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吉林频道

奋力做好肉牛产业“大文章”

2022年08月02日17:05 |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小字号

梨树县把“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作为富民强县的头号工程,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强领导、优政策、建机制、重技术,走出了“小规模大群体”的农牧循环发展道路,谱写出了富民强县的“牛文章”。

建机制 聚合力

担责于心,履责于行。县委书记带头“谋”、乡镇党委书记带头“推”、村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带头“养”,构建了“四个书记”带头抓养牛机制。建立了35个县级领导和19个县直部门包保乡镇、152个乡镇干部包村、1032个村干部包社包户的包保推动机制。将肉牛养殖任务纳入到干部考核和行业评比,建立“赛牛”机制,每半个月进行一次“赛牛”,排名靠后的乡镇表态发言,激励抓养牛积极性。上半年,全县肉牛养殖达到39.5万头;存栏量达到30.4万头;养殖户发展到2.6万户,其中50头以下的小规模养殖户2.1万户、饲养肉牛22头,占全县总量的95%,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在政策推动、组织带动下,主体参与养牛、传统养殖户恢复养牛的热情持续高涨。

强扶持 增动力

机制是破题的钥匙。为解决养殖户融资难问题,建立了由金融办、农担公司、银行、保险公司四个部门共抓养牛贷款的工作机制,推出了“活体贷”和“信誉贷”等金融产品,在全省率先破解了三年期能繁母牛贷款问题,实现“按季还息”、到期一次性还本的政策突破,有效解决了肉牛养殖贷款周期不足、利率高等问题。目前,全县授信农户达到20.25万户,完成肉牛保险3.5万头,发放养牛贷款1.5万户,9.36亿元。

构模式 挖潜力

好的模式是发展的有效载体。开办“托牛所”,支持养牛大户创办“托牛所”代养等方式,实行“保姆式”托管服务。鼎牛牧业公司采取“托牛所”代养模式,吸纳退户入区的5个养殖户、98头肉牛。

开展建舍返租。35个村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设牛舍56栋,租给养殖主体经营,发展“政府+主体+散养户”合作运营,通过“退户入区”,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带户入区、统一经营管理、统一饲料收贮、统一粪污资源化利用、统一政策保障),不断壮大规模养殖。

推进链主建设。创新管理方式,支持大型肉牛企业作为“链主”,采取“企业+基地+养殖场(户)”模式,建设高标准肉牛养殖示范基地,配套秸秆饲料、兽医防疫、粪污处理等服务设施。招商吸引6个大企业、8个大项目。

重技术 提能力

技术是发展的“芯片”。开展养殖技术培训。两年间培训12000余人,发放便民手册2.2万本。邀请中国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三位教授举办了线上培训及问题答疑,1000余名养殖户从中受益。

重点抓好防疫。全面落实疫情监测、防疫检疫、流调排查和生物安全监管措施。小村一村一名、大村一村多名防疫员。

坚持“种养结合”新理念,通过“秸秆变肉”“堆沤还田”,形成饲料与肥料相辅相成、相互循环。

大力推进畜禽粪污利用。建立畜禽粪污收储运体系,建设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7个、养殖密集村屯粪污收集点721个,购置粪污运输车92台,探索形成了“农户收集粪污、喇嘛甸镇堆沤成肥、喇嘛甸镇有偿使用”的粪污利用模式,实现了养殖区粪污闭环处置、资源利用全覆盖。养殖重点村无异味。通过就地就近还田利用,按照一户养殖1头牛计算,全年可形成5立方米粪肥,可增收200元。

执着的目光永远向前,奋进的脚步永不停歇。如今,在梨树广为流传的那句“人均1头牛,吃穿不用愁;人均2头牛,收入上层楼;人均3头牛,日子富流油”的顺口溜正在逐步变成现实。(高立忠)

(责编:王帝元、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