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人民觀察︱吉林“文博熱”何以一燃再燃 ?

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
2024年05月18日10:06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今年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

中華經典誦讀表演、沉浸式紅色戲劇展演、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主題講座……吉林省內各博物館紛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博物館主題活動。

五一假期,吉林省博物院游人如織。(吉林省博物院供圖)

“五一”假期,吉林省博物院游人如織。(吉林省博物院供圖)

場館入口大排長龍,展廳內人頭攢動,預約參觀一票難求……“五一”期間,吉林省66家博物館延長開放時間,其中17家延時開放至18時以后﹔組織開展活動167場次,累計接待觀眾80.41萬人次,同比增長15%。

如今,吉林省各博物館成為眾多游客和市民的“網紅打卡地”,“文博熱”持續升溫,吉林“文博熱”何以一燃再燃 ?

“博物館熱”的背后是“文化熱”

18日上午,不少前來參加“5.18國際博物館日”吉林省主會場活動的游客陸續走進吉林省博物院,觀看紅色經典故事舞台劇《九字家訓見初心》。

作為2024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吉林省主會場,吉林省博物院推出沉浸式戲劇演出紅色經典故事舞台劇《九字家訓見初心》,劇目圍繞楊靖宇將軍“嚴要求、重責任、懂知足”的九字家訓展開,講述楊靖宇后人在各自平凡崗位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優良家風代代相傳的故事。

吉林作為東北抗日聯軍的創建地,留下了很多彌足珍貴的革命史料和紅色印記。吉林省博物院的常設展覽“破曉——吉林人民革命斗爭史陳列”每年都會迎來全國各地的游客。

五一假期,大量游客市民走進吉林省博物院汲取文化滋養。(吉林省博物院供圖)

“五一”假期,大量游客市民走進吉林省博物院汲取文化滋養。(吉林省博物院供圖)

“去各地旅游,我一定會參觀當地的博物館。從吉林省博物院展覽中的一件件文物中,我感受到了革命年代的艱苦、戰火紛飛的殘酷以及中華兒女在那個年代的英勇頑強,這讓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今年的“五一”假期中,來自河北的游客李振鋒看完展覽后感慨道。

五一期間,吉林省博物院人氣旺。(吉林省博物院供圖)

五一期間,吉林省博物院人氣旺。(吉林省博物院供圖)

近年來,公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日趨濃厚,文化需求愈發旺盛,紅色旅游對公眾的吸引力顯著增強。吉林省博物院不斷豐富陳列形式,讓博物館成為傳承紅色精神的歷史課堂,成為民眾日常出游的熱門選項,成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前往踏訪、學習的熱地。

今年“五一”假期期間,吉林省博物院延長開放時間,共接待觀眾6.05萬人次,提供講解服務23場次,共有29個線上展覽為公眾展示多彩吉林。

自2008年實施免費開放政策以來,吉林省各博物館不斷推陳出新,豐富展覽內容,現有基本陳列200余個,每到特定時間節點、傳統節日以及“5·18”國際博物館日,還會結合各自優勢,推出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展覽活動,假期逛博物館已經成為“新時尚”。

博物館成為“第二課堂”

5月18日,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聯合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吉林大學教務處共同舉辦2023-2024學年全國中學生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決賽。

“此次競賽旨在推進地球科學科普教育工作,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激發廣大中學生對地球科學的興趣與熱愛,增強學習地球科學的能力,為對地球科學有興趣且學有余力的中學生提供進一步提高的機會,以發現、培養和選拔一批地球科學青少年人才。”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館長單玄龍介紹。

“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吉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如今,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在教學、科研、科普、社會服務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已成為長春市文化旅游、地學科普教育的“新網紅”。

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始建於1952年,館內展有精美的珠寶玉石,造型奇特的奇石,珍貴的古生物化石,被稱為“天外來客”的隕石,以及多具真恐龍化石骨架、恐龍蛋及恐龍腳印化石。

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古生物化石陳列吸引游客駐足參觀拍照。(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供圖)

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古生物化石陳列吸引游客駐足參觀拍照。(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供圖)

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不僅致力於展覽和收藏,同樣重視教育和研究工作。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面向吉林大學相關專業大學生開放實習教學,進行專業知識教育﹔利用博物館全國科普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平台,接待從幼兒園到中學的團體參觀,進行地球科學相關的科普和愛國主義教育﹔與地球科學學院結合成立國際化研究團隊,開展恐龍等相關科學研究工作。

節假日期間,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入口大排長龍。(資料圖片。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供圖)

節假日期間,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入口大排長龍。(資料圖片。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供圖)

“五一”假期期間,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來自吉林大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科普志願者全部上崗,他們經過專業的講解培訓、嚴格的考核,旨在為游客提供優質、豐富的參觀體驗。

學生團體到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參觀。(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供圖)

學生團體到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參觀。(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供圖)

“假期帶著孩子來這裡不只是走馬觀花的游覽,在志願者的講解下,我們還學到了不少地質知識。”市民張女士由衷地點贊。

如今,吉林省各博物館充分利用自身資源開展社會教育實踐活動,開設愛國主義教育、藝術鑒賞、歷史文化等多類型的教育課程。同時,與大中小學建立合作共建機制,促進博物館教育融入國民教育體系,讓博物館成為更多孩子的“第二課堂”。

數智賦能讓文物“活”起來

隨意點開一張文物的圖片,就能在屏幕上將文物放大縮小,還可以掃碼查看文物的信息。5月17日上午,在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聯合西藏博物館推出“曼唐——藏醫藥精品唐卡展”上,博物館之眼藝術宮展廳內的“魔屏”吸引了不少游客爭相體驗。

博物館之眼藝術宮展廳內的“魔屏”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人民網記者李思玥攝

博物館之眼藝術宮展廳內的“魔屏”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人民網記者李思玥攝

據了解,博物館之眼藝術宮於2023年落成開館后,推出了系列展覽,旨在弘揚、傳承和復興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展館包括NFT數字藝術、“M+悅讀”空間、魔屏、可視化文物庫房、文物方艙等,是偽滿皇宮博物院的一處文化藝術展示空間。

“這次來偽滿皇宮博物院參觀,不僅學到了知識、了解了歷史,還感受到了現代科技給展館帶來的沉浸式體驗。”這是市民李女士第二次來參觀偽滿皇宮博物院,這次帶著媽媽一同參觀,直呼“真值”!

近年來,隨著智慧博物館建設的推進,觀眾從預約、進館再到導覽觀展,通過小程序、大小屏互動等技術手段享受全流程的數字便捷服務,極大促進觀眾和博物館間的雙向交流。而博物館的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同樣也在助力博物館自身的運營管理。

偽滿皇宮博物院可視化文物庫房。(偽滿皇宮博物院供圖)

偽滿皇宮博物院可視化文物庫房。(偽滿皇宮博物院供圖)

“我們嘗試用新的技術,推進博物館的運營能力和開放度,讓博物館和社會有更廣泛的聯系。搭建線上文物全息展示平台,與文獻數據庫、社會公共文獻數據建立連接,組成協同研究平台,推動省內中小館實現智能化建設。”偽滿皇宮博物院院長王志強表示。

2023年9月,“雕龍雲”博物館運營雲平台啟動,該雲平台由偽滿皇宮博物院與長春市文博數智創新研究院(博物館數智創新實驗室)等單位聯合設計、開發、建設,將“SaaS—軟件即服務”商業模式引入智慧博物館的建設,著重解決中小博物館在數字化管理、安全監控與預警、數據分析與研究等主要應用場景中所面臨的關鍵問題。

“雕龍雲”博物館運營雲平台、無界安保智能指揮系統、吉林省文物雲大數據平台、吉林省博物院典藏數字保護項目……如今,數字化正助力博物館在藏品管理、展覽,科研、文保、社教、文創等各領域的發展。

五一假期,偽滿皇宮博物院裡“人從眾”。(資料圖片。吉林省博物院供圖)

“五一”假期,偽滿皇宮博物院裡“人從眾”。(資料圖片。吉林省博物院供圖)

展覽展示更加豐富,教育功能不斷增強,數字化建設“加速跑”,吉林省各博物館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方面持續發力,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博“熱”起來。

(責編:李思玥、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