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立馆
“深刻揭露了以731部队为代表的侵华日军在中国进行细菌战和人体实验的犯罪史实”
“日本投降前,731部队几乎销毁和转移了所有档案,许多细菌实验的详细情况不为人所知。”金成民说,“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作家森村诚一揭露731部队犯罪事实的《恶魔的饱食》一书在日本引发强烈震动。而在彼时,因遗址受破坏,加之日本和美国对于这段历史的刻意遮蔽,中国学者的研究境况并不理想。”
从1982年哈尔滨市平房区文物管理所成立伊始,首任负责人韩晓便提出了“学术立馆”的理念,至今已伴随陈列馆走过38个春秋。
在金成民的记忆里,不论寒暑,韩晓总是独自骑辆自行车,到周边乡下搜集劳工证言和731部队罪证实物。“731部队周围5公里都是特别控制的‘无人区’,劳工成为唯一见证相关情况的中国人。”金成民说,“韩晓先后访问了190位劳工,其中30多人提供了重要证言。”
731部队对外高度保密,劳工所见所闻有限。“731部队有多少成员?确切的人体实验受害者有多少?这两个绕不过去的基本问题,长期以来学界难以给出精确答案。”金成民说。
金成民逐步把重点放到了发掘整理各类原始档案上。他在学术生涯中的第一项重大成果,当属1997年“特别移送”档案的发现。
“1938年1月26日,日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警务部下发第58号文件,其内容为:宪兵对逮捕的‘犯人’,可在审讯后不经法律程序直接移送到哈尔滨的宪兵队。1943年再次下发文件,把‘特别移送’人员划分为‘间谍’和‘思想犯’。”陈列馆副馆长、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731问题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杨彦君说,“当时的警务部长斋藤美夫证实:所谓‘特别移送’,就是把犯人‘押送到石井四郎的细菌部队’。”
1997年冬天,金成民一头扎进黑龙江省档案馆,找寻日伪时期的档案文件。“头一个月一无所获,到12月底的时候,竟然找到了一件‘特别移送’档案。”3个月时间,金成民找出来400多页近16万字的“特别移送”档案。
“‘特别移送’档案的发现,有助于了解人体实验受害者的确切人数和具体来源。”之后20多年,金成民团队大量查阅各地档案馆馆藏日伪档案和相关史料。截至目前,共找到731部队人体实验受害者1549人。
2011年,杨彦君前往美国国会图书馆查阅解密档案时,找到了石井四郎向美军提供的大量原始实验报告书,包括731部队对细菌战的总结文件和调查报告。其中最核心的资料,是731部队成员撰写的3份解剖报告书,即炭疽菌感染实验《A报告》,鼻疽菌感染实验《G报告》,鼠疫菌感染实验《Q报告》。
“3份报告书是能够证明731部队开展人体实验的直接证据。”杨彦君说,“它们详细记载了731部队人体实验的情况,包括解剖数据、彩色解剖图、器官感染路径和感染程度等。”
随后,杨彦君所在课题组又多次前往美国和日本查找馆藏文档及民间保存史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细菌战口述史料、美国解密日本细菌战档案和日本细菌战档案资料三大数据库,共录入口述史料100余万字、档案文件2.5万多页。
杨彦君的另一重要学术成果,当属《关东军防疫给水部留守名簿》的发现、整理和研究。“731部队对外称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名簿》详细记载了731部队3497人的姓名、出生时间、原籍、编入731部队时间等信息,涵盖部队将官、佐官、技师、雇员等各类成员。”杨彦君说,在此之前,囿于资料不足,大量731部队核心成员信息鲜为人知。
“2015年11月,我们前往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查找资料时,偶然在索引目录里查阅到《名簿》的调卷目录信息。因备注有‘要审查’字样且之前并无调阅记录,可初步认定,我们拿到的是第一手史料。”杨彦君团队成员、哈尔滨市社科院副研究员宫文婧介绍。
“因资料原文涉及大量人名、地名和时间信息,文字为手写日文旧体字,且部分人员信息重复,我们足足用了两年时间才完成整理工作。”宫文婧说,“最终确认《名簿》实有3497人的信息,基本厘清了731部队的编成状况、人员构成、人员来源、整体规模等重大基本史实问题。”
“在国内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对731部队细菌战和人体实验问题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以中外馆藏档案、口述历史、军事法庭审判材料为核心的较为完备的史料体系。”杨彦君表示。
2015年,陈列馆与哈尔滨市社科院联合推出60卷本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行实录”丛书。金成民介绍,这套丛书资料收集工作历时10年,编撰整理工作历时两年,收录了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其中珍贵文献档案2万余页,文字量近千万,“深刻揭露了以731部队为代表的侵华日军在中国进行细菌战和人体实验的犯罪史实”。
“今年还将推出14册的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史料文集,这些档案和研究成果多数是首次公开的新证据、新发现。”金成民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