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的豐收答卷系列報道
吉林:繪就“豐”景美圖 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時下,吉林廣袤田間迎來了一年中最繁忙的秋糧收獲季節。玉米金黃、稻米飄香、大豆搖鈴……田野裡滿是豐收的景象。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在吉林,“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深入落實,“千億斤糧食”工程啟動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如火如荼、保護黑土地的地方性法規出台……吉林不斷夯實全年糧食豐收基礎,努力讓中國人的飯碗盛上更多吉林糧。
今年,吉林省糧食播種面積達到8800萬畝,截至10月28日,吉林省秋糧已收獲92.51%,秋收工作接近尾聲。年年接續、茬茬壓實、環環緊扣,吉林省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不斷鞏固提升糧食產能,牢牢穩住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保護黑土地 守好用好“飯碗田”
在長春市農安縣楊樹林鄉偏坡子村,秋收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玉米收割機在田裡來回穿梭,一轉身的功夫,成片的玉米被裝進收割機的谷艙,秸稈也被收割機粉碎還田。
玉米收割機將秸稈粉碎還田。人民網 馬俊華攝
“今年年頭好,雨水充足,土地肥沃,產量高。你看這玉米棒子多大,籽粒飽滿還密實。”36歲的種糧大戶霍旭扒開一穗玉米展示著,眼裡滿是喜悅。
今年,農安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571.7萬畝,玉米播種面積523萬畝。“全縣黑土地佔比高,地力條件好,農民種糧積極性高。全年糧食總產量有望再獲豐收。”農安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水稻、大豆、薯類等已完成收獲,秋糧收獲接近尾聲。
“今年承包了600多畝地,搶抓晴好天氣,兩台收割機下地,一天能收100多畝玉米,一個星期就能讓自家的玉米顆粒歸倉。”霍旭說,大型農機在手,秋收不愁。
收割后的玉米裝車歸倉。人民網 馬俊華攝
讓霍旭“不犯愁”的還有每年鄉裡推廣的保護性耕作模式,“現在種地都是保護性耕作,秸稈打包粉碎后全部還田,秸稈全覆蓋能蓄水保墒,地好了,產量自然就上來了。”
返鄉近六年,種地已成為霍旭的主業。細數變化,他說:“春天播種有免耕播種機、夏天打藥有無人機、秋天收割有收割機。黑土地保護也越來越精細,‘望天田’升級成高產田,種地挑上了‘金扁擔’,幸福著呢!”
“專注黑土保護,助力鄉村振興”。在農安縣華家鎮,吉林隆源農業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隆源農業)現代農業展示基地復合肥生產高塔上的兩行大字引人注目。
作為一家肥料企業,隆源農業不斷探尋如何將黑土地保護融於肥料施用中。2021年,隆源農業與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多所高校、科研單位合作建立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研究院,共同探索黑土地保護技術體系應用與推廣新模式。
隆源農業生產的不同類型的肥料。人民網 馬俊華攝
根植於“黑土糧倉”科技會戰,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研究院系統開展梨樹模式等保護性耕作、智慧農業等技術研發與應用。“我們與中科院合作打造的微生物菌肥生產線,能夠起到改良土壤、保護黑土地的作用。”隆源農業總經理王平介紹,該公司還成立了黑土地保護培訓中心,每年能培養1萬名農技能手,帶動了更多農戶參與黑土地保護工作,為糧食增產增收提供支撐。
補給黑土地,筑牢豐收基礎。吉林省構建了東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質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保護路徑,全省保護性耕作面積擴大到3283萬畝,完成高標准農田和黑土地保護建設項目390萬畝,為黑土地保護貢獻了更多“吉林方案”。
“瀚海”變良田 改出增產好光景
鴨蟹成群,魚躍其間,稻浪翻滾,滿目金黃。在大安市聯合鄉萬福村的稻田中,串串飽滿的稻穗卷入收割機中,一粒粒金黃色的稻粒被收進“囊中”,陣陣稻草香在空氣中彌漫開來。
大安市位於吉林省西部,是世界三大蘇打鹽鹼地分布區之一。過去,土地沙化、鹼化、退化較為嚴重,“鹼地白花花,一年種一茬,小苗沒幾棵,秋后不收啥”的順口溜在田間流傳。如今,隨著鹽鹼地成功改良,生態有機種植逐漸普及,田地也一改往日模樣。
大安市改良的鹽鹼地種植水稻。人民網 李洋攝
從2015年開始,大安市實施鹽鹼地改良,以稻治鹼,以水稀釋。到2021年,大安市連續7年糧食穩產20億斤以上,越來越多的昔日“不毛地”,變成了如今的“米糧倉”。
“今年種植水稻8200多畝,預計畝產超過600斤,比去年多收100萬斤糧食,豐收了!”大安市信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王千士介紹,2016年開始種植生態水稻,發展至今,公司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水稻,養殖稻田鴨、稻田蟹、稻田魚。
“在幾年前,大安到處是白花花的鹽鹼地,哪敢想種庄稼啊。”王千士說,“當初承包土地的時候,親戚朋友都勸我不要弄了,但我老家就在這,起初就是想種點大米自己家吃。現在,我在這片土地上看到了希望,我能讓更多人吃上放心的有機大米。”
王千士介紹,今年稻田裡投放了110萬尾魚苗,大約5萬斤蟹苗和2萬隻鴨苗。稻田鴨、稻田蟹、稻田魚和水稻利用各自的優勢互補,“一水兩養、立體種養”收獲的不僅是金燦燦的水稻,更形成了良性的生態循環系統。
“我們現在正謀劃建設高標准農田,路面硬化、溝渠相通,相信種植效益會一年比一年好。等高標准農田建成,我有信心糧食增產突破300萬斤。”王千士說。
立足實際,以水定地,白城市通過引嫩入白、哈達山水利樞紐工程、大安灌區、河湖連通等重大水利工程,依托境內嫩江、洮兒河等主要河流及泡澤湖泊,打造江河互濟的水網體系。活水潤澤萬物生,豐沛的水量為有效治理鹽鹼地創造了條件,也讓“瀚海”變成了良田。
白城市鎮賚縣鹽鹼地改造試驗田喜獲豐收。人民網 李洋攝
耕地增加、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生態增效,2014年以來,白城市通過實施鹽鹼地治理實現新增耕地面積20.82萬畝,累計實現糧食增產2.5億斤,成為吉林省糧食生產的重要增長極。
多年來,吉林省先后實施生態水利、西部土地整理、河湖連通等多個工程項目,不斷改善吉林西部的農業生產條件。截至目前,全省共改良鹽鹼地近210萬畝,為牢牢守住耕地紅線貢獻了更多“吉林力量”。
攻堅農業“芯片” 科學種植促高產
微風吹過公主嶺市范家屯鎮的大田,成熟的豆莢碰撞出嘩啦聲,玉米葉子簌簌直響,再加上大豆專用收割機和玉米收割機同時作業的隆隆聲,一曲豐收的協奏曲在田間響起。
“今年,我們合作社進行玉米和大豆的復種,10條壟玉米、10條壟大豆間作套種,通光通風有利於排水,效果非常好,可增收10%以上。”公主嶺市范家屯鎮乾程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成說。
王成介紹,玉米大豆帶狀復種模式是在傳統間作、套種基礎上,讓兩種作物共生的“一季雙收”種植模式,通過玉米、大豆高矮作物錯位搭配,實現玉米不減產並增收一季大豆,使耕地資源創造更高效益。除了種植模式上的新探索,合作社還採用了精量播種、密植的種植方式,使得產量也有所提高。
公主嶺市擴種大豆迎豐收。人民網 馬俊華攝
今年,公主嶺市採取玉米大豆復合模式,科學精量施肥,落實大豆擴種計劃,最大程度上保護黑土資源。據公主嶺市農業部門統計,公主嶺今年玉米種植面積438.1萬畝,產量預計53億斤,與去年相比增產5%,大豆產量預計達到1100萬斤,與去年相比增產近10%。
要想高產,種子自然是最重要的一步。10月12日,公主嶺市雙城堡鎮呂家店村高產示范田傳來好消息:吉林省自主研發的大豆品種“吉育303”折合產量每畝321.4公斤,刷新了吉林省大豆高產紀錄。
吉林大學、吉林農業大學、長春市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的大豆專家組成專家組,對吉林省農科院大豆所牽頭實施的測產田塊大豆品種“吉育303”進行實收實測,專家組一致認為,測產田塊展示的大豆品種“吉育303”及配套栽培技術在生產上增產增效效果明顯。
據介紹,2014年,“吉育303”通過吉林省審定,2020年通過國家審定,連續7年被推薦為吉林省主導品種。吉林省自主研發的“吉育號”系列,“吉育303”等十幾個自主研發的種子有高出油率、抗倒伏、高產等特點。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今年,吉林省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育種自主創新、種業企業培育、育制種基地建設、種業管理五大行動,供種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堅持把現代種業作為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吉林省還出台了《關於扶優做強種業企業政策措施的意見》,持續深化科企合作,培育打造一批科技創新力、產業帶動力和綜合競爭力均較強的龍頭種業企業,為打好種業“翻身仗”提供了更多“吉林支撐”。
春華秋實,不負耕耘。“整體看,今年全省作物播種期和生殖生長關鍵期,光熱水資源匹配有利作物生長,特別是西部易旱區和中東部坡崗地長勢普遍較好,全省糧食豐收已成定局。”10月29日,吉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在吉林省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說。
希望田野生機勃勃,大國糧倉根基穩固。新征程上,吉林有信心、有底氣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奮力實現由“豐收在田”到“豐收在手”,繪就倉滿庫盈的“豐”景美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