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記吉林藝術學院“雪容融”設計團隊

隨著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開幕臨近,可愛暖萌的吉祥物“雪容融”,也將承載著光榮使命正式登場。眾所周知,“雪容融”是由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團隊創作,是他們秉承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集結著智慧與付出,披星戴月,晝夜奮戰的結果。
脫穎而出
2018年9月21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冬殘奧會吉祥物全球征集”宣講活動》在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舉行。這次宣講為征集工作播下一顆良好的種子。吉林藝術學院立即組織設計學院、新媒體學院、動漫學院開始進行設計,近一個月時間,學校共收集學生設計作品101稿,全部遞交至北京冬奧會組委會。
2019年1月21日,學校接到通知,在全球征集的近6000件作品中,吉藝有2件作品進入前十名。其中,名為“吉祥如意”的中國結、中國燈籠形象脫穎而出,位列三甲。入圍作者是設計學院產品設計專業學生姜宇帆,她的燈籠創意成為了“雪容融”的雛形。姜宇帆說:“燈籠特別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也傳遞出喜慶的寓意。”
凝心聚力
2019年1月25日,吉林藝術學院團隊赴京參加了第一次修改方案會議。北京冬奧會組委會給予的意見是“僅保留原創屬性,重新設計形象”,這意味著除了保留“燈籠”這一角色屬性外,整體的形象設計都要從零開始。
團隊成員當天返回長春,第一時間成立了“吉藝1·25冬奧吉祥物項目組”。當時正值學校寒假,距離春節僅剩10天,冬奧吉祥物設計的高度保密性對場地、設備、人員等都提出了嚴峻的要求。在謹慎考慮后,最終選定吉藝專家公寓作為“秘密工作室”。2天后,“1·25項目組”全面進入工作狀態,春節期間,僅休假除夕、初一,大年初二即全體開工。
由於所有材料不可網傳,團隊需要每星期到北京遞交一次修改方案。4月初,在第8次赴京交稿時,燈籠的外在形象基本確定。“但這個階段也是團隊最迷茫和煎熬的階段。”設計團隊負責人郭春方說,“開始是將吉祥物的屬性與鹿結合,一方面形象要做得漂亮,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文化闡釋,大概有近1個月的時間,我們做了各種嘗試。”
設計團隊每天都在不斷嘗試和自我否定之間徘徊,最終鹿的屬性被放棄,體現“雙奧之城”的天壇、鴿子、長城等元素出現在吉祥物的形象中。設計會有靈感閃現的剎那,但更多的是反復修改完善。“雪容融”面部的雪塊勾勒出它的臉龐,為了追求最真實的效果,設計團隊專門往牆上隨意扔了許多雪堆,之后再把牆上的形態具象化﹔而為了展現“雪容融”紅紅的臉龐、彎彎的嘴角,團隊也做了許多微調……就這樣,一點一點,燈籠逐漸被賦予生命,“雪容融”的形象破繭而出。
終見曙光
2019年6月15日,設計方案確定后,團隊又收到北京冬奧會組委會考察模型制作的新任務,為確保萬無一失,團隊決定自行完成模型制作。於是,工作室變成了臨時模型加工廠,陽台改裝成了噴漆房。團隊成員都開始學習新本領,分別進行建模、抽殼、3D打印、打磨、噴漆等工作。大家學會了手工打磨、手繪涂漆、拼裝組合等技能,每一個人都身兼數職。
6月正值盛夏,受保密條件約束,工作室窗帘不能打開,陽台改裝的噴漆房暑熱難耐,幾十平方米的空間,十多個人的工業性操作,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在這樣的條件下,團隊仍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接下來的兩個月,團隊又完成了吉祥物表情包、運動形態以及冬奧景觀的應用設計等大量工作。團隊成員們努力著、堅持著,他們通力配合,將各自所長發揮到極致。終於,等來喜訊:2019年8月21日,北京冬殘奧會吉祥物確定。2022年2月23日,隨著官方宣傳片正式發布,“雪容融”接棒“冰墩墩”,歡喜登場。
“雪容融”之所以誕生在吉林,其實是對冰雪文化的理解和情懷。正如郭春方所言,“吉林豐厚的冰雪文化是我們的精神優勢,家鄉得天獨厚的地貌給予團隊很多創作靈感,得益於這一方水土的滋養,加上每一位成員無私奉獻、迎難而上的不懈努力,終於遞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吉林冰雪資源稟賦,冰雪文化歷史悠久,冰雪活動種類豐富。這種對家鄉熱愛的情感自然而不做作,設計發於心止於筆,對冰雪文化的理解既有深度,又能夠引起受眾群體共鳴,是地域優勢在冰雪文化設計上的體現,充分展示出吉林冰雪文化厚重的人文積澱,印証著當代吉林文化的創新力與凝聚力。(記者 張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