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張“全家福”的故事
![]() |
圖⑦至圖⑪均為受訪者提供 |
“拍了這麼多年,這張拼接的《全家福》是我最滿意的作品之一。”坐在炕頭,手捧照片,馬學彥很是感慨,“大半輩子都在這些照片裡了。”
薄薄的五張相紙,承載著馬學彥一家人30多年的歲月。
“第一張全家福(圖⑦)拍得太倉促了。那是1983年,那會我倆剛從地裡出來,頭發都沒來得及梳。”馬學彥笑著說,那天,他和妻子剛干完農活,聽說屯子裡來了個“照相的”,急忙抱上剛出生100多天的孩子,拉著妻子一起去拍照,就這樣留下了第一張全家福。“那會拍照用的還是老式的箱式相機,一張照片7毛錢。”那是改革開放初期,農民的生活水平還沒有得到顯著提升。“為啥那麼著急去拍照?因為我和媳婦結婚的時候家裡窮,連訂婚照都沒拍。”馬學彥回憶,那會一年能掙1000塊錢就得樂壞了。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推進,馬學彥一家在種地的同時,嘗試搞起了養殖,家裡養了七八頭牛,日子逐漸寬裕起來。
“第二張、第三張全家福,都跟孩子有關。”馬學彥指著一家三口坐在拖拉機上的照片(圖⑧)對記者介紹。1999年,馬學彥送兒子去黑龍江學廚師。遠行之前,一家人一塊拍了這張全家福。第三張照片(圖⑨)則是2007年兒子和兒媳結婚時留下的紀念照。“時代在進步,那會拍照用的都是數碼相機了。”馬學彥說,那些年,家裡的茅草房換成了磚瓦房,還買下了一輛拖拉機,從勞動強度到居住條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馬學彥說,拍第四張照片(圖⑩)時,兒子成家立業,小孫女也五六歲了。家裡修起了院牆和大門,還蓋起了一間車庫。“我花5萬塊錢買了一輛面包車,還買了自己的第一台單反相機。后來我經常用面包車帶著攝友們翻山越嶺搞攝影創作。”
沒過幾年,2016年,馬學彥一家又在縣城裡買了一套房。第五張全家福(圖⑪)就拍攝於他們一家搬入樓房后不久。馬學彥笑著說,“小孫子就在樓房裡出生,現在的生活真是有滋有味。”
目前,馬學彥的兒子、兒媳創業做生意,將蛟河乃至吉林的特色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年收入30萬元以上。馬學彥則與攝友們一起研究攝影創作、開展農民攝影培訓,日子過得豐富多彩。“我還把家裡人帶動起來了。我兒媳婦現在看到有啥稀奇的東西,也會用手機去拍,還成了吉林省女攝影家協會的會員。”馬學彥說。
回看過去幾十年的全家福,馬學彥由衷地感慨道:“一年比一年好。現在的日子,過去是想都不敢想。”
臨近春節,馬學彥一家要怎麼過這個年?“我們開家庭會研究了,今年不在蛟河過年。我們打算自駕去遼寧葫蘆島,邊旅游邊探親訪友。誰說過年隻能在屋裡待著。”馬學彥笑聲爽朗。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13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