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委省政府印發《美麗吉林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3】

四、黑土強基,建設沃野千裡、永續利用的土壤保護樣板
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強化黑土地保護和利用,因地制宜、分區分類施策,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持續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
(一)強化黑土地保護
鞏固提升黑土地質量。以治理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問題為導向,按照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要求,逐步恢復地力。依托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加大高標准農田建設力度,編制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實施方案。聚焦農業面源污染突出區域,強化系統治理,對黑土地退化和水資源超載地區開展生態化治理,恢復黑土區田間生物群落。加快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技術集成創新和推廣應用,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廢舊農膜分類處置。加強食用農產品產地質量安全控制和產品檢測,提升“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食品安全監管能力。
強化分區分類整治修復。中部地區以提質增肥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提升農田設施保障能力,打造黑土地核心保護區。西部地區以改良培肥為主攻方向,探索改良治理鹽鹼化耕地技術路徑,分區分類開展鹽鹼耕地治理改良,梯次推進鹽鹼地等耕地后備資源開發,打造西部生態農業,激發后備耕地資源潛力。加快推進大安市、鎮賚縣、前郭縣、乾安縣鹽鹼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國家試點建設。東部地區以固土保肥為主攻方向,治理水土流失,加快東部黑土地綠色轉型。
(二)提升黑土地利用水平
全面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以增加土壤有機質、保水保肥為重點,加快推進高標准農田、保護性耕作、耕地地力培肥等重大工程建設。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質量推進“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推動“梨樹模式”提質擴面,集成示范先進技術,探索創新耕作模式,加強肥沃耕作層培育。打造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核心區,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完善科技支撐創新驅動。深入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發揮3個萬畝級核心基地試驗示范作用。開展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協同攻關,形成與黑土地保護技術需求契合度較高的科技創新體系。結合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黑土地保護體制機制和技術模式創新。完善黑土地保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機制,以規模經營實現黑土地大面積保護。
(三)加強土壤污染管控
強化農用地風險管控。依法推行農用地分類管理制度,強化優先保護類耕地保護,依法劃定特定農產品嚴格管控區域。扎實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風險管控,分階段推進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和整治全覆蓋。全面推廣綠色清潔種養方式,積極推廣農藥減量控害和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提高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到2027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
推進建設用地安全利用。開展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嚴防新增污染,逐步解決長期累積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問題。依法加強建設用地用途變更和污染地塊風險管控聯動監管,推動大型污染場地風險管控和修復。動態更新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嚴格建設用地污染地塊利用,按年度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單,全面開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測,從嚴管控農藥、化工等行業重度污染地塊規劃用途。推動重點地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推進騰退地塊風險管控和修復。到2027年,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到2035年,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
嚴防地下水污染風險。開展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劃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嚴控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環境風險,實施地下水環境分區管理、分級防治。研究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單位名錄,推動納入排污許可管理,加強地下水環境自行監測、監管。統籌推進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探索地下水污染修復技術。到2035年,地下水國控點位Ⅰ—Ⅳ類水比例達到80%以上。
專欄3 黑土地保護重大工程
1.耕地安全保障工程。開展黑土地資源調查,建立黑土地耕地數量和質量檔案。建設耕地質量監測網絡,構建省縣聯動的耕地(黑土地)質量保護大數據平台。實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修復工程,確保受污染耕地全部實現安全利用。開展土壤環境質量鞏固提升行動,實施水土環境風險協同防控。
2.糧食安全保障工程。全面實施良田建設、鹽鹼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水利保障、種業振興、農業機械化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培育、產糧大縣振興、智慧農業建設“八大工程”。
3.黑土地保護治理工程。實施“吉林省黑土地保護與高效利用科技創新”重大科技專項。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和侵蝕溝專項治理工程。實施鹽鹼地改良治理工程,加大西部中低產田改造力度。
4.農用地污染治理工程。實施耕地周邊涉重金屬排放企業提標改造及排污口整治,深入開展有色、電鍍等重點行業重金屬污染治理。開展耕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和耕地資源質量監測工程。大力實施受污染地塊安全利用修復工程。
5.鹽鹼化土壤改良工程。開展西部鹽鹼化耕地改良治理示范。建設治理鹽鹼化耕地關鍵技術試點。加快推進鹽鹼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國家試點。
6.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工程。實施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工程,全面推廣綠色清潔種養方式,加大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保護性耕作、生物防治、飛防作業等農業綠色技術,加快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
五、安全筑底,建設命脈相連、持續穩定的生態安全樣板
牢牢把握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職責使命,全面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堅決守好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一)筑牢生態安全格局
鞏固“兩屏兩廊”生態安全屏障。落實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建設要求,東部地區以長白山森林為核心,強化水源涵養、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維護等功能,建設東部森林生態安全屏障﹔西部地區以草原、濕地為主體,提升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等能力,建設西部防風固沙生態安全屏障。加強省域主要河流水系生態保護,串聯東西生態安全屏障,鬆花江流域以頭道鬆花江、二道鬆花江、輝發河、牡丹江、拉林河、飲馬河、嫩江為主體,打造鬆花江水系生態廊道﹔遼河流域以東遼河、西遼河、招蘇台河為主體,打造遼河水系生態廊道。
構建分級分類自然保護地網絡。整合優化各類自然保護地,建立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類型齊全、布局合理、功能相對完善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按照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有序推進長白山、鬆嫩鶴鄉國家公園創建。到2035年,全省自然保護地面積佔國土面積比例不低於16.03%。
(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強化生態系統整體性保護修復。遵循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原則,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重要生態廊道、自然保護地、重要河流、生態過渡帶等區域為重點,加快實施森林修復、草原治理、自然濕地恢復、河流沿岸生態修復、沙化土地治理、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等重大工程,深入推進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繼續實施鴨綠江重要源流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持續開展綠美吉林行動,實施林草濕生態連通工程,加強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全面實施森林可持續經營,加強森林草原防滅火。落實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制度,強化統一監管,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估,堅決杜絕生態修復中的形式主義。到2035年,森林覆蓋率提高至46%,水土保持率提高至83.66%,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
加強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推動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自然恢復,實施天然林保護和修復,鞏固和提升森林生態功能,加強東部林區高質量發展。建設長白山國家森林綠道網,促進生態產品轉換,提升生態服務能力。減少人為活動干擾,保障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實施東北虎豹棲息地保護保育、長白山森林植被恢復等重大工程,提升水源涵養功能。
完善生態系統監督管理體系。實施自然生態資源監測評價預警工程。健全生態保護監測體系。開展生態保護紅線、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點區域監測評估。加強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強化生態保護執法監督,嚴格對所有者、開發者乃至監管者的監管,持續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督機制,及時發現和查處各類生態破壞事件,深入開展毀林毀濕毀草等非法侵佔破壞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
(三)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進一步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強化長白山、鬆嫩平原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保護,加大東北虎、中華秋沙鴨等珍稀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力度,推進丹頂鶴、白鶴、東方白鸛、大鴇等重點保護鳥類遷飛通道建設,提升生態系統連通性。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等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為重點,加強東北虎、東北豹、中華秋沙鴨、丹頂鶴、白鶴、東方白鸛等珍稀瀕危物種、旗艦物種和指示物種人工繁育研究及野化放歸工作。打造長白山“天然博物館”珍稀植物擴繁保護體系,完善動植物園、瀕危植物擴繁中心等各級各類搶救性遷地保護設施。到2035年,典型生態系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
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體系。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全面推進重點區域生態系統、重點生物物種及重要生物遺傳資源調查與監測,構建生態監測網絡,開展長期監測和周期性調查,完善《吉林省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推動生物多樣性監測信息化、智能化,探索建立生物多樣性預測、預警和應急響應機制,實現長期動態監控。完善生物多樣性評估體系,結合全省生態狀況遙感調查評估,開展生物多樣性綜合評估。
(四)守牢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健全生態安全工作體系。建立健全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加強與經濟安全、資源安全等領域協作,健全生態安全的政策法規、監測預警、應急儲備、應對管理、安全保障和防護等體系,加強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生態安全風險調查、監測、識別、研判、預警和應對。建立生態安全隱患清單,實施清單式管理,定期開展生態環境安全會商和形勢分析,全面提升生態安全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應急應對和處置能力。
確保核與輻射安全。落實國家核安全工作有關要求,構建嚴密的核安全責任體系,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加強輻射安全許可管理,加強核技術應用單位及Ⅲ類以上放射源的安全監管。加快老舊設施退役治理和歷史遺留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加強核技術利用安全管理和電磁輻射環境管理。完善核與輻射應急響應體系,強化風險預警預測和應急響應,不斷提升核與輻射安全保障能力。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制度、能力建設,提升核與輻射環境監管水平。
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強化全鏈條防控和系統治理,健全生物安全監管預警防控體系。加強生物技術及其產品的環境風險識別、評價和檢測。加強有害生物防治,完善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體系。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監測預警、影響評估,加強進境動植物檢疫和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健全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加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與管理,完善長白山物種基因庫,建設北方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
嚴密防范環境風險。完善環境應急協調機制,健全分級負責、屬地為主、部門協同的環境應急責任體系,完善上下游、跨區域的應急聯動機制。堅持預防為主,加強環境風險常態化管理,強化危險廢物、尾礦庫、重金屬等重點領域以及跨國界、跨省界地區環境隱患排查和風險防控。開展重點河流湖庫、水源地、農田等環境敏感區域周邊涉重金屬企業排查整治。開展河湖底泥、灘涂重金屬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或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風險調查與評估。實施一批環境應急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建立健全應急響應體系和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提升環境應急指揮信息化水平,及時妥善科學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
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堅持減緩和適應並重,開展適應氣候變化“十大行動”,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加強氣候變化觀測網絡建設,提升氣候系統監測分析能力,加強氣候變化預測預警和影響風險評估。持續提升農業、旅游業、能源、健康和公共衛生等領域的氣候韌性,加強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氣候風險管理。建設安全韌性城市、海綿城市,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與洪水風險防控體系,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生態保護。到2035年,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專欄4 生態安全保障重大工程
1.生態環境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實施長白山森林生態保育工程。實施鴨綠江重要源流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實施鬆花江流域中游綜合治理、西部生態綜合治理、嫩江中游退化草原濕地綜合治理、西部鹽鹼地生態治理、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等重點工程。
2.大規模國土綠化工程。加快推進遼源、通化、白山等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實施城鄉綠化美化工程,進一步加強城市公園綠地建設,著力推進園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建設。
3.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實施全域生態廊道體系建設工程。持續開展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生境恢復工程。實施長白山物種基因庫建設工程。
4.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全省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建設核與輻射應急監測快速響應裝備庫,升級改造輻射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實施城市放射性廢物庫維護和運營管理工程。
5.環境應急能力建設工程。在鬆花江建設國家級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在鴨綠江、圖們江等主要跨境河流、重點飲用水水源地河流湖庫建設完善一批環境應急工程。
六、“兩山”驅動,建設糧香果鮮、冰興雪旺的生態發展樣板
充分利用生態資源優勢,打造生態產品品牌、提升生態產品品質,示范“兩山”轉化新模式、新路徑、新成效。
(一)推動農特產品生態價值轉化
豐富生態農特產品供給。推行綠色生態種養模式,著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產業,鞏固“雜糧雜豆之鄉”地位,穩步推進人參產業轉型升級和集群式發展,加快建設延邊黃牛、長白山黑豬、林蛙、鹿、柞蠶等養殖基地。深入實施“千萬頭肉牛”“五千萬頭生豬”“千億元人參”等重大工程,推動查干湖、鬆花湖、哈爾淖等大水面生態漁業開發。做大做強食藥用菌產業,持續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做優“土特產”文章。聚焦“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畜頭肉尾”,壯大農產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精加工產業,加快延邊中國參谷、梅河皓月肉牛產業園、遼源中國蛋谷等項目建設。
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加快紅鬆特色資源、特色經濟林、林木種苗花卉、林下中藥材種植、森林食品、林下養殖、非木質林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發展。推動林下經濟三產融合發展,打造一批具有典型示范和帶動作用的高標准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建設“吉林長白山黑木耳”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加強林下經濟產品品牌建設,組織林下經濟產品參與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森林生態標志產品認定,積極參與國家地理標准產品、原產地保護標識等認証,不斷提高林下經濟品牌影響力。
完善全鏈條鄉村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並舉、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培育萬億級大農業集群。深入實施品牌提升行動,加快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立足糧食、畜禽和特色優勢產業,打響吉林大米、吉林鮮食玉米、長白山人參、吉林梅花鹿、延邊民族食品等品牌,提升“吉字號”農產品品牌市場影響力,打造“吉林肉牛”區域公用品牌和“吉牛”餐食品牌。加強生態產品品牌保護、培育和營銷,培育一批市場信譽度高、國內外影響力大、具有顯著地域特色的生態精品品牌。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