗花,那樣的路太窄。”李寶鳳在傳統剪紙基礎之上,吸收了國畫、油畫、版畫等繪畫特點,形成了色彩豐富,立體感強的個人特色剪紙藝術風格。

高台起於壘土,作品的背后要有深厚的積澱。“剪紙從一層到幾十層首先要有素描的基礎,要學習構圖。紙張也要有變化,要研發剪紙的紙張。”李寶鳳說,這些年,她在不斷地學習,去吸收去借鑒,有一年,去敦煌看壁畫,如痴如醉,非常有啟發。

每當李寶鳳拿起剪刀,馬上入定,心無雜念。“你心要靜下來,用心來做,來感悟,才能出作品。我每天至少看2個小時的書,什麼都看,哲學、文學、政治各種題材。不要以為這些離剪紙很遠。不是的,剪紙是藝術 ,藝術要緊跟這個時代,為當代社會服務。技術不是最難的,要有文化底蘊,要為新時代留下藝術精品。面對廣大受眾,藝術走入千家萬戶,品味哲理都要有。作品要有靈魂,有生命。哪怕方寸作品,一定有文化底蘊。如果你不看書,你不學習,你就做不出來。”

一生熱愛 執著追求

有天賦,還需用心

1966年,李寶鳳出生在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家裡的日子雖然窘迫,但每到過年時,依然會歡天喜地包餃子、蒸粘豆包、剪窗花……這大東北的民俗就像那大玉米一樣,深深地扎在黑土地上,歲歲年年。

要說這過年的儀式感真不少,小寶鳳卻唯獨對剪窗花情有獨鐘,老太太、小媳婦,手裡拿把剪刀,剪啊剪,一幅漂亮的畫就出來了,粘在窗戶上,喜氣洋洋。小姑娘用心地看啊看,六七歲那年,終於忍不住也拿起剪子,有樣學樣,剪了起來。

“大人們都不禁驚嘆,這小丫頭,怎麼剪得這麼好呀!”時至今日李寶鳳說起這事,眼裡還忍不住都是笑,小小的人兒,技驚四座,想必是令人難忘的一幕。

坐在書店一隅,我們聊著過往。李寶鳳拿起剪刀,剪了一朵花與花蕊,一痕山脈一排樹,以及一組蝴蝶。

及腰的長發,專注的眼神,圓潤的手指和手腕,輕輕巧巧間,栩栩如生。

李寶鳳很坦然地說“我就是天賦”。從小手巧,鉤、織、繡、做鞋樣子、做衣服,啥都會。而且啥時尚,就做啥。比量比量就會,不需要人教。

“有天賦,還需用心。”李寶鳳說,心裡有數,才剪得出來。剪之前,總要深思熟慮。自從迷上剪紙后,小寶鳳沉醉其中,數十年如一日“是我生命中不可缺的最重要的部分”。小時候生活困難,紙亦不常有,小寶鳳就常常撿起樹葉子,不斷地剪啊剪。

“小時候很淘氣,假小子一樣”,農村的山水天地,總是能涵養孩子的不羈天性。天上的雲朵,河裡的魚,春天的花與樹,夏日的荷花,冬天的大雪,都是李寶鳳眼中的畫,用手中的剪紙記錄季節流轉,歲月變遷。

最讓李寶鳳遺憾的是,因為家庭環境,早早輟學。“初中時學習非常好,半個月就能把一學期的書看完,學會了。”李寶鳳說,家裡姐妹四個,父母是農民,缺勞動力,就不讓念書了“女孩子上什麼學呀”。

“干過一年農活,特別慘,種地,鏟地,手上都是大泡。因為低頭時間太長,流鼻血。”李寶鳳說,就是這種情況下,她也堅持自學,比別人付出的多。李寶鳳到處找書看,借書看,甚至連環畫,小插圖,農村炕上的玻璃櫃上的畫也要研究斗天,每天隻要有一丁點時間,就趴在炕上畫啊畫。

父母看到小寶鳳如此痴迷,緊巴巴的日子裡,挪出點錢給她買了很多鉛筆,同意她拿著鉛筆到村子裡,家家戶戶的玻璃櫃、窗戶上去畫。

“直到今天,我的作品中還經常有農村干活場面。”李寶鳳說。

山村的夜晚,總是那麼寂靜。星斗清而亮,像極了明亮的眼睛。一燈如豆,燈下學習不輟的寶鳳終於走出了鄉間,以優秀的成績念了區上不收費的一個職業高中“雙陽縣音體美專業班”,1986年畢業后,因為出類拔萃的繪畫特長,當上了民辦教師。

讓技藝傳承下去

用剪紙作品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優秀文化

第一次讓李寶鳳認識到自己作品除了藝術價值以外,還很“值錢”的是她的大型剪紙作品《紅樓夢》。

1996年,李寶鳳開始創作剪紙紅樓夢。人物眾多,如何拿捏?“我一遍遍看原文,找到所有能找到的資料,甚至連環畫小人書,揣摩人物性格,每個人都要抓住細節。王熙鳳什麼樣,林黛玉什麼樣,薛寶釵什麼樣,都不一樣啊,每個人都一遍遍地剪,直到滿意為止。”李寶鳳說,剪到第三年的時候,一位國外的企業家偶然看到,要出6萬元買。那時我們一個月才賺40元,但思來想去,沒賣。

這幅作品完工后,得到中國“紅學”泰斗周汝昌老先生連聲贊嘆,贈李寶鳳詩一首:

紅箋一丈現紅樓,滿眼群芳百態收。也似媧皇鋪彩石,神工巧剪世無儔。

“沒有紅樓夢,沒有我的今天。”李寶鳳感慨,紅樓夢讓她“一戰成名”,如今她的作品也是身價不菲。

近年來,李寶鳳曾在韓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舉辦過剪紙藝術展和現場表演,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在俄羅斯,展出許多西方油畫剪紙。他們非常有親近感。特別喜歡用剪紙的形式創作油畫,太神奇了。”李寶鳳說,無論在哪,以作品說話。剪紙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一種獨特形式,我要用剪紙作品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優秀文化。

“走得越遠,站得越高,想法越不一樣。”李寶鳳現在最大的心願是傳承。

這些年,她致力於開辦藝術學校。“有師徒工作間,培養各地學生近萬人了。有幾十個出色的,算得上藝術家。”李寶鳳高興地說,她的學生也在帶學生。前幾天,有學生發來給小學生課堂上講剪紙的相片,她特別高興。“更多的小孩子們開始學,讓這門古老技藝后續有人”。

“我還用了很大的心血開辦了吉林省寶鳳藝術博物館,它位於長春市雙陽區,2014年建成。”李寶鳳說,這是以收藏、整理、展覽、保護、傳承、搶救、研究民間工藝和剪紙藝術創作,弘揚民族文化為宗旨的綜合性博物館,常年免費向社會開放。

“我在1999年曾寫過《少兒剪紙》的書,一直在想,我的手藝不要流失,要培養更多的年輕人,特別是孩子們。我還是想教學生,教更多的學生。”李寶鳳說,我們的民族文化這麼美好,讓孩子們接受更多的美育教育,培養審美能力,通過孩子們的小手,把周圍的美再現出來,多麼美好。

文字:孟海鷹

圖片、視頻素材:李寶鳳、孟海鷹

中央電視台

視頻制作:石天蛟

LOGO設計:姜 迪

策劃: 孟海鷹

統籌:朱思雄

(責編:李洋、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