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觀長白丨被指“三俗”,為何還有“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

2022年01月24日08:53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二妹你穩坐觀花亭,聽二哥從頭到尾表表往情……”轉起八角巾,手拿大花扇,二人轉唱腔響起,濃濃的東北風扑面而來。

年輕演員演繹二人轉《回杯記》

曾經有一陣兒,二人轉被指“三俗”(庸俗、低俗、媚俗),而且小品化。作為發端成長於鄉野,原生態的二人轉難免偶爾帶些“臟”“黃”等“三俗”的色彩,但主流仍然是健康向上、疾惡揚善的,而且其詼諧幽默接地氣的獨特風格和地方特色,數百年來,在廣大的東北農村,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有著廣闊的市場。一些經典的傳統段子,故事完整,唱詞通俗,語言幽默,結構嚴謹,至今仍然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二人轉,其實是一個傳統曲藝門類。其真實面目,和現在人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

二人轉《香妃夢》,曾榮獲第六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這個被中國曲藝家協會命名的“中國二人轉之鄉”裡,有不少二人轉演員為傳承發展好二人轉而努力。

二人轉起源於東三省,至今已有近300年歷史。二人轉扎根鄉土、反映現實,在多年傳唱中,涌現出《大西廂》、《回杯記》等經典作品。

20世紀80年代梨樹縣地方戲團排演的拉場戲《摔三弦》 表演者:董孝芳、陳樹新、郭秀杰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萬人圍著二人轉”……二人轉從田野裡來,從百姓間來,像一株迎風而舞的大玉米,散發著活潑潑的生命力,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二人轉不單是兩個人轉,它一樹多枝,一類唱腔,卻有多種演出形式,大體可分“單出頭”、“雙玩藝(二人轉)”、“拉場戲”三類。其中,“拉場戲”是以小旦和小丑為主的東北民間小戲。

20世紀80年代梨樹縣地方戲曲劇團排演的二人轉《太陽出來了》表演者:王穎、白永祥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二人轉迅速發展,出現了以專業藝術院團等為代表的專業二人轉演出,和以民間藝人、民營小劇場等為代表的民間二人轉。

二人轉來自於田野鄉間,在發展過程中兼容並包。部分二人轉演員敏銳感知順應時代與生活的變化,將流行的百戲雜藝搬上舞台,以交互性強的小劇場,獲得觀眾笑聲和經濟收益。但為了天天有演出,場場有人看,部分二人轉劇場存在著盲目迎合觀眾的弊端,甚至是“三俗”問題。

一直以來,是“二人轉”還是“二人秀”的追問以及到底什麼是真正的二人轉的反思不斷。

其實,中國傳統的戲曲、曲藝,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都曾經歷過一次“過濾”,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推陳出新。很顯然,進入新時代,二人轉需要再次“過濾”,剔除“三俗”,期待鳳凰涅磐。

梨樹給出的答案是“守正傳經典,續譜新詩篇”

二人轉《雙菊花》曾榮獲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獎

梨樹二人轉曲調豐富,形式靈活多變,語言詼諧幽默。2014年,“梨樹二人轉”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吉林省梨樹縣地方戲曲劇團的演員趙丹丹表演的二人轉《香妃夢》榮獲全國曲藝大賽最高榮譽“牡丹獎”。2020年,由該劇團創作的二人轉《雙菊花》再獲“牡丹獎”。

青年演員正在排練二人轉《三調芭蕉扇》

在吉林省梨樹縣地方戲曲劇團中,有著多名國家一級、二級演員。現如今,年輕演員數量多,劇團平均年齡為30歲左右。據現任吉林省梨樹縣地方戲曲劇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趙丹丹介紹,近年來,劇團招收了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熱愛二人轉的年輕演員,為梨樹二人轉的傳承發展注入年輕活力。

二人轉劇團送戲下鄉

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民間土壤。多年來,梨樹縣二人轉地方劇團堅持下鄉演出,送戲下鄉,回歸田野。現在,在多個視頻平台上,梨樹二人轉憑借獨特魅力收獲了一批新粉絲。

“我們將二人轉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兼顧經濟效益,兩者做好結合。”趙丹丹表示,“要讓二人轉健康可持續地‘轉’下去。”

 

文字:孟海鷹 鄭智文

圖片及視頻素材:中共四平市委宣傳部 四平廣播電視台

視頻編輯:李成偉

LOGO設計:姜 迪

策劃:孟海鷹 鄭智文

統籌:朱思雄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吉林頻道

(責編:王帝元、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