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炳史冊的偉大奇跡

——中國脫貧攻堅全紀實

2021年02月24日09: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三)人民的力量

  “公主殿下:請饒恕臣今日又不辭而別,殿下尚在襁褓,未成滿月,臣本不應早早辭別……”

  這是年輕父親寫給女兒的“請罪書”。那年,貴州遵義市匯川區農業農村局的余永流辭別家中尚未滿月的小女,下鄉扶貧。

  2015年至今,300多萬名像余永流一樣的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們,暫別年幼的兒女、摯愛的伴侶、年邁的父母,懷抱著改變貧困群眾命運的滿腔豪情,走進祖國各地的深溝巨壑,向貧困發起沖鋒。

  安徽金寨縣中醫院派駐大灣村第一書記余靜,是一個在縣城工作的“80后”女子。

  既然來扶貧,就要干出扶貧的樣子!

  余靜用大半年時間翻山越嶺,基本搞清楚每一戶貧困對象致貧的原因。喪失勞動能力的,申請入股光伏發電參與分紅﹔年紀較大干不了重活的,提供輔助性公益崗位﹔年紀較輕缺資金技術的,幫助申請小額貸款和技術輔導……

  遍布全國各地的300多萬第一書記、駐村干部以及廣大鄉村干部,正如長征中的紅軍戰士,不僅讓貧困地區變了樣,更播撒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火種。

  甘肅和青海交界處,有一系列山峰綿延50公裡,傳說是女媧堆積石頭而成,大禹曾在這裡治水,人們稱之“積石山”。這也是青藏高原過渡到黃土高原的標志性山脈。

  山兩側,一邊是甘肅積石山,一邊是青海循化,兩個縣居住著人口約2萬和10.1萬的少小民族——保安族、撒拉族。

  2020年8月,循化縣下拉邊村農民韓尕玉蘭為給兒子張羅娶媳婦,從長期工作的浙江杭州拉面館返鄉,人生中第一次坐飛機。

  “感覺就是一個字:快!”在自家敞亮的房子前,韓尕玉蘭談起這次行程難掩興奮。

  韓尕玉蘭兒子是聾啞人,全家靠打零工維生,在脫貧攻堅啟動之初,就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重點幫扶。

  “感謝黨的好政策,我把政府資助到戶產業資金入股了妹妹的拉面館,全家也都在拉面館打工。現在,終於攢夠給兒子娶媳婦的錢了!”韓尕玉蘭說。

  像韓尕玉蘭這樣從循化縣走出去靠拉面謀生的有4萬多人,開的7000多家拉面館遍布全國。

  隔河相望的保安族,發展“腰刀”產業,帶動一批貧困戶脫貧。

  小特色,大產業。當我們把目光擴展到全國,“核桃村”“洋芋村”“小吃村”“電商村”“網紅村”……遍布全國、星星點點的特色鄉村,為脫貧攻堅中的山鄉巨變寫下鮮明的時代注腳。

  貧困,絕不是宿命。湖南長沙“90后”苗族姑娘楊淑亭因意外車禍導致高位截癱,她不認命不服輸,坐著輪椅開啟創業之路,帶動數百家貧困戶脫貧﹔陝西扶風縣吳家村村民王喜玲不幸遭遇喪夫之痛,倔強的她頑強拼搏、自強自立,幾年后成為扶風縣第一個主動退出貧困戶的人……

  自強不息、奮斗脫貧的精氣神,在廣闊的神州大地充盈激蕩。

  一些一度離開家鄉的農家子弟,也被熱潮感召,毅然返回故土、建設家園。

  走出過大山的安徽黟縣塘田村老兵黃忠誠,退伍后操持木材生意,小日子一度紅紅火火。但他始終放心不下村裡,回到家鄉任職村委會主任,“我要幫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

  塘田村地處皖南山區,茶葉資源豐富,但一直賣不上價。他自掏腰包甚至貸款流轉土地、建廠房,發動村民入股茶葉專業合作社。沉寂已久的荒山,開始重煥生機。

  2016年9月5日,黃忠誠兌現了組建合作社時對貧困戶的承諾,向貧困戶發放股金分紅。歡天喜地的日子裡,他卻因積勞成疾突發腦溢血,猝然倒在了分紅現場……

  這是一個令人悲痛的數字——8年多來,全國犧牲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扶貧干部,共有1500多人。

  交通事故、自然災害、勞累過度、突發疾病……這恐怕是和平年代裡,犧牲人數最多的一場“戰役”。

  今天,當我們回望這場可歌可泣的偉大征程,永遠不能忘記這份長長的犧牲名單——

  姜仕坤、黃詩燕、蒙漢、澤小勇、黃文秀、余永流、青方華、藍標河、秦彥軍、張小娟、吳國良、吳應譜、樊貞子……

  他們中,既有縣委書記、縣長,也有生於斯長於斯的鄉鎮干部、村干部,更有從四面八方趕來把他鄉當故鄉的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員和扶貧志願者等。

  2020年12月1日,在脫貧攻堅即將奏響凱歌之際,余永流積勞成疾,生命定格在33歲的年輪﹔在3天后的追悼會上,他不滿3歲的小女兒“公主殿下”,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這位“臣”已經永遠不告而別……

  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共產黨人歷經歲月砥礪,始終不變的初心。

  為了讓懸崖上的全國最后一個不通公路建制村通路,呼嘯轟鳴的直升機飛進了昔日靜謐的四川涼山阿布洛哈村,為筑路工人運來施工設備﹔

  為了讓全國最后一個地級行政區域接入國家大電網,施工人員頂著高寒缺氧的艱苦環境,背起氧氣瓶、吃著護心藥,在西藏阿裡的高山之巔豎起塔架、架起線纜﹔

  為了讓最后的“鍋底人群”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全體扶貧干部頂著世所罕見疫情沖擊的巨大壓力盡銳出戰,將汗水洒遍每一條溝溝坎坎……

  偉大的脫貧攻堅實踐,激蕩著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那是不信東風喚不回的擔當精神,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斗精神,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攻堅精神,丹心從來系家國的奉獻精神……

  雲南華坪縣,金沙江畔僻處一隅的小城。每一個來到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人,無不被一段誓詞震撼——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寫下這句誓言的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扶貧干部”。但她弱小的身軀,充滿了對貧困的睥睨、對命運的渴求。

  這位63歲的校長,扎根邊疆教育一線40余年,在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推動創建了一所免費招收貧困女生的高中,至今已幫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考入大學。張桂梅用愛心和智慧點亮萬千鄉村女孩的人生夢想,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張媽媽”。

  眾人拾柴,微光聚力。反貧困的史詩畫卷中,14億中國人都是張桂梅一樣的“編外”扶貧干部。

  2020年夏夜,貴州海拔最高的村子——六盤水市海嘎村海嘎小學的操場上熱鬧非凡。11個大山裡的孩子,穿著藍白相間的朴素校服,在這裡完成人生中首場演唱會——“海嘎少年的夏天”。

  或許稚嫩、或許青澀,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依然滿懷欣喜地在屏幕的另一端為孩子們點贊、加油。在線觀看的觀眾,可以坐滿15個“鳥巢”。

  十幾年前,這所因海拔高度被戲稱為貴州“最高學府”的小學,隻有一個老師、兩個年級、8個學生,常年沒有畢業班。

  當脫貧攻堅的春風吹進大山深處,當海嘎小學有了真正的樂器、有了完整的6個年級,當村裡最后一批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純淨的歌聲中,孩子們的夢想在夜色中起舞,飛向璀璨的星空。這夢想不僅屬於曾經貧困、如今無所畏懼的海嘎少年,更屬於無數用不懈奮斗創造時代奇跡的中華兒女……

(責編:王帝元、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