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点赞长春长山花园社区:党建引领治理 社区焕发生机

本报记者  孟海鹰

2020年08月11日08: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社区书记吴亚琴(中)和居民座谈了解情况。

  社区志愿者正在做顶楼防水处理。

  社区志愿者为居民理发。

  社区居民栽花美化家园。

  7月23日,在吉林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了解社区党建、基层治理、为民服务工作情况,对他们创建的“四级”社区党建网络工作体系和“三长”社区管理体系表示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

  昔日环境脏乱差的小区,何以成为如今让居民安居乐业的“花园式典范小区”?靠的正是党组织的坚强引领,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社区精细化治理。   

  ——编  者

  

  这些天,长山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吴亚琴穿行在花红柳绿的小区,看着社区居民怡然自得的生活场景,心中很欣慰。

  吴亚琴心里清楚,长山花园社区的蜕变,靠的正是党的建设引领,构建工作体系,建立工作机制,组织发动党员、党员带动群众,有效的基层治理让社区持续焕发生机活力,才有了今天幸福美好的家园。

  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最近,长山花园社区60岁以上老人胸前都挂上了专属防走失“二维码”,手机扫一扫,照片、姓名、家庭地址、家属联系方式、过往病史等信息便可轻松获取。

  长山花园社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62.5%,养老服务是刚需,社区党委想方设法满足需求。专职养老服务队、“十分钟助老服务圈”、“康乐之家老年服务中心”等相继成立,行动不便的老人有了“电子保姆”,享受理发、洗澡、配餐、医药、家政、代办等“六送”服务……一个全方位、多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了。

  体系再好,没有人,服务也难到位。长山花园社区不缺人,每个党员都是工作力量。

  党员刘凤霞是一名楼栋长,爱人年纪大,身体又不好,多次走失,最近戴上了“二维码”,让她“心里踏实多了”,老两口享受养老服务的同时,作为楼栋长,刘凤霞也提供服务。社区对老人实行楼栋长、单元长包保制,她所在的5栋有7位独居老人,“都被大家照顾得很好”。

  社区居民3100余户,近7000人,年龄、职业各不相同,需求更是多种多样,如何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长山花园社区的办法是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社区被划分为10个网格,网格建立党支部,成立网格领导小组;再往下走,社区有11栋楼,设了10个楼栋长,45个单元长,成立了24个楼栋党小组。

  加上161个党员家庭户,一个四级党组织网络形成了: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家庭户。“有了这个网络,党组织离群众最近、懂群众最多、帮群众最快。”吴亚琴说。

  依托这一组织网络,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居民服务网络。比如,在网格层面,设有治安巡逻员、环境美洁员、矛盾调处员、邻里守望员、生活指导员、政治教育宣传员、科学知识传播员、文体活动组织员,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各楼栋党小组除了提供各种社区服务,还在居民楼设置“楼栋信仰讲堂”“楼栋故事汇”“居民好声音”“贴心家书”等,讲好“社区幸福事”,传递“社区好声音”。

  “居民的大事、难事、急事,社区都管起来。”吴亚琴说,社区党委多年来形成了一套工作机制,“群众有啥呼声啥需求,党组织就有啥回声啥服务。”

  在长山花园社区,为民服务办事不分上下班,社区推出了“一门式、一张网”“365零休”“AB岗”“错时制”“随到随办制”等一揽子举措。与此同时,社区还对驻区单位和居民要素信息归纳整理,建立了“万家数据库”“便民档案库”“居民健康库”等一本本基础台账,开展精准服务。

  “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植根基层、植根群众,基层治理才有生机活力。”长春市宽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孙国星说。

  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参与“微治理”

  吴亚琴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来长山花园社区上班的场景:寻着两个塑料袋,绑在脚上,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泥坑,走进四处漏风、只有几张破桌子的社区办公室。那是1995年,她35岁。

  社区是原吉林省胜利零件厂的家属区。企业破产,员工进城,转型期阵痛,在社区体现为“四多一少”:下岗失业人员多、流动人口多、老年人多、残疾和困难人多、有稳定收入的少,同时还存在环境老旧脏乱差问题,是社会治理重点难点区域、党建薄弱地带。

  25年间,社区一点一滴变化,到如今连续多年实现零上访、零吸毒、零犯罪、零辍学、零治安案件、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零矛盾升级、零家庭暴力“八零”目标,吴亚琴认为,最关键的是激发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这些年,我们不断创新工作体系和机制,但再好的体系和机制,要高效运转都离不开人,我们每个党员都很关键。”吴亚琴说。

  2003年,长山花园社区一次性接收194名退休党员回归社区管理;社区还开启了党员“回家”之路,多年来共找回“口袋”党员和“隐身”党员100多名。为了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社区党委从2003年开始,坚持每月15日开展党员学习日,雷打不动;从2013年开始坚持为党员过“政治生日”;实行党员明标识、亮身份、定责任,每户党员家门口都悬挂“党员家庭户”牌子;老党员戴上红袖标在社区义务站岗巡逻、清理卫生,“党员在行动”成为社区一道亮丽风景线…… 

  “咱们社区的党员干部,那是心里怀着一团火在为老百姓服务!”居民们这样说,有了给力的党员队伍,四级党组织网络才发挥出巨大的治理效能。

  植根群众中间,党员们主动参与“微治理”,承担起信息员的职责,有效收集社情民意,为社区党委处理突发事件和老大难问题赢得主动。

  社区独居孤寡老人马庆生,一直由外甥女和外甥轮流照顾。由于没立遗嘱,老人去世后,尽了赡养义务却不是法定顺序继承人的外甥女和外甥无法继承遗产。这件事成为当时社区居民关注的热点。

  党员信息员了解情况后主动向社区党委汇报,认为这件事情是社区居民关注的焦点,党委应主动介入。社区党委研究后认为,此事事关公平正义,也关系公序良俗,社区居民高度关注,社区应该推动矛盾化解,弘扬正义正气。社区随即召开了一场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居民代表共同参与的居民议事大会,一致意见是,应该帮助兄妹俩争取遗产的继承权。

  经社区商请,宽城区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在社区开庭,近100名居民旁听了审判过程,法庭最终宣判老人的房产和一万元存款由外甥女继承,抚恤金和丧葬费由外甥继承。“在法院和社区的联合推动下,一起遗产继承案妥善解决。”吴亚琴说。

  案件审结,却是一项新服务的开端。社区党委通过召集居民议事会,建立起了遗嘱库,5年来已为200多名老人建立遗嘱。因为未立遗嘱而产生的继承权纠纷,此后再未发生过。 

  党员有威望,党组织就有吸引力。居民程文孝2003年加入社区志愿者义务巡逻队,每日早晚巡逻3个小时,风雪不误17年,直到今年2月份,82岁高龄的他才退出。在70岁生日那天,被社区党组织批准入党,他激动地写道:“七十年不回头,永远跟党走;百年丹心在,甘为孺子牛”。   

  “主人翁”意识被唤醒,居民自治释放活力

  73岁的社区居民李景学算了笔账:我家的房子52平方米,物业管理费是3角一平方米,一年交15.6元。而现在周边小区物业费基本是1.5元一平方米。

  当初,小区供暖差,三九天居民家里只有七八摄氏度,经常停水停电,居民怨声载道,矛盾积累很多。针对这种情况,社区党委及时召开党员大会和居民代表大会,赶走了小区物业。

  “不用它了,我们自己管!”李景学自豪又满意地说,“谁来管,都不如我们自己管得好!”

  2010年社区党委组织居民相继成立了“小区自治管理委员会”“居民事务志愿服务站”“居民物业议事会”“物业事务监委会”,组织居民自主管理物业,物业服务费按每户每年0.3元/平方米的标准收取,一直到现在,不曾涨价。小区管理得井井有条。

  “物业费虽然低,但除了给居民服务还结余不少,社区用这笔钱设立了诚信借款,专门支持社区居民创业。”吴亚琴说。

  “靠我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抓治理必须依靠党员和群众。”吴亚琴说。

  近些年,社区党委积极推进居民再组织化和公共性创建的转换升级,引导居民自觉回归自治本位、发扬“主人翁”精神,实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定、大家的事大家办。

  社区电工张立春退休前在国营厂本职工作是持证电工,退休后回到社区,他成了社区志愿者,“有求必应,分文不取”,24小时开机,哪怕寒冬大半夜,一个电话就把他从被窝里拽出来。

  “社区工作包罗万象,我们的居民多数都是国企职工下岗或退休,整合利用好这些人力资源,充分释放他们的潜能,社区的活力就会大大增强。”吴亚琴说。

  在长山花园社区,活跃着各个种类的社区服务队,都是由社区有专长的志愿者组成。法律援助、纠纷调解、家教服务、医疗保健、家电维修等12个“红马甲”特色志愿服务队,帮助居民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有一支由400多名居民组成的义务巡逻队,建立了10多个“百姓说事点”“邻里守望哨”,推进形成良好道德风尚。

  “我们社区人人都是志愿者。”社区主任韩丽萍说,“大家互帮互助,日常生活大事小情,不出社区全部解决。”

  为了调动居民积极性,社区还特别制定了红马甲积分兑换制。照顾老人、代买代购、冬天扫雪等,都可以积分,用于兑换实用礼品。以此鼓励大家多做好事,向上向善,让每个人都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人。

  社区居民耿尚彬大爷是一名退休钳工,社区邻里经常拿自家用钝了的刀剪来求耿大爷打磨。10多年下来耿大爷不知道磨了多少刀剪,耗费了多少油石。不仅义务磨刀,他还是社区的义务巡逻队队员。2019年,耿大爷得的分最多,大家心服口服。

  68岁的党员沈长儒经常会想起三线军工厂激情燃烧的岁月:“秋天,大家成群结队上山打松子、摘野果,为防止跑山跑丢,大家要一起高声喊着森林号子。后来厂子破产,到城里来,没想到大家在党组织的带领下,依然彼此呼唤着,没有走散,没有迷失,团结一心,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这么幸福!”

  本版照片均为刘思佳摄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11日 19 版)

(责编:李洋、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