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省委關於制定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2020年12月4日中共吉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體會議通過)

2020年12月09日08:36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中共吉林省委關於制定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三、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發振興發展內生動力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發揮人文科教大省優勢,下好創新先手棋,打好創新主動仗,圍繞汽車等重大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光電、應用化學等重大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努力打造科技、教育、產業、人才緊密融合的創新型經濟體系,充分激發振興發展內生動力,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7.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堅持以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配置創新資源,持續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產業鏈“搭橋”工程,彌補產業融合及產業鏈缺失技術短板。加快智能制造、核心光電子器件和高端芯片、戰略性先進材料、新能源高效利用、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應用,建成吉林大學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長春光機所大口徑空間光學載荷綜合環境試驗中心、長春國家半導體激光技術創新中心,繼續實施具有吉林特色的國家“大科學工程”項目。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完善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體系,重點建設新型汽車產業、新型農產品加工、新型光電技術、新型生態治理技術等科技創新平台,建設一批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高標准建設長春國家區域創新中心,推動人才、技術、資本、數據等創新要素高效集聚與釋放,增強對全省科技創新的輻射引領帶動能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轉型示范區。

8.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實施科技創新企業研發投入、轉化成果、新產品產值“三躍升”計劃和科技企業上市工程,促進科技型“小巨人”企業發展壯大,積極培育“獨角獸”企業,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強化大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新建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機構,建設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台。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鼓勵一汽、吉化、長客等龍頭企業開展產業集成創新試點,構建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全流程創新產業鏈,推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9.激發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著力培養、引進、用好人才,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干得好。鼓勵與優質教育資源合作辦學,建設一批高質量發展急需的新興產業專業,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培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完善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和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對科研人員兼職或離崗創辦科技創新型企業給予最優條件,實行職稱特殊評聘政策,職稱評聘覆蓋社會各法人單位。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加大人才結構性引進力度,實施“長白山人才工程”,推進裝備制造、大數據、醫藥、環保、金融、企業經營管理等重點領域專項引才計劃,在長春、通化等地開展人才管理改革試點,加大創新創業人才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建立域外人才引進常態化工作機制,創新引進和使用“候鳥型”人才,打造東北亞地區科技人才匯聚高地。

10.持續優化創新生態。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能,賦予高校、科研機構更大自主權,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完善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省內優先採購機制,支持省內企業創新發展﹔加大重大技術裝備、汽車、新能源、電子信息等重點領域研發投入,強化稅收抵扣、政府採購、知識產權保護等政策支持,加大研究與試驗開發(R&D)投入強度,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支持企業深化與國內一流科研機構、高校、創新型企業合作,深入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創新合作專項和政府間創新合作專項,促進與“一帶一路”國家科技創新合作。建設長春國家級雙創基地,發揮各級各類開發區雙創主陣地作用,打造創新最前沿、創業富集地。大力發展各類科技服務業,有效發揮國家技術轉移東北中心、長吉圖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的作用,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和應用。深化知識產權審判領域改革,更好發揮長春知識產權法庭作用,優化科技創新法治環境。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強化政府服務意識,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四、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充分發揮老工業基地優勢,圍繞構建“一主、六雙”產業空間布局,以數字化改造為手段,以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為主攻方向,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特別是做強做優制造業和服務業,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省、質量強省、網絡強省、數字吉林,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再造吉林老工業基地競爭新優勢。

11.構建現代產業新格局。以全產業鏈思維鍛長板、補短板,實施“紅旗”百萬輛民族品牌汽車建設工程,開展主糧加工和現代食品產業躍升行動,突出發展冰雪及生態旅游,利用五至十年時間,推動汽車產業產值突破萬億級規模、農業及農產品加工產業產值接近萬億級規模、旅游產業總收入達到萬億級規模,進一步壯大石油化工、醫藥健康、冶金建材、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輕工紡織等千億級規模優勢產業,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培育壯大一批百億級規模的重點企業,加快產業融合發展步伐,構建多點支撐、多業並舉、多元發展的產業新格局。

12.實施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立足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全力打造“五大產業高地”。打造交通裝備制造產業高地,以一汽集團為龍頭、長春國際汽車城為平台,推動汽車產業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關鍵產業鏈短板加快補齊,形成設計研發、關鍵部件、整車制造、市場服務完整產業體系,打造世界級先進汽車產業集群,建設世界一流國際汽車城,加快培育軌道交通裝備、通用航空制造等產業集群。打造農特產品與食品加工產業高地,推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協調發展,鞏固壯大玉米、特產品深加工,做大做強牛羊豬雞養殖與屠宰及肉食加工,加快發展現代食品工業,把品牌做響、品種做全、品質做優,提升附加值、競爭力和美譽度。打造旅游產業高地,打響長白山、鬆花江、查干湖等世界級生態旅游品牌,構建以避暑、冰雪、生態、民俗、紅色、邊境、鄉村、康養等為重點的旅游產業發展格局,創建國家和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打造醫藥健康產業高地,做強優質中藥、生物藥、化學藥三大產業,加快發展保健食品、醫療器械、健康服務等衍生產業,重點開發疫苗、基因工程藥物和細胞治療等產品,鼓勵醫療器械與化工、材料等學科的融合創新,建成國內外知名的北藥基地。打造電子信息及數字產業高地,推進集成電路、新型顯示與照明、新型元器件、遙感衛星等產業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實施吉林遙感衛星信息系統建設工程,構建世界最大的地球資源遙感體系,積極參與國家低軌互聯衛星體系建設。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加強標准、計量、專利等體系和能力建設。

13.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把握技術革命發展趨勢,超前謀劃由前沿技術帶動的新興產業,突破移動信息網絡、雲計算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關鍵技術,培育壯大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和企業。創新發展氫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整合東部抽水蓄能和西部新能源資源,建設吉林“陸上三峽”工程,擴大“吉電南送”,撬動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發展。大力發展產業融合衍生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重點加快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研發及產業化,實現衛星裝備及應用技術設備制造批量化生產,推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人工智能系統、精密機械、先進傳感器等加快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精密儀器與高端裝備產業基地。發揮國防動員需求的牽引作用,打造一批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產業聯盟和集群,提升高科技企業和產品技術服務軍隊備戰打仗能力。

14.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順應科技革命、產業轉型、消費升級趨勢,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形成多業並舉、多態融合的現代服務型經濟。穩固提升商業貿易、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等支柱服務業,加快科技信息、商務會展、電子商務、居家康養、冷鏈物流、家政社區等成長型服務業發展,推進服務業標准化,打造一批現代服務業聚集區。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向創意孵化、研發設計、售后服務和服務外包發展,促進服務業向制造環節延伸,積極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打造精品旅游路線,突出發展冰雪經濟,深入實施“冬奧在北京、體驗在吉林”行動,著力構建以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為核心的全產業鏈,打造“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主要承載區,建成世界級冰雪旅游目的地。

15.加快“數字吉林”建設。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推動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前沿技術研發應用,以長春、吉林、延邊為重點建設信息技術和軟件產業園區,打造數字產業集中區和數字經濟示范新高地。著力推進產業數字化,運用數字技術促進汽車、石化、農業等傳統產業升級,推動工業互聯網在重點行業推廣應用,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加快數字政府建設,持續推動“吉林祥雲”大數據平台能力升級,打響“吉事辦”應用品牌,推進數據資源共享和業務集成。全面推進數字化技術在城市運行、政務服務、社會治理、金融服務、生態保護、交通運輸、旅游服務等領域廣泛應用,建設數字化治理體系。落實吉林省促進大數據發展應用條例,強化公共數據管理,推動公共數據有序開放,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積極開發利用數據資源。保障公用數據安全,加強個人信息保護。

五、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全面構筑新發展優勢

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積極主動參與培育國內市場體系,從需求端發力,從供給側改革,激活市場、優化供給、暢通渠道,全面提升供給體系對需求適配性,在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中構筑發展新優勢。

16.積極融入國內大市場。利用好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統籌經濟社會、融匯各種要素、貫通域內域外,推動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加深度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積極推動東北區域性共同市場建設,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促進資源合理流動和要素優化配置,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深化吉浙對口合作,促進吉林產品與浙江市場、吉林資源與浙江資本、吉林制造與浙江創造深度對接,實現吉浙兩地發展優勢“基因重組”。深化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及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西部大開發等區域發展戰略對接協作,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開展多層次戰略合作和產業協同。積極推動跨省域補充耕地指標“點對點”交易試點。

17.主動參與國際合作和分工。立足國內大循環,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調整優化長吉圖開發開放戰略重點,將內需體系和市場優勢轉化為國際合作與競爭新優勢。著力穩外資拓外貿,發揮長春、吉林、琿春等國家級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示范引領作用,提高中歐班列和內貿外運等航線運營水平,提升出口質量和規模,增加優質產品進口。圍繞共建“一帶一路”,主動承接國家基礎設施、物流交通、產業轉移等國際合作項目,深化農林、能源、礦產等開發合作,推進重點流域水能和新能源開發。促進招商引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針對金融、信息、汽車、旅游、新材料、航空等重點領域,採取產業集群招商、產業鏈招商等方式,補齊產業發展短板。持續辦好東北亞博覽會、全球吉商大會等重大活動,積極引進世界500強等重要戰略投資者。支持有實力企業、優勢產業、骨干產品“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提升吉林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

18.全面促進消費增長。強化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完善政策支撐體系,改善消費預期,釋放消費潛力。進一步穩定傳統消費,改造提升步行街、都市商圈,繁榮城市夜經濟,擴大汽車、家電等大額消費,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加快發展文旅、體育、養老、撫幼、家政、教育培訓、醫療美容等服務消費,深度開拓城鄉消費市場。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發展無接觸交易服務,降低企業流通成本。大力發展網絡銷售、移動支付、網紅帶貨等新業態新模式,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著力培育流量型經濟,打造網紅經濟頭部省份。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實施“放心消費在吉林”創建工程,改善消費環境,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

19.著力擴大有效投資。充分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圍繞“兩新一重”統籌謀劃、全面實施新基建“761”工程。加快建設5G基礎設施、特高壓、新能源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積極推進交通強省建設,構建綜合運輸大通道,完善“蝴蝶型”快速鐵路網,加快抵邊通道和長春都市圈環線建設,實現高速公路縣(市)全覆蓋,打造沿邊開放旅游大通道。著力推動沈白高鐵、長遼通高鐵、長春地鐵、吉化80萬噸乙烯、長春國際影都等重點項目,推進大水網、堅強電網、天然氣管網建設,加快補齊市政工程、農業農村、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公共衛生、物資儲備、防災減災、民生保障等領域短板,形成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力支撐。全面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持續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加快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

(責編:王帝元、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