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地過年 吉祥如意——聚焦吉林省各地農村“新年味”

“四世同堂”拜大年
大年初一,鴨綠江畔,爆竹聲漸次響起。
集安市涼水朝鮮族鄉外岔溝村在裊裊炊煙中,清晰起來。
村民張道川的農家小院裡,嘰嘰喳喳,熱鬧極了。
“爺爺過年好!”
“太爺爺過年好!”
孩子們爭相拜年,准備了一早的吉祥話,一吐為快。
“孩子們過年好!”年近八旬的張道川坐在炕沿上,笑得合不攏嘴。
兒孫繞膝,四世同堂,怎能不高興!
張道川從棉衣裡掏出了年前就備好的紅包,一一發給孩子們。
這幾年,邊境村的好政策越來越多,種地的方式變了,收成也好了。駐村工作隊帶著村民搞養殖、搞庭院經濟,來錢的道多了,腰包也鼓了。
張道川的腰包鼓了,過年的紅包跟著水漲船高。
五歲的“龍鳳胎”領了紅包,小泥鰍一樣,在屋裡竄來竄去,叫不停,又抓不住。這是張道川最寵愛的重孫子、重孫女,是他的一對小開心果。
炕桌上,一盤盤瓜子、花生、糖果,剛剛化好的凍梨被精心擺成了一個大花形。
外岔溝村的民房很分散,人心卻很近。大年初一放過鞭炮,吃過早飯,人們便出門了。晚輩給長輩拜年,年幼的給年長的拜年。
院子裡的母雞咯咯叫,來給張道川拜年的晚輩一波接一波。牛奶、飲料、水果堆滿了窗台。
庭院養雞雛讓村民手頭更寬裕了,新建的農產品包裝廠,讓村裡的山貨更值錢了。村民的日子好了,拜年的伴手禮也豐富起來。
張道川披著棉衣把客人送出庭院,村黨支部書記正在村路上向他招手拜年。
每年大年初一,村干部都要在村裡走上一圈,低保戶、脫貧戶、年長的老人都要一一問候。
“也給你們拜年呦!這一年,你們最辛苦!”張道川告訴孩子們,這些年,無論大節小節,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都會來看他,都給他送生活用品。去年,庭院裡的雞雛長大了,銷路不好,駐村工作隊號召城裡的同事把滿院子的雞全包圓了,比市場價格每斤多給了五元錢。
“替我們老少四輩人給駐村工作隊帶好,謝謝他們……”張道川用力地招著手。
“農民股東”的紅賬本
爐火正旺,熱騰騰的餃子出鍋啦。
大年初三,脫貧戶王可校換好了新衣服,下了輪椅,端坐在飯桌前。
雖是初三,飯菜卻不比年三十的簡單:紅燒鯉魚、笨雞燉蘑菇、自制皮凍、青椒炒肉……
王可校開了瓶新酒,父子二人對坐小酌。
窗外,爆竹聲漸起,大紅燈籠將小小農家院兒照得紅紅火火。
“兒子,現在咱村可不像從前了,能掙錢的路可多著呢!咱們有溫室大棚、有旅游、有豆包廠,很多年輕人都回來了,都掙著錢了……”酒半酣,王可校勸兒子回村發展,又讓媳婦把自己的小賬本找出來。
王可校是扶余市永平鄉九連山村的老黨員,曾在村裡做過村干部,因為下肢殘疾失去勞動能力,而一度陷入貧困。
王可校年輕時就有記賬的習慣,每年過年都要向媳婦和兒子公布上一年的收支賬目。
這是一個老式的筆記本,紅色的塑料皮有些破舊。在紅色賬本裡,夾著一張A4紙,紙上寫著王可校剛剛統計的一年的收入:
土地入股合作社,得到種植產業分紅26000元﹔
公益崗2期,增加收入3000元﹔
低保發錢9000元﹔
合作醫療補助130元(全村都有)﹔
殘疾人多項補助1920元﹔
兒子打工存錢20000元。
……
“在外打工不容易,又不比在村裡掙得多,爸還是願意讓你回村。”王可校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兒子沒接話,拿起王可校的紅賬本看了起來。
“五一”村裡分了粽子和咸鴨蛋﹔
“八月節”村裡分了月餅﹔
春節村裡給分了兩個大紅燈籠、四袋元宵,外加米、面、油……
“這賬,記得可夠細的啊!不愧是當過村干部的。”兒子故意“戲謔”。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筆筆記清楚,心裡有個數。別看我這腿壞了,腦袋好使著呢,看事情准!”王可校告訴兒子,從2021年開始,扶余市開始深度謀劃九連山村的未來。2022年,九連山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便吸納了242戶483公頃土地入社,包括王可校在內的村民,統統變成了股東。社員年終分紅總計760萬元。
“村裡剛剛公布的村集體資產已經由2019年的672萬元增長到7227萬元。我看,回村創業很有前景……”王可校看著兒子,眼裡滿是期盼。
“打漁郎”的年夜飯
在玻璃杯的清脆碰撞聲中,十余口家人圍坐,熱熱鬧鬧地說著吉祥話。
這是大安市海坨鄉前進村“打漁郎”戰凌雲的年夜飯。
幸福的烈酒一杯杯下肚,美好的願望在戰凌雲的心底膨脹起來,熱乎乎、圓鼓鼓,像魚肚子裡的泡泡,不吐不快。
“新一年,祝爸媽身體健康、吃嘛嘛香!”戰凌雲起身舉杯給岳父岳母拜年。自打他從城市回到村裡創業,多年來,岳父岳母給了他太多的理解、支持和幫助。
而立之年,戰凌雲從繁華的城市回歸到遼闊的村庄,從一名不諳世事的研究生成為了鄉村致富帶頭人。雖然他總是自嘲是村裡的“打漁郎”,但每當回想起那一望無垠的稻田,稻田裡撒歡的魚和螃蟹,農民富起來的笑臉,戰凌雲的心都暖洋洋並充滿力量。
“媳婦,咱倆碰一個。這些年,你辛苦了!以后,家裡大事小事你都說了算哈!”碰完杯,戰凌雲又和妻子調侃了幾句。
此時,萬家燈火通明,生生不息的霍林河旁,一望無垠的蘆葦蕩裡,八萬余斤蟹苗正在冰下酣睡越冬。
幾年前,在市、鄉兩級政府的扶持下,戰凌雲返鄉創業,與村裡簽訂了承包合同,在七分鹽鹼地三分蘆葦蕩的地界裡,嘗試養殖螃蟹。很快,戰凌雲又成立了“吉林省勇勵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運用“保底+分紅”模式,實現合作社和村民的“共贏”。
戰凌雲一心一意守著村裡的事業,妻子便全心全意守著戰凌雲的家。二人彼此守候、鼓勵,攜手向前。
春節臨近,戰凌雲還在厚厚的冰面上破冰、鑿洞、下網、拉網,直播吆喝……
妻子問:“今年在哪過年,年貨送到哪?”
戰凌雲在一片白茫茫的水汽裡想了一下,說:“去你家,陪爸媽……”
臘月二十九,戰凌雲發走最后一批魚,拉著滿滿一車年貨回家過年。
豐盛的年夜飯,美滿的小日子,堅定的大步伐……
夜色中,星星愈發明亮,呼應著萬家燈火。電視機裡,《難忘今宵》深情響起,心懷夢想的“打漁郎”,再次舉杯:新的一年,年年有魚,年年有余!(記者孫翠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