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吉林|牛心套保的“大蜘蛛”
秋高气爽,驱车从吉林省大安市出发,穿越成片的盐碱地,前往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
停下车,步入牛心套保内的木栈道,抬头,满眼尽是及肩高的芦苇,俯首,水面清澈,可见芦苇根须。“等冬天水面冻住,有人开车上冰面收芦苇,也是笔不小的收入呢!”中国科学院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生态研究站站长文波龙笑着说。
在当地,牛心套保不仅靠着满塘芦苇出名,近年来,更知名的是芦苇荡里的“大蜘蛛”。
沿着木栈道再向前,膝盖高的塑料膜布围出一块四方苇田,几百只青黑色的螃蟹爬来爬去,这些螃蟹便是当地村民口中的“大蜘蛛”。
芦苇荡里养螃蟹,是湿地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的科研团队多年实验,成功应用的“苇—蟹(鱼)—稻”复合生态工程模式,开创了湿地生态产业深层发展新途径。
“刚开始引进螃蟹的时候,当地村民都没见过,说这‘大蜘蛛’变异了,爬这么快,壳还硬,太吓人了。”文波龙笑言。
保护与开发并行。昔日盐碱地,如今养得活大螃蟹。河蟹取食杂草、低质鱼虾、害虫,自然生长;摄食的同时,疏松土壤,粪便肥田。
育苗、抗病、提质……刘兴土院士虽已故去,但科研团队盐碱退化湿地恢复与合理利用仍在持续探索,中科院四代人在此接力,“大蜘蛛”带着大家走上致富路。
“今年收成好,收蟹的天天在门口等着咧!”边摆弄螃蟹,检验够不够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老板程成边回答记者。
据了解,牛心套保今年继续保持养殖水面2400公顷,共计投放蟹苗15万斤,预计年产值可达到1200万元。
图为未经改良的盐碱地与已改良好的盐碱地 资料图片
“现在,研发和集成了盐碱退化湿地恢复、灌区退水工程湿地消纳、湿地蟹/鱼放养、苇基食用菌栽培、稻—蟹/鸭共作等技术,形成了盐碱退化湿地恢复与功能提升、盐碱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盐碱稻田绿色种养等技术体系。”文波龙说。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吉林频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