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人社局人才服务中心:身兼三个“角色” 助企纾困解难

今年3月初,突发疫情,为稳定形势,国家和省市“稳经济、保就业”系列政策举措密集出台。为落实“服务企业月”活动精神,吉林市人社局人才服务中心积极组织开展了“2022年联系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制印《吉林市人社惠企好政策汇编》,首批对吉林市50户重点企业和38家“专精特新”企业开展包保服务,开启了“真情服务、扎实助企”的崭新序章。
扮好“红娘”,化解企业用工荒
回想回吉择业的经历,“吉林人”马雪很感激人才服务中心对她的帮扶。当时要毕业的马雪打算回家乡就业,但受疫情影响,不能参加现场招聘会。马雪通过吉林市人才市场组织的网络招聘会线上应聘,很快被吉林华微电子有限公司录取。年初至今,吉林华微电子这家当地的重点企业通过吉林市人才市场线上线下各类平台和渠道招募了半导体相关专业本科人才46名,其中硕士研究生人才2名,极大缓解了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吉林化纤集团和吉林华微电子一样,均为该市重点企业,同样因为缺少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企业发展一直受到束缚。中心领导班子决定在两户企业设立临时驻企服务站,指派2名“人才服务专员”,分别进行“一对一”联系、“点对点”帮扶,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全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一方面,开启“手动选才”模式,依托市级人才库,精筛细选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及时向企业推荐,做到人才供需精准匹配;另一方面,把选才对接交给市场,动态征集企业岗位需求信息,为企业提供全天候域内外用工招聘服务,量身打造岗位推荐活动,全波段向域内外高校和实名登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精准推送,促进双选对接成功;第三,积极通过“96885吉人在线”平台发布企业岗位需求信息,多渠道帮助企业招募各类适用人才和产业用工。
“因为公司今年新上马碳纤维生产线,对研发、技术、操作等岗位至少缺工1300人,加上疫情影响,企业复工稳产面临较大用工缺口,通过参加人才市场组织的35场招聘活动,仅用了28天就招到了1100多人,帮我们解决了非常大的难题”。吉林化纤集团人事部吴部长在与中心就业指导科科长樊曦阳通话时感激地说。
年初以来,吉林市人社局人才服务中心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和疫情叠加影响,在校企之间扮好“红娘”,牵牢“两找一服务”工程这一主线,不间断开展各类线上线下稳岗助企招聘活动134场,参会企业1500多家次,提供各类岗位8.9万个,实现活动天天办、职位每天发、岗位随时选,为117家企业解决2200多名用工问题,全力化解当地企业缺工少人问题。
做好“服务员”,助力企业疏堵点
“助企解难题、为企办实事”是吉林市人社局人才服务中心联络服务企业专项行动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为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疫情防控期间及时落实就业见习补贴政策,共为接收351名见习生的65家就业见习单位发放就业见习补贴261.7万元。
人才开发科在与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银舟环境设备有限公司沟通中了解到,由于企业在磐石市辖区,毕业两年内回到磐石就业的大学生本就不多,加之企业招聘渠道和宣传力度十分有限,始终招不满3名2年内毕业的见习生,在享受就业见习补贴政策和招募就业见习生方面遇见了难题。科长孙小红对此斩钉截铁地说:解决企业办困难,事不过夜、马上就办!孙科长立即发布企业岗位征集信息,并在4600多名实名登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库中逐一比对,发动市、(县)区两级人才服务机构采取联动“结对帮扶”的方式,不到20小时就为企业找到了3名符合条件的就业见习生,顺利帮助企业申请成为就业见习单位。
开展联系服务企业专项行动以来,吉林市人社局人才服务中心已为企业办理人才招聘、见习生上岗、档案托管等人事人才方面实事13件,贴心服务让企业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
当好“帮办员”,“跨界”帮企解难题
6月17日下午,中心管理科科长杨帆放下手头工作,带领吉林宝旌炭材料有限公司负责同志来到吉林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就企业申请“碳素特种材料工种”自主鉴定资质与职鉴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帮办。据企业人事部门负责人王经理介绍,宝旌炭材料有限公司现有技术工340多人,每年至少要组织4批工人到职鉴中心现场认定特种材料工,时间成本、人力成本非常高昂,想借助联系企业服务活动的机会,申请自主评定特殊工种,如果申请成功,企业可以自主设计人才培养路线,将有可能在工人生产工位上就能进行资质鉴定,粗略计算每年会为企业节省人工成本100多万元。职鉴中心负责同志表示,对吉林市碳纤维产业链端企业下放“碳素特种材料工种”自主鉴定审批权限是一项惠企政策,我们会积极为企业向相关部门申请报备自主鉴定权限,大力推动工作落实,最大限度节约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宝旌炭材料公司也有望成为吉林市第一批该工种自主鉴定资质的企业,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
危难时刻不常有,惠企更需显真情。以“真情助企、精准帮扶”为源动力的服务企业活动是各级政府的暖心工程。吉林市人社局人才服务中心开展联络服务企业专项行动以来,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扩大服务半径,奋力描绘“惠企达效、助企稳产”施工图,用心、用力、用情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始终坚持把帮助企业获得政策、信心、人才、实惠记在心中、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尽全力为稳经济、保就业持续输出力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