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吉林省委省政府印發《美麗吉林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

2024年05月23日08:23 | 來源:吉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省委省政府印發《美麗吉林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

  近日,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美麗吉林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美麗吉林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重要指示精神,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推進生態強省建設,全力描繪“白山鬆水、煥美吉林”的“吉美”畫卷,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先行區,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中發〔2023〕30號)精神,結合吉林實際,制定本規劃綱要。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忠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牢牢把握吉林在維護國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深入實施“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培育“四大集群”、發展“六新產業”、建設“四新設施”,持續實施生態強省戰略,高水平建設美麗吉林,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總體目標是:以綠色優美、肥沃富饒、安全現代為總目標,全力打造長空如碧、綠水長流,沃野千裡、疏朗有致,鄉愁如畫、詩意宜居的美麗吉林,讓山清水秀、繁星閃爍、鳥語花香、虎嘯鶴鳴常駐白山鬆水間,讓區域經濟協調穩健、城鄉發展交相輝映、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生態文明熠熠生輝成為老工業基地的嶄新標識。

  第一階段(2024—2027年)。深入攻堅、持續改善,美麗吉林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現突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細顆粒物濃度控制在27微克/立方米以下,重污染天氣基本消除,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保持在85%左右,劣五類水體穩定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黑土地保護成效顯著,典型黑土區保護面積達到3000萬畝,黑土地保護工程項目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1克/千克。生態安全得到有效維護,森林覆蓋率、濕地保護率分別達到45.8%和45.22%,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穩定在72.3%。生態環境現代化治理體系進一步健全,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基本補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基本構建,生態補償、綠色金融等機制逐步完善,國家級“兩山”實踐創新基地達到8個,打造一批美麗吉林建設實踐樣板。

  第二階段(2028—2030年)。提質加速、跨越發展,美麗吉林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有效優化,碳達峰目標順利實現。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城鄉人居環境品質顯著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持續性穩定性進一步增強,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穩固。生態環境現代化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生態經濟效益顯著增強,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第三階段(2031—2035年)。全面提升、示范引領,美麗中國吉林樣板基本建成。產業結構全面優化,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綠水青山黑土地、藍天白雲好空氣成為高品質生活標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態系統多樣性持續性穩定性顯著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智慧化、數字化、信息化成色更足,美麗吉林建設的文化底蘊更加厚重。

  戰略定位是:展望本世紀中葉,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點領域實現深度脫碳,生態環境品質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生態經濟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吉林全面建成。

  錨定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目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系統治理、重點攻堅,堅持深化改革、守正創新,堅持生態惠民、共建共享,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進程中走在前列,展現亮麗吉林遼闊風光。要堅持做到:

  ——全領域推進生態環境系統治理。加強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鞏固提升環境空氣質量並始終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強化流域“三水統籌”系統治理,全力提升優良水體比例,穩定消除劣五類水體,加強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率先實現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全面提升生態環境現代化治理水平。

  ——高水平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以提高耕地質量、保障糧食產能、促進黑土地資源永續利用為核心,突出科學利用,堅持種養結合,強化黑土地保護和分區分類整治修復,持續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和蓄水保肥能力,全過程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

  ——高標准筑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構建統一有序的生態保護空間格局,加強大長白山區域生態保護力度,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全面提升重點區域生態功能,鞏固吉林在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守牢生態安全底線。

  ——全方位暢通“兩山”雙向轉化渠道。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統籌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著力推動生態與農業、旅游業、文化產業等深度融合,聚焦重點行業,持續推進全產業鏈綠色化轉型,不斷提升綠色產能比重,推動“生態+產業”成為新經濟增長點。

  二、綠色引領,建設低碳集約、動力強勁的轉型發展樣板

  持續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動工業、能源、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重點領域轉型發展,不斷降低碳排放強度、自然資源消耗強度和環境損耗強度,提高發展“含綠量”“含金量”,增強吉林綠色競爭力。

  (一)構建有序和諧的國土空間格局

  強化空間布局引領。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構建“一圈四軸、三區兩屏”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全面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以及琿烏開發開放發展軸、沿邊開發開放發展軸、哈大先進制造業發展軸、集雙南部門戶發展軸成為區域增長極,打造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以東部山地特色農林業發展區、中部糧食和農產品生產核心區、西部生態農牧業發展區為基底,優化農業空間布局,強化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建設,筑牢“糧倉肉庫”安全基石。以東部森林生態安全屏障、西部防風固沙生態安全屏障為依托,優化生態空間布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夯實安全永續發展基礎。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體系。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農業、生態、城鎮等各類空間布局。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到203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於10944萬畝,力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中有增。堅守生態保護紅線,紅線區域面積保持在53636平方千米以上,並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嚴格管控城鎮開發邊界,推動城鎮空間內涵式集約化綠色發展。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嚴格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

  (二)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完善落實“雙碳”工作機制。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確保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加強碳排放雙控基礎能力和制度建設。深入實施甲烷排放控制行動及其他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舉措。推進碳排放統計核算,逐年編制溫室氣體清單。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完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推動擴大碳排放權交易行業覆蓋范圍。實施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持續推進重點領域碳中和路徑、機制、科學技術和標准規范研究。

  推進重點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全面推進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生態建設等重點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探索多領域、多層級各具特色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路徑,在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控煤減排、清潔能源替代等方面實現突破。提升大氣、水、土壤、固廢等領域多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治理水平。以區域、城市、產業園區、企業等為單元,開展多層次協同創新試點。加快實施減污降碳協同工程,支持能源結構低碳化、移動源清潔化、重點行業綠色化、工業園區循環化轉型。到2027年,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結構優化調整和綠色低碳發展成效顯著,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到2035年,多層次多領域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體系全面建成。

  充分挖掘資源碳匯潛能。鞏固生態系統固碳作用,不斷提高森林質量、林木蓄積量和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深度挖掘西部地區河湖沼澤碳匯潛力,加強退化耕地治理,提升農田有機質含量,增加農田碳匯,穩定提升森林、草原、濕地、耕地等重要生態空間的固碳能力。推動可再生能源、林草濕碳匯、甲烷回收利用和能效提升等項目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量化核証,鼓勵相關項目主體積極參與溫室氣體減排。積極開發碳匯金融產品。超前推進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應用部署。

  (三)加快產業綠色轉型升級

  推進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嚴把項目准入關口,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實施清潔生產水平提升工程,系統推進工業、農業、建筑業、服務業等領域清潔生產,引導重點行業深入實施清潔生產改造。嚴格落實重點行業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等相關標准,著力培育一批綠色設計示范企業、綠色示范工廠、綠色示范園區,推動工業重點領域新建項目能效、環保達到標杆水平。高標准建設吉西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

  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加快構建體現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具有吉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搶先布局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與高端醫療器械、先進新材料、氫能與新型儲能、衛星及應用等新領域新賽道,加快謀劃一批強基礎、促發展、利長遠的重大項目。推進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培育壯大服務型制造,構建交叉滲透、跨界協同的產業生態。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冰雪經濟和休閑度假產業。積極培育壯大環保產業,構建環保產業新格局。到2035年,綠色低碳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廣泛形成。

  (四)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

  推進清潔能源快速發展。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以太陽能、風能、氫能、水能等為重點,建立多元能源供應體系,打造國家級清潔能源基地。加快推進“陸上風光三峽”“山水蓄能三峽”“全域地熱三峽”及東北鬆遼清潔能源基地送電華北工程等重大項目建設。創建新能源產業“綠電+消納”試點,加快白城、鬆原、雙遼、通榆“綠電”示范園區建設,提升清潔能源本地消納能力。結合技術發展,適時推廣中深層地熱供暖試點示范項目。持續實施“氫動吉林”“醇行天下”行動,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

  優化能源消費結構。重點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費,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重,石油消費“十五五”時期進入峰值平台期。嚴控新增耗煤項目,實行煤炭消費目標管理和減量替代管理。嚴格控制煤電裝機規模,加快現役煤電機組節能升級和靈活性改造。有序關停改造分散燃煤鍋爐和小火電,逐步減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燒。因地制宜推進煤改電、煤改生物質。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20%左右﹔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進一步提高。

(責編:王帝元、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