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起筆恢弘,西線如此多嬌

——吉林省實施“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之“雙線”篇(下)

2021年11月03日13:55 | 來源:吉林日報
小字號

在吉林省全面實施的“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中,“雙線”分外多嬌,盡顯錦繡吉林的風華與風貌。

暢游吉林,游客不再一路向東,而是“雙線並發”。今年的吉林之秋格外絢爛多彩,人們到東部的千山萬壑中,眺望層林盡染、萬山紅遍﹔漫行西部,欣賞鶴舞鸛飛、蘆花綻放……

伴隨吉林西部奮起直追的鏗鏘足音,這幅殊美的畫卷不斷舒展、延伸,東西“雙線”正並駕齊驅,旅游“萬億級”產業在堅實崛起。

激活后發優勢,西部旅游發展的“春天”來了

2019年1月27日,吉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一主、六雙”產業空間布局專項規劃正式出爐。今年7月,中共吉林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中共吉林省委關於全面實施“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決定》,“雙線”臻於完善。

“雙線”是指:做精“長通白延吉長避暑休閑冰雪旅游大環線”“長鬆大白通長河湖草原濕地旅游大環線”。以長春為中心,一環向東,將山地、森林、冰雪旅游產業基礎最突出的通化、白山、延邊、吉林市、長白山串成環線﹔一環向西,將河湖、草原、濕地優質資源串成環線。兩個環線資源整合、產品開發方向明確,多個精品旅游線路和產品集束呈現。

這意味著吉林省東部與西部旅游發展將等量齊觀。

這是實現吉林省“十四五”戰略目標的必然選擇。“十四五”時期,吉林省要把旅游業打造成三大“萬億級”支柱產業之一,僅憑東部旅游單出頭,這一目標顯然難以實現﹔

這也是加快推動吉林西部生態經濟區建設,打造綠色生態現代產業體系的必選項,哪一個產業最能與生態資源相輔相成?當然是無煙產業——旅游業﹔

而從吉林旅游形象著眼,缺失別具特色的河湖草原濕地——壯闊的西部風光,則顯單薄﹔

這更是吉林西部渴求、企盼已久的旅游大發展的“春天”。

“沒有青山綠野,淨沙包子﹔沒有秀湖碧水,淨鹼泡子﹔沒有綠草鮮花,淨土蒿子﹔沒有珍禽異獸,淨兔貓子……”(注:淨,東北方言,意為“全是”。)

曾經是這番景象的吉林西部一直望“東”興嘆。長白山素有“千年積雪萬年鬆,直上人間第一峰”的美譽,東部山區林海茫茫,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吉林市雲集全國頂級滑雪場……“溫暖相約·冬季到吉林來玩雪”和“清爽吉林·22℃的夏天”的風光盡在東部。

“河湖連通”——這一國家重大水利戰略構想在吉林率先破題后,西部“換了人間”,成為生態修復最為典型的地區。

從長春出發,一路向西,延綿的山巒漸遠漸隱,扑面而來的是查干湖的碧波粼粼、漁歌唱晚,是“生態新城”白城的水草豐美、萬鳥棲息。水至綠生、魚肥鳥歸的吉林西部,在歲月更迭中,磨礪出了歷久彌新的獨特地域氣質。

兌現生態價值,與東部比翼齊飛!西部蘊藏積蓄已久的發展動能火山般噴涌。

聚焦發揮河湖草原濕地資源稟賦,堅持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游相得益彰,加快建設西部河湖草原濕地旅游大環線,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

在西部旅游大環線鬆原白城片區旅游產業發展分析研判會上,重要節點城市之一——大安市委書記楊國輝的發言道出“西部”昂揚的斗志:“我們將舉全市之力,以決勝的姿態、必勝的信心,推動大安旅游產業發展。”

雄渾起筆,西環線骨架隆起

鬆原、大安、白城、通榆……西部旅游大環線的主要節點盡在鬆原、白城地區。

西部風光殊美,然而,旅游產業基礎薄弱是不爭的事實。

從生態資源到生態旅游資源,再到旅游產業,絕不是在地圖上連點成線那樣簡單。

如何讓“宏圖”盡快落地?從難點問題著手,讓重點核心區率先突破。

西部旅游的龍頭——查干湖區域“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游相得益彰”向縱深推進。查干湖生態小鎮秉持原生態、零排放、碳中和的理念,把城鎮化建設、鄉村振興與生態旅游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成為吉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亮點。

查干湖生態小鎮建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於志告訴記者,“本著旅游在景區內、服務在景區外的原則,將旅游設施后移,遠離景區10公裡以外,打造一個匯集‘吃住行購娛’等功能的生態小鎮,用景區吸引人,用小鎮留住人。”小鎮共謀劃實施了溫泉酒店、文旅國際街區、生態文明展示館等31個項目,總投資38.2億元。冬捕節前,小鎮客廳、生態文明展示館、漁獵博物館、溫泉酒店、小鎮新社區等22個項目將投入使用。

“一道嫩江灣,半部大遼史”。嫩江灣旅游區號稱“千裡嫩江第一灣”,總面積3.5平方公裡,集濕地生態觀光和捺缽文化體驗於一身,有大小景點百余處,特色景點18處,是全國遼代捺缽文化旅游目的地。大安市將爭創5A級旅游景區作為一項戰略性、全局性工作來抓,今年增加投資5億元,目前景區游客中心、沙灘浴場、生態停車場等42個硬件項目和218個軟件項目全部達標,運營管理水平顯著提升,已做好接受國家和省相關部門驗收准備。

讓旅游景區與城市和諧相依。嫩江灣旅游區距大安市城區僅1公裡。大安市推動旅游區與城市同步提級、融合發展,全力促進生態環境、生態產業、生態城市融合發展。計劃投資35億元,重點實施城市水系、園林綠地、城區道路、建筑小區“四大系統”建設,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和品質,打造具有海綿城市理念的旅游城市。2020年,大安市被國家住建部授予“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原名“香海”的向海得天獨厚。向海以其大自然的原始魅力和獨特秀美的塞外草原風光而享譽中外,是通榆縣原生態旅游的代表。

談及西部旅游大開發,一位專家說,在發展生態旅游時,很多時候要慎用“打造”,順其自然往往更可貴。

打量、品味向海,記者深深感受到“有為”與“無為”之間的拿捏得當。

“有為”之手特別有力。“十四五”時期,計劃投資20億元,謀劃建設向海游客集散中心、向海濕地博物館、向海景區旅游綜合開發項目。目前,通過招商引資,通榆縣與中鐵十七局有限公司簽訂向海特色民俗小鎮建設協議,高標准規劃建設向海特色民俗小鎮,擬完成投資5.6億元。這意味著游玩向海后,將享受到高品質的“吃住行購娛”全鏈條服務。

“無為”之手則讓人神清氣朗。一望無際的向海沒有人為地造景,野花點點、葦蕩蔥郁,禽鳥成群,黃榆靜立,一派天然。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喬治阿其博先生考察向海后說:“我到過世界上50多個國家的自然保護區,像向海這樣保持完好的自然景觀、原始的生態環境、多樣性的濕地生物,全球也不多了,這不僅是中國的一塊寶地,也是世界的一塊寶地。”

以查干湖、嫩江灣、向海為核心的區域已成聯袂崛起之勢,帶動了西部旅游產業發展的整體躍升,“與東部比翼齊飛”的向往已成現實。

“毛細血管”不斷延伸,新經濟帶開始萌生

從本質上說,“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是吉林整合資源、發揮優勢、尋求突破的新指南。

深刻領悟“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的精髓,西部旅游大環線的建設,一方面突出主要節點城市、核心景區的建設,另一方面以節點城市、核心景區為軸心,串線、連區、擴面同步進行。

從空間布局上向全域旅游拓展——

加快融入西部旅游大環線建設,鬆原充分發揮查干湖旅游龍頭的引領作用,聯動“江、湖、城”,促進與中心城市、鬆花江、哈達山等主要支點間形成互動互通網絡。加強“旅游+”融合發展,構建“一心一核兩帶三區”總體布局,形成以查干湖為引領、“一江兩岸”為側翼,形成各地多點支撐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建設北方生態旅游名城。

立足河湖濕地草原生態旅游資源,白城對全市旅游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充分挖掘利用,提出以發展生態旅游為主導,以“串點成線、輻射帶面”的發展理念,以西部旅游大環線為主線,通過“建點、串線、連區、擴面”的推進模式,構建“一線、一心、三帶、十五點”的空間發展架構,重點建設十五個精品旅游景區(節點)。

從產業業態上跨界深度融合發展——

大安漁獵傳統深厚,月亮泡位於洮兒河與嫩江交匯處,水域面積245平方公裡,內有11個自然島嶼。“三花五羅十八子”“七十二雜魚”味道鮮美純正,自古就有“扎住月亮泡、銀子沒了腰”之美譽。2019年9月份,中林森旅控股有限公司與白城月亮湖水庫管理局共同出資設立了白城中林月亮湖發展有限公司,共同開發月亮湖魚旅資源,填補了目前東北缺少大型淡水魚加工項目的空白。構建完整的“泛漁業”產業鏈,開發出“魚(漁)旅”融合產品,用“新、奇、特”來沖擊旅游市場。

站在引拉河堤岸上,扶余市文廣旅副局長孟凡勇激情澎湃地“指點江山”,他們正在策劃“打造引拉河百裡荷棠復合景觀廊道”方案。引拉河開鑿后,造就坎下區域萬畝良田。引拉河河床為有機質豐富的淤泥,非常適合荷花種植。七湖坡地改造成梯田,下層種植油菜花,上層種植海棠。堤、岸、路三合為一,打造水陸復合景觀。一廊興,百業達。沿路、堤、河發展自駕游、民宿、農家樂、房車營地、休閑垂釣等業態,將帶動拉林河及廊道鄰近100多個村屯投入相關產業經營,當地將實現由農業生產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

廣度與深度並進中,西部旅游大環線的“毛細血管”不斷延伸,新經濟帶開始萌生。

環查干湖數百公裡生長出蓬勃的綠色經濟帶,環湖、沿路、依景形成鄉村旅游發展帶,帶動城區周邊、沿線小鎮、鄉村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以長嶺縣興源合作社為代表的15家“后備箱”工程示范基地,已能把游客的后備箱裝滿。大安牛心套保做大“濕地經濟”,“葦—蟹—稻”的發展模式已致富一方百姓……

採訪結束的歸程中,目光所及,五谷豐登。西部盛產花生,拎起花生秧的主干,一串串花生牽枝扯蔓,破土而出,讓人驚喜連連。這多像正在落地生根、走深走實的西部旅游大環線建設,輻射出去,氤氳開來,串串果實都那麼飽滿、甘美……(記者 伊秀麗 萬瑋 李樊)

(責編:關思聰、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