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農業“芯” 端穩糧食“碗”
——吉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部門負責人解讀《吉林省種業振興工程建設方案(2022-2035)》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種業大省,農業種質資源豐富,育種創新基礎良好,品種選育成果豐碩。為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省政府下發《吉林省種業振興工程建設方案(2022-2035)》,為實現“千億斤糧食”生產目標奠定種業基礎。
近日,記者採訪了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二級調研員梁向軍,就方案的出台背景、主要內容和特色亮點進行了解讀。
“我省糧食產量已經連續9年超過700億斤,2022年達到816.16億斤,穩居全國第五位﹔糧食單產940.52斤/畝,位列全國第三位,居全國前十名產糧大省第一位﹔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種子在糧食增產中貢獻率達到45%以上。作為糧食產能提升的重要支撐因素,種業必須抓住機遇實施振興行動,加快培育推廣更多高產高效、優質綠色、適宜機收的優良新品種,助力我省'千億斤糧食'生產目標實現。” 梁向軍說。
圍繞吉林省種業發展實際,方案提出了總體思路和目標、建設內容、實施進度安排、保障措施等方面內容,重點建設“2平台、3中心、4基地”。梁向軍對記者介紹說,“2平台”即省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台、北方粳稻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台,“3中心”為鴻翔種業科創中心、先正達春玉米研發中心、東北地理所人工智能育種研究中心,“4基地”是洮南市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公主嶺市國家級水稻制種基地、撫鬆縣國家級區域性人參良種繁育基地、南繁及省級新品種展示評價基地。項目以省內外優勢科研院校為技術依托,以大型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為建設主體,以企業化機制運行,聚集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加大種質資源創新開發利用,加強關鍵育種核心技術攻關和突破性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應用,扶優做強種業企業。工程項目採取中央投資、省級投資、企業自籌和社會資本注入等方式,項目建設期3年。
根據吉林省種業實際,著眼“利長遠、有實招、能落地”總原則,方案具備三大特色亮點。梁向軍表示,種質資源創新平台建成后,能夠達到智能化、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保存種質資源40萬份,滿足今后50年資源創制、基礎研究等方面重大需求。生物育種研發中心建成后,可以有效開展基因編輯和生物育種技術研究,加快突破性品種選育速度,大大縮短與發達國家“生物育種+信息化”差距。種業創新生產基地建成后,極大提高種業企業在省內繁種供種能力,降低省外制種風險,對促進農民增收,提升吉林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具有重大促進作用。
方案還明確了今后種業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省創制優異種質資源100個,打造高標准制種基地15萬畝,研發出突破性新品種30個。到2030年,累計創制優異種質資源300個,打造高標准制種基地20萬畝,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10家以上,累計研發出突破性新品種100個,品種自主選育和推廣率達到85%以上。到2035年,累計創制優異種質資源500個以上,打造高標准制種基地20萬畝,累計研發出突破性新品種200個以上,自主品種佔比達到90%以上﹔1家以上玉米種業企業綜合實力進入全國10強,2家進入全國50強,種業為糧食增產貢獻率達到50%以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