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吉林省委省政府印發《美麗吉林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4】

2024年05月23日08:23 | 來源:吉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省委省政府印發《美麗吉林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

  (二)推動生態冰雪資源價值轉化提升

  提升生態旅游品質。突出吉林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的獨特性、唯一性,打造“童話世界”現實版,建設避暑勝地、滑雪天堂、世外桃源、關外福地。以“生態吉林”為主題,依托自然風光、歷史文化遺存,打造冰雪、避暑“雙品牌”,大力發展冰雪旅游、避暑旅游、紅色旅游、鄉村旅游、邊境旅游等生態旅游業。高質量建設“冰雪絲路”創新先導區,著力構建“4+X”冰雪產業體系,做強以“長白天下雪”世界級品牌為主的“霧凇、滑雪、民俗、溫泉”四大冰雪產品體系。提升鄉村旅游品質,打造多種類型的生態鄉村旅游產品。

  推動生態旅游資源保護開發協同。嚴格執行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要求,堅決走好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游相得益彰之路。加強生態旅游相關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將森林、草原、湖泊、濕地等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控制在生態承載力范圍內。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加強對生態旅游資源的分級分類保護,根據地文景觀、生物景觀、水文景觀、氣象氣候景觀、人文生態景觀的不同特點制定相應保護措施。倡導文明旅游,推動綠色飯店、綠色溫泉、綠色民宿建設,提高游客綠色餐飲、綠色交通比例。

  (三)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構建生態產品調查監測、登記確權、價值評估、考核應用、權益交易機制。建立完善生態產品動態監測制度。分階段推進重要自然生態空間和單項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明晰產權主體及管理權責。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研究落實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和價值核算規范,適時評估各地生態保護成效和生態產品價值,探索將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基礎數據納入全省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在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經營開發融資、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等方面的應用。推進土地、林地、草地、國有農林牧漁場等涉農生態產品產權交易。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和投融資模式創新。

  推動構筑多渠道的“兩山”轉化路徑。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全域推進生態示范創建,強化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構建點面結合,多層級、多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格局。積極推廣以打造區域生態品牌為特點的品牌塑造型“兩山”轉化模式和以擴容提質為核心的生態延伸型“兩山”轉化模式。聚焦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總結、宣傳“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發展經驗,不斷豐富、拓展“兩山”轉化成效。

  專欄5 “兩山”轉化重大工程

  1.特色品牌提升工程。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証和管理,開展綠色有機農業示范市縣創建活動。實施吉林大米、吉林鮮食玉米、長白山人參等品牌躍升工程。打造“吉林肉牛”區域公用品牌和“吉牛”餐食品牌。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建設國際領先的三大作物人工智能育種研究平台。

  2.生態旅游產品建設工程。推動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實施長白山國家森林步道建設工程,推動嫩江灣、龍灣等5A級景區建設,打造長白山、鬆花江、北大湖、鬆花湖、蓮花山等世界級生態旅游景區和滑雪度假區。實施鄉村旅游“十百千萬”工程。

  3.“兩山”轉化制度建設工程。實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制度建設重大工程。支持延邊州國家林業碳匯試點建設。以延邊州為試點,探索將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基礎數據納入當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探索將生態產品總值指標納入縣(市、區)黨委和人民政府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

  七、多元共治,建設智慧高效、現代文明的環境治理樣板

  加快生態環境制度體系、監管執法、政策激勵、數字賦能、全民共治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創新步伐,推動以行政手段為主導的治理模式向市場手段、技術手段、法律手段、意識引領手段等多種治理模式轉變。

  (一)構建多元共治責任體系

  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領導責任。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嚴格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對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依規依紀依法嚴格問責、終身追責。落實國家自然資源督察制度。扎實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發揮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延伸和補充作用,開展生態環境保護例行督察、專項督察和督察“回頭看”。強化河(湖)長制、林(草)長制、田長制作用。

  壓實企業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加大清潔生產推行力度,加強全過程管理,提供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產品和服務。加強企業環境治理責任制度建設,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督促企業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加快構建以信用評價為基礎的環保信用監管體系。建立排污企業黑名單制度,將環境違法企業依法依規納入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將其違法信息記入信用記錄,納入省社會信用綜合服務平台,依法依規在“信用中國(吉林)”網站和監管部門門戶網站向社會公開。深化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探索開展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評價,鼓勵企業開展環境、社會、治理(ESG)信息披露。

  健全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完善公眾監督、舉報反饋機制,健全環境決策公眾參與機制,利用信、訪、網、電、微等渠道暢通環保監督渠道,鼓勵新聞媒體對各類破壞生態環境問題、突發環境事件、環境違法行為進行曝光。發揮行業協會商會橋梁紐帶作用,鼓勵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協助政府相關部門建立健全行業生態環境保護自律規范。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要積極動員廣大職工、青年、婦女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

  (二)健全生態環境監管制度

  完善生態環境法規標准體系。深入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強化美麗吉林建設法治保障,完善生態環境法規標准體系,加快推動生態環境、資源能源等領域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制定(修訂)工作,健全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地方標准。

  健全生態環境管理制度體系。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一體推進制度集成、機制創新。深入落實國家環境守法行動,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出台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實施意見。完善環評源頭預防管理體系,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度。健全森林、耕地、濕地、草原等領域保護補償制度,完善縱向與橫向有機結合的生態補償機制。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加強生態環境領域司法保護,完善公益訴訟制度,強化行政執法與司法協同合作,加大在信息通報、形勢會商、証據調取、糾紛化解、生態修復等方面銜接配合力度。充分發揮生態環境部門職能作用,強化對生態和環境的統籌協調和監督管理。深化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實施市縣生態環境隊伍專業培訓工程,強化人才隊伍專業化培養和裝備現代化配置。

  推動構建區域聯保共治機制。充分利用東北亞地方合作圓桌會議機制,開展綠色低碳發展交流與合作。促進東北地區多層次、多方位合作,推動東部通化、白山、延邊地區與遼寧、黑龍江相關地區合作共建東北東部綠色經濟帶,西部鬆原、白城地區與黑龍江、遼寧、內蒙古相關地區合作共建東北西部生態經濟帶。加強與內蒙古在煤炭、電力等能源領域深度合作。完善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共同加強污染治理與環境保護,推動建立流域協同治理新機制,逐步實現統一規劃、聯合監測、聯合執法、應急聯動、信息共享。

  (三)創新市場經濟激勵機制

  構建統一規范的市場交易體系。建立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推動將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納入要素市場化配置。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稅法,按照國家要求,加快推進揮發性有機物納入征收范圍。加強清潔生產審核和評價認証結果應用。綜合考慮企業能耗、環保績效水平,完善高耗能行業階梯電價制度。落實污水處理收費政策,構建覆蓋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置成本並合理盈利的收費機制。完善以農業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經濟激勵政策,支持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整縣推進畜禽糞污收集處理利用。建立企業生態環保費用提取使用制度。

  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金融工具,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引導金融機構向具有顯著碳減排效應的重點項目提供長期限優惠利率融資。探索區域性環保建設項目金融支持模式,為美麗吉林建設提供融資支持。依托核心企業創新授信機制,鼓勵支持生態產業鏈金融模式。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上市融資、挂牌融資和再融資。充分發揮省級產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參與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加快氣候投融資模式、產品和服務創新。

  (四)強化數字環保科技支撐

  建設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加快構建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全面提高監測自動化、標准化、信息化水平。鞏固提升環境質量監測能力,加強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加強溫室氣體、地下水、新污染物、噪聲、農村環境、輻射等監測能力建設,實現降碳、減污、擴綠協同監測全覆蓋,建立完善監測預警應急統一平台,提升生態環境質量預測預報水平。健全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機制,完善各環境要素全覆蓋的監測質量監督體系。

  提升生態環境科技支撐水平。完善生態環境科技創新機制,推動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加強減污降碳、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污染物治理、核安全等領域基礎研究。聚焦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農業等領域,布局一批前瞻性、引領性技術攻關項目,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關鍵核心綠色技術。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引導企業、高校、科研單位在綠色技術領域建設一批創新平台載體,加大高效綠色環保技術裝備產品供給。加強生態文明領域智庫建設,支持高校和科研單位加強環境學科建設,著力培育生態環境科技人才,培養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態環境人才隊伍。穩步擴大開放型國際合作,促進吉林與東北亞相關國家在綠色技術、綠色裝備、清潔能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加快美麗吉林數字賦能。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吉林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實施生態環境信息化工程,加強數據資源集成共享和綜合開發利用。推動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氣象等相關部門數據共享,建立環境監測、監管執法、企業環境行為和環境信用評價、信訪投訴等信息綜合分析平台,打通信息和數據綜合應用通道。以“數字吉林”建設為引領,統籌推進“數字吉林”發展和智慧環保系統建設,加快打造智慧環保平台,推進數字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在美麗建設領域的創新應用。創新“互聯網+環保政務”服務模式,促進環境公共服務便民化。實行排污單位分類執法監管,大力推行非現場執法,加快形成智慧執法體系。

  (五)加強生態文化道德引領

  培育全社會生態意識。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闡釋,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黨政領導干部培訓體系。深化環保設施開放,充分利用博物館、展覽館、科教館等實踐基地,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刻內涵和美麗吉林建設的生動實踐。加強《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十條》傳播,充分利用各類平台,積極建設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場館,舉辦形式多樣的生態教育研修和培訓活動,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進學校、進家庭、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深入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系列活動和“吉林好人·最美基層環保人”等優秀典型推選活動。

  繁榮弘揚生態文化。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准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培育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實施生態文化弘揚工程,推動冰雪文化、紅色文化、工業文化、農耕漁獵文化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等生態文明實踐經驗相融合。傳承和發揚長白山生態文化、黑土地現代農業文化、查干湖漁獵文化、河湖濕地保護文化,不斷豐富新時代生態文化體系的內涵和外延。推進生態環境志願服務體系建設,發展壯大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力量。研發推廣生態文化產品,推出一批生態文學精品力作,促進生態文化繁榮發展。

  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依托“美麗細胞”建設,開展綠色低碳社會行動,持續推進綠色低碳辦公、綠色旅游、綠色出行。著力推進綠色產品消費,推行綠色認証、綠色標識,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眾參與機制。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提升垃圾分類管理水平。開展商品過度包裝全鏈條治理。持續推進“光盤行動”。

  專欄6 生態文化培育重大工程

  1.生態文化弘揚工程。謀劃一批生態文明模式創新試點。研發推廣環境文化產品,開展“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採風等活動,推出一批生態文學精品力作。

  2.生態教育基地建設工程。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詮釋,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成果。積極建設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場館,舉辦形式多樣的生態教育研修和培訓活動。

  3.生態文明宣傳工程。組織開展生態環境主題宣傳實踐活動。加大環境公益廣告宣傳力度,開展“生態強省”“美麗吉林”等主題宣傳、“白山鬆水行”等主題採訪報道。開展“吉林好人·最美基層環保人”“最美生態環境志願者”等優秀典型推選活動、“生態環境小博士”“優秀生態文化作品巡演”等品牌社會宣傳活動。

  4.綠色生活引領工程。組織開展各類環保實踐活動,鼓勵綠色旅游、綠色消費。全面推廣使用節能、節水、環保、再生等綠色產品。

  5.多元參與共治工程。推廣綠色低碳辦公。搭建經營主體、社會工作者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各類平台和載體,推進生態環境志願服務體系建設。暢通信、訪、網、電、微等渠道,持續推動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完善公眾生態環境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

  八、組織實施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和加強黨對美麗吉林建設的全面領導,完善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不斷加強整體部署和組織實施。分階段謀劃美麗吉林建設行動,進一步分解目標任務、細化工作舉措、明確職責分工。各地區各部門要把美麗吉林建設作為事關全局的重大任務來抓,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及時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立法工作和法律實施監督。各級政協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專題協商和民主監督力度。各地區、省直有關部門每年向省委、省政府報告推進美麗吉林建設工作情況。

  二是強化落地實施。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自覺承擔本規劃綱要實施的主體責任,把美麗吉林建設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要聚焦減污降碳協同、環境品質提升、生態保護修復、現代化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謀劃實施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重大工程。各市(州)黨委和政府可以結合本地區資源稟賦制定配套文件,各縣(市、區)原則上不制定配套文件。省直有關部門要加強工作銜接,協調推進、相互帶動,加強對美麗吉林建設重大工程的財稅、金融、價格等政策支持。省級專項資金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給予美麗吉林建設資金獎補。各級財政部門要統籌安排專項資金、投資基金、政府債券,支持美麗吉林建設。

  三是開展成效考核。開展美麗吉林監測評價,實施美麗吉林建設進程評估。按照國家相關要求,做好與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強省建設成效考核工作的銜接,適時將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強省建設成效考核過渡到美麗吉林建設成效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和有關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獎懲任免的重要參考。

  四是推動典型示范。堅持“點面結合、多層推進”,分模式、分梯隊開展美麗城市、美麗城鎮、美麗鄉村、美麗河湖建設及美麗社區、美麗園區、美麗機關、美麗工廠、美麗學校等“美麗細胞”實踐探索,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和單位申報有關美麗中國建設各類示范試點。鼓勵開展美麗建設規劃政策、投融資等工作創新,推動將美麗吉林建設融入基層治理創新。對美麗吉林建設過程中成績顯著、貢獻突出的先進集體和個人,按有關規定進行表彰。

  五是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政府網站、官方媒體和“兩微一端”等進行宣傳報道,通過“六五環境日”“全國生態日”等多種形式加強生態文明和美麗吉林建設宣傳。持續開展美麗吉林建設典型模式、示范樣板的宣傳和推廣。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推動多層次、多維度國際交流合作平台建設。

(責編:王帝元、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