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九台馬鞍山村的“生財之道”

2020年10月21日09:40  來源:中國吉林網
 
原標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①|九台馬鞍山村的“生財之道”

金秋十月,稻谷飄香。

沿著長吉北線一路向前,兩旁的玉米已到了收獲的季節,到處透露著豐收的喜悅。

在長吉北線43公裡處,美麗的馬鞍山村成為了這裡一道別樣的風景線,筆直的公路穿村而過,兩旁雖沒有熱鬧的豐收場景,但村子內,一個個與“幸福”有關的美好畫面每時每刻都在這裡上演......

“守家掙錢”的林嫂

剛剛過去的雙休日又為村子裡帶來了一大撥游客,林嫂家的生意也跟著火了起來,一大早,客人剛走,林嫂馬上開始打掃房間,准備迎接下一批游客。

林嫂名叫刁秀雲,今年54歲,是土生土長的馬鞍山村人。

去年,林嫂新建了一間住房,隨即就和當地入駐的企業簽了約,住房改成了客房,游客到村子裡旅游,這裡就是城裡的星級賓館。每年,企業要支付林嫂房租,同時,林嫂負責打掃房間,還多了一筆額外的收入。

“每年的房租是3萬塊錢,加上我打掃房間的工錢,我一個人就能賺將近5萬塊錢,再加上我愛人的工資,現在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林嫂說,房間都是按照賓館的規格設計的,容納8到10個人都不成問題,隨著村裡游客量的不斷增加,這兒的回頭客也是越來越多。

“守在自家就能掙錢,這不比出去打工省心多了麼!”林嫂自豪地說。

中國吉林網了解到,為了進一步發展馬鞍山村的旅游產業,促進貧困戶的增收脫貧,馬鞍山村採取村集體+企業+村民的模式,利用村民閑置住宅打造民宿旅游合作社項目。村民可以在合作社中打工增收,還可以種植綠色作物、養殖笨豬笨雞等,合作社收購增收。村集體以村部游客中心入股每年有3萬元的分紅和收益10%的增收。

“賣資源”變成“賣風景”

馬鞍山村走出了自己的“生財之道”

馬鞍山村變了樣!這是所有馬鞍山村人引以為傲的事實。

馬鞍山村黨總支書記張旭光介紹說,過去,馬鞍山村有8家採石場,年產值6000多萬元,吸納群眾就業160人,村集體收入20萬元。由於經營粗放、管理不善,破壞了資源環境,是遠近聞名的“泥土村”。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這是當時最讓人苦惱的地方。

馬鞍山村的發展該走什麼路?

2016年,馬鞍山村班子抓住全區採石場專項整治的契機,全面禁採,在脫貧包保部門長春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的幫助下,依托綠水青山發展文旅產業。

通過多年探索,馬鞍山村確立了三產融合的發展戰略,充分利用馬鞍山區域特色資源,緊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培育現代農業經營新模式、新業態,著力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構建以現代化智慧農業、休閑農業為重點,循環農業、綠色農業、創意農業、會展農業、扶貧農業協同發展的農業產業體系,打造產業明確、文旅融合和功能齊全的綜合開發項目,實現生產、生活、生態效益“三生共贏”。

馬鞍山地處長春與吉林兩市中間地段,有一條徒步旅游線路遠近聞名,長圖鐵路、長吉公路延村而過,森林覆蓋率達46%,被稱為“長吉都市綠肺,綠色生態氧吧”,區域和旅游資源優勢十分明顯,也為馬鞍山村帶來了一撥又一撥的游客,馬鞍山村人也把之前的變“賣資源”變成了“賣風景”,幾年下來,馬鞍山村脫了貧、變了樣,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特色旅游“齊頭並進”

馬鞍山人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

走在馬鞍山村平坦的水泥路上,兩側樓宇林立,休閑驛站、精品咖啡館、民宿酒店一應俱全,遠處,山上的徒步小路已被楓葉包裹成了金黃色,別有一番韻味。

現在的馬鞍山村建設了休閑驛站、生態停車場、景觀石等,提升旅游服務功能。打造牡丹園、花海等項目,增加馬鞍山村的影響力。引進了投資50億元的氿遇田園綜合體大項目,發展高端民宿、智能溫室採摘、農耕博物館等項目。

同時,依托紅色資源建設“三下江南戰役紀念館”“羅明星事跡展覽館”,豐富了馬鞍山村旅游產品。打造“馬鞍山村村史館”,大力宣傳馬鞍山村的發展歷史,增加馬鞍山村的影響力。

經過多年發展,馬鞍山村堅持將“文化+旅游”作為主導產業,探索出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模式、歷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和民俗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三種文旅產業發展模式。

作為曾經的省級貧困村,2017年,馬鞍山村實現項目分紅,退出貧困戶序列;2018年全村安裝自來水,所有貧困戶住上安全住房;2019年,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人均收入10992元,人均項目分紅4362元。2020年旅游產品線上銷售,實現引進項目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

(記者 李志明 攝影 張秋磊)

(責編:關思聰、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