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長白丨都是玉米,為啥這的賊好吃?
東北有個順口溜:
“黑土地上有三寶——四平玉米五常稻,這的大豆賊可靠。”
居然能與東北大米、大豆齊名,四平玉米到底有啥好的?
金秋時節,早3:10,吉林省四平市雙遼市協力村
晨光熹微,數台玉米收割機正在工作,揚起陣陣粉塵。
“東北秋天晝夜溫差大,我研究過,夜裡摘下來的玉米口感更好。”緣通農業農機合作社總經理張俊國邊說話,邊伸手掰下一穗。
玉米表皮微涼,內裡籽粒金黃方圓,指甲輕輕一按,立刻涌出汁水。
站在沒過人的玉米稈中間,張俊國嘮起自己。
四平市地處“黃金玉米帶”,不管是黑土地還是溫度、濕度,都適合玉米生長。“咱守著金地啊。”2015年,在外打工27年的張俊國決定返鄉。
農民喜獲玉米大豐收。(李坤 攝)
天時地利,咋用好?
張俊國聯系吉林省農科院、河北省農科院尋來鮮食玉米良種。
沿著玉米地繼續向前,“你看看這個粒是黑的,顏色誘人,營養也豐富。”張俊國也不斷摸索種植技術,“咱的採收能力有限,那就錯期種玉米,保証摘下來的口感好。”
如今,張俊國的合作社先后流轉、托管土地470公頃,向當地農民下訂單面積近200公頃,每年利潤3000萬元左右,帶動周邊村民每公頃增收8000到12000元。
2021年,四平市糧食總產量93億斤,其中,玉米產量79億斤,佔比達到85%。張俊國的合作社是四平市守好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玉米產業的縮影。
2021年,四平市建立鮮食玉米品種試驗基地,引進糯玉米、甜玉米、甜加糯玉米等178個品種。支持本地種企開展“育繁推”一體化建設﹔成立了國內首個專項推進玉米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組建了玉米產業發展專班,培育市級以上玉米產業龍頭企業20個。截至目前,全市鮮食玉米生產能力達1億棒以上,鮮食玉米種植面積3萬畝以上。
早5:30,吉林省四平市雙遼市緣通合作社加工廠
載著10噸左右的玉米,收割車駛離田地。跟著張俊國步行十幾分鐘,走進食品加工廠。
卸車、扒皮、切頭去尾、清洗、蒸煮……兩個多小時后,田間地頭的生玉米棒子“變身”一袋袋真空包裝的熟玉米。
“接下來,他們要在儲藏間擺半個月,沒有漲袋、漏袋就能賣了,不能砸了咱四平玉米的招牌。”張俊國扯開一袋,谷物清香登時扑鼻而來。
推動四平玉米產業健康發展。經立項、調研、論証等環節,四平一級原糧玉米地方標准、四平一級鮮食玉米地方標准於2021年8月26日發布,9月6日正式實施。制定四平玉米王牌產品玉米面及玉米碴、玉米面條等產品地方標准,推進四平玉米產品可追溯體系認証。
下午2:40,吉林省四平市雙遼市緣通合作社食品加工廠
“玉米被切掉的部分咋辦?”記者提出疑問。
“辦法來了。”張俊國指著幾輛停在門口的卡車,幾位工人下來將成箱的玉米頭尾搬進車裡。
張俊國與當地酒廠合作,讓鮮食玉米的加工廢料成為燒酒的重要原料、“一公斤酒,我們兩兩分成。更重要的是,玉米,不能浪費啊。”
四平市企業研發生產的秸稈制品。(高鴻 攝)
玉米秸稈全部回收,制成牛羊飼料。再將牛羊糞便漚成農家肥,“既保護了土地,又讓種出的玉米口感更好。”
推動玉米產業發展。四平市提出支持申報“商品糧大省獎勵資金”、培育玉米高質高效示范種植基地、支持玉米產業創新及成果轉化等十條政策。
截至目前,四平市正在洽談推動玉米深加工項目18個,包括玉米汁、玉米酒、秸稈利用等多個方面。有效洽談推進玉米產業項目30個,總投資55億元,可帶動就業1300人。
晚6:30,回家路上
“白天你看見黑玉米的叫黑娃娃,還有花糯寶寶、黃娃娃。”張俊國給記者翻起自家線上店鋪,2019年起,張俊國陸續申請了4個玉米商標。
除了淘寶網店等線上渠道外,張俊國還和700多家超市形成合作。玉米品類也逐漸細分為單穗、禮盒包裝、快遞包裝等多個品種。
玉米宴廚房展台。(李坤 攝)
打造四平玉米品牌。截至目前,四平全市共授權52家企業免費使用四平玉米公用標識,幫助設計玉米產品外包裝96個。
抓好融合發展。深入挖掘四平玉米文化內涵,推進四平玉米主題餐廳建設,打造地方特色餐飲﹔啟動梨樹玉米特色小鎮和四平玉米產業文化展示中心建設,推動四平玉米一二三產業健康有序融合發展。
“小時候,地裡的玉米都是一大卡車一大卡車拉走賣錢。現在咱也得與時俱進,讓四平玉米更精致、多樣地走出四平。”
文字:劉以晴
圖片及視頻:中共四平市委宣傳部
LOGO設計:姜 迪
策劃:孟海鷹 劉以晴
統籌:朱思雄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吉林頻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