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力作
——读陈耀辉《创造青春之中国——走近李大钊》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李大钊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中国共产党建党先驱之一,他的革命事迹和澎湃激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样也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奋发图强的光辉榜样。如何讲好革命先辈的故事,如何让伟大的建党精神融汇到广大党员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精神血脉之中,是时代给出的一道必答题,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和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在众多的介绍和研究李大钊革命事迹和思想精神的著述中,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图书——《创造青春之中国——走近李大钊》是近年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生动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部时代力作。
这是一部生动而严谨的传记作品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吉林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一部纪念李大钊的传记作品。该书作者陈耀辉说:“接到这个不同寻常的写作任务后,心里有一种莫名的紧张,唯恐自己不能把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但凭着多年担任党报总编辑的眼界和功力,更为重要是,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认真学习了《李大钊全集》,查阅了一系列回忆文章和相关研究资料。同时,多次走访李大钊研究会,拜谒李大钊故居,对李大钊先生的后人和有关党史专家进行了细致的访谈和请教。尤其是得到了李大钊烈士嫡孙李建生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李建生先生曾深情地回忆道:“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陈耀辉同志正在撰写《创造青春之中国——走近李大钊》一书,为了订正一些史料,与我反复通信,详细商榷,从长春来到北京,听我讲述爷爷的故事。”正是作者真诚的态度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深深打动了这位革命后代,在新书出版之前,应作者邀请,为该书写下了情深意切、感人肺腑的序言。
纵观全书,以时间为线,以事件为纲,史论结合,情景交融,全面系统,而又详略得当。不但充分借鉴、吸收了学术界,尤其是党史研究界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同时也有许多作者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使李大钊先生的光辉形象真实而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全书大量引用经典文献,力图呈现历史原貌,同时又综合各家所长,提炼李大钊的思想特征和精神实质,客观真实又不失立场态度,给李大钊以全面立体的定位和评价。从这一点上讲,该书不但是一部真实而严谨的传记性作品,同时也具有清新隽永的散文意味,以及相当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这是一部沉浸式的党史教科书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党史的学习教育宣传。他说:“每到一地,我都是怀着崇敬之心,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全国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习党史、铭记党史,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真正坚定历史自信。”
可见,党史研究虽然是一项非常严肃的政治性和学术性活动,但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工作强调的是其亲历性、沉浸性、实践性和深入性。《创造青春之中国——走近李大钊》就很好地践行了当前党史学习教育宣传的时代要求。它用翔实的史料、创新的形式、强烈的时代感和亲切的共情性,为我们提供了一本沉浸其中的党史学习教科书。我们从书名中的“走近”两字,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本书的“沉浸性”和“实践性”的创作取向。
那么,如何走近呢?书中借“博士”之口谈到:“你要换一种眼光看李大钊,换一种眼光看当年的革命家,把他们当作寻常人,把你自己整顿成为身心健全的人,然后从他们走过的道路上,尤其是生活中的小事上,细心发现非常之处,才能‘走近李大钊’。”
由此,我们在他悲苦的童年身世中,走近了李大钊;我们在他十年的私塾苦读中,走近了李大钊;我们在“万里招魂竟何处,断肠风雨上高楼”的铿锵诗句中,走近了李大钊;我们在怒讨“群德衰颓”的洪声中,走近了李大钊;我们在“洒一滴墨,使天地改观,山河易色”的革命气概中,走近了李大钊;我们在《青春》中的壮美宣言和“青春哲学”中,走近了李大钊;我们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使命担当中,走近了李大钊;我们在作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先驱者的身影中,走近了李大钊;我们在作为中国共产党缔造者的伟业中,走近了李大钊;我们在“先驱好肝胆,松柏耐岁寒”的舍生取义本色中,走近了李大钊……
全书打破了传统的党史讲述模式,变“静观”的接受为“沉浸”的体验,是体察与感悟,是神往与投入,是真正意义上的重温与回顾,读罢使人若临其境,感同身受。
正如李建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耀辉同志是美学博士,他从美学的角度,全新地看待党史资料,因此他笔下的李大钊烈士,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不仅身份崇高,也不光是就义的英勇,还有日常中一言一行的美好,以及这些美好言行的由来与根源。让我觉得,这样的李大钊正是那个重情义、懂得爱的父亲和爷爷,让人情不自禁地愿意亲近他,让人相信他是能够实现青春之家庭蓬勃兴盛、幸福美满的。也让我们这些没有机会做“大事业”的人,知道如何加入实现中国复兴之梦的洪流,做好日常的每一件小事,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美感,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更有青春的气象。
这是一部生动的大思政课教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近日,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是讲好“大思政课”的丰厚资源。“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创造青春之中国——走近李大钊》一书,正是回应当下需求的一部文笔生动、风格新颖的大思政课教材。
今年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思政课的作用是培根铸魂,对象是青少年这一最为活跃的群体,所以要充分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言行方式,要有时代性,更要有青春气息。李大钊是中国进步青年的杰出代表,他对青春的热情讴歌,总让年轻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这激扬的文字对当下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广大青年来说,必将产生强烈的共情与共鸣。
本书采取了课堂问答和朋友间相互讨论的方式讲述史实,作者虚构出了三个人物,阿青、小春和博士,构成的是一个有纵有横的社交层面,也是一个高雅的沙龙,更是一个欢快又严肃的课堂。阿青和小春是互联网上喜欢研究中共党史的青年同道,因共同的理想而结识,充满着青年人应有的朝气和率真。博士是小春推荐给阿青的一位“高人隐士”,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对中共党史,尤其对李大钊有着深入的研究,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三人形成了一种真诚、互动、相亲相敬的学习讨论氛围。
本书的这种比较特别的表述方式,能够让人耳目一新,能够让广大青少年朋友更乐于接受和走近严肃而沉重的历史,更便于把作者自己的以及走访讨论得来的观点和信息,尽可能生动地呈现给读者。
读者徜徉在这样的字里行间,总能为之会心一笑,为之精神一振,为之慷慨激昂,为之悠然神往。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使行文更为轻灵,更有妙趣,更能潜移默化,让静止的文字贯穿在有形有象的脉络中,方便青少年读者阅读和接受。能够缩短读者与历史事件的时空距离,使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朋友随着人物对话更自然地走近李大钊先生。
文中的阿青、小春和博士固然是根据表达的需要而虚构的,但是他们也代表着现实之中的社会群体,让人觉着他就在我们身边,熟悉而亲切。有的读者就问:博士和阿青,是真有其人吗?谁不想亲而敬之啊!无论是当年的李大钊,还是这本书中的“博士”“阿青”,斐然君子,温润如玉,人物表里都是如此的美好,让人渴望亲近,让人热切地追寻,这就是优秀的共产党人啊!来自生活的典型形象的运用,不仅是崭新的叙述方式,也是革命与美学相融与互见的新理念,更是在新时代人民群众中树立我党完美形象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的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在《创造青春之中国——走近李大钊》一书的最后一章《怀纯真纯诚之志,做顶天立地之人》中,作者借“博士”的身份利用大量篇幅谈了自己阅读中华传统经典《大学》的读书心得,其中包括满怀真情、反复求诚、设身处地、检索分析和知行并重等体会。这些读书经验的分享,看似与本书的主题没有关联,但是通读本书后,却发现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点睛之笔,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创造性探索”。正如作者所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大批革命先驱们,他们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同时又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扬光大。但我们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强大生命力来源,恰恰是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上,也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
在李大钊身上,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有机结合,我们在新时代走近李大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落实《“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所要求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脉,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让今日之青年看到有着无限魅力的中国共产党,这正是本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汇聚了大思政中“大”的合力,不仅延展了思政课课堂的“半径”,也丰富了育人主体和渠道,真正将多方力量整合成一个大的思政育人“同心圆”。
(作者:王春雨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