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點贊:吉林依靠科技護好用好耕地

本報記者 朱思雄 祝大偉
2022年08月03日07: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搭載雷達傳感器的無人機在空中盤旋,收集著不同地塊玉米生長數據﹔作業機具搭載施肥系統,根據無人機提供的數據,精准完成肥料定量供給。

  “這種精准施肥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吉林省農安縣陳家店村黑土地保護萬畝示范區,眾一農機合作社負責人陳忠國說。

  吉林省廣袤的黑土地,已廣泛用上了這種智能技術。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時強調:“農業現代化關鍵要靠科技現代化,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加強農業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專家學者要把論文真正寫在大地上,讓農民掌握先進農業技術,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要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吉林省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組織“黑土糧倉”科技攻關,加快對黑土地戰略性保護的步伐。

  在公主嶺市劉房子街道灣溝村,家庭農場經營者於洋去年接受了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陳國雙建議,拿出15畝地“嘗新”,在原有秸稈覆蓋免耕播種的基礎上,在田裡間作種蘑菇。將蘑菇菌苗混入有機肥和秸稈制作的培養基料中,播撒進田裡,相當於同時給農田上了遍農家肥,循環增效、培育地力,最后一算賬,每畝地增收1300多元。

  這是吉林省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攻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吉林省攜手中科院建設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台,重點圍繞保護模式、智能農機裝備、鹽鹼地改良利用等6個方面28項課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同時,還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金融機構等建立合作機制,共建黑土地保護“產學研推”平台,推動協同創新。

  今年5月,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成立。在公主嶺市的示范區智慧農場,一架無人作業農機在融合感知系統和北斗全無人駕駛系統的操控下,行駛田間,精准完成各項指令。以趙國春院士團隊、科研院所與相關數據公司為技術依托,無人駕駛秸稈還田機、免耕播種機等智慧農機在無人農場裡馳騁。

  “這些協同創新平台,既能研發阻斷黑土地退化等共性關鍵問題,又能調動科研人員研發符合區域需求的特色技術。”吉林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僅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就已形成主推技術22項。

  位於鎮賚縣嘎什根鄉的吉林省農科院白沙灘灌區試驗站,周邊原先是鹽鹼地,如今已成為一片綠油油的稻田。吉林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巍正忙著檢測水稻病害,准備給周邊農民普及預防措施。

  “通過試驗田帶動種植大戶,吉林省農科院將培育篩選的‘吉粳816’等耐鹽鹼、高品質水稻新品種,及側深施肥、秸稈還田等配套技術在鎮賚縣推廣。”馬巍介紹。截至6月底,“吉粳816”全省推廣面積達到100多萬畝,搭配相關農技在種植的第二年可實現重度鹽鹼地水田畝產417公斤,是普通農戶種植產量的近7倍,助力黑土區鹽鹼地生態治理加速推進。

  加快轉化科研成果,吉林省全力構建省市縣鄉四級推廣網絡,建設萬畝中心示范基地3個、千畝輻射示范基地30個,啟動了100個整鄉示范,培育扶持了100個以上社會化服務組織、1000個示范樣板村、1萬個新型經營主體和一批示范戶,重點推廣黑土地保護“梨樹模式”。

  科技創新平台加速成果轉化示范,農技推廣體系日漸成熟,吉林省糧食產量與耕地質量實現“雙提升”。近5年來,吉林省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增長4.8倍,居全國前列。截至去年底,吉林省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區平均耕地地力比2018年提高0.61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平均提升7.4%,旱田水田耕層厚度平均達到25.84厘米。去年,吉林省糧食總產量達807.84億斤,增長率居全國前十大產糧省份前列。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03日 01 版)
(責編:李思玥、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