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近年來,吉林省蛟河市農民攝影蓬勃發展

相機成為鄉村全面振興“新助手”(錦繡中國年)

本報記者 汪志球 門杰偉
2024年02月13日08: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攝影作品《剪窗花》,村民欣賞剛剪好的窗花。
  齊 雙攝(人民視覺)

  圖②:攝影作品《爺爺你最棒》,蛟河市文化館開展寫春聯、送福字活動。碾子溝村民剛寫好一幅福字,被身邊的小孫女夸贊。
  馬學彥攝(人民視覺)
  圖③:攝影作品《搶收》,東北地區秋收時節可能遇上雪天,村民冒雪出發搶收糧食。
  齊 雙攝(人民視覺)
  圖④:攝影作品《歡天喜地過大年》,春節期間,蛟河市當地農民自發組織秧歌隊上街表演。
  馬學彥攝(人民視覺)
  圖⑤:攝影作品《又接新訂單》,近年來,依托當地特色資源優勢和農民攝影宣傳,蛟河市碾子溝村木耳、靈芝種植等產業欣欣向榮。圖為村民在木耳大棚中接到了新訂單。
  馬學彥攝(人民視覺)
  圖⑥:2023年9月,蛟河市舉辦農民手機攝影展,村民創作的攝影作品登上展覽。圖為村民們在攝影展上看到熟悉的朋友開懷大笑。
  孫禹非攝(人民視覺)

  攝影作品《白雲深處有人家》,近年來,綠水青山成為蛟河農民攝影創作的重要主題,圖為蛟河金蘭灣風景。
  馬學彥攝(人民視覺)

  挂起大紅燈籠,貼上“福”字窗花,一穗穗玉米自窗邊垂下,牆上是滿滿當當的攝影作品……吉林省蛟河市碾子溝村,正籌辦著一場別開生面的攝影主題“村晚”。

  “村晚”為啥是攝影主題?蛟河市砬前村農民齊雙說,“在我們蛟河,攝影早就成為農民生活的一部分嘍。”

  近年來,蛟河市農民攝影家在全國農民攝影大展等比賽中獲獎200多幅,現有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6人,吉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25人。蛟河市農民攝影家齊雙、馬學彥分別擔任第八屆、第九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評委。

  在蛟河,農民用攝影捕捉精彩的生活,生活也因攝影更加精彩。

  全民攝影  蔚然成風

  “馬老師,你幫我看看,這張照片拍得咋樣?”跟著馬學彥拐進村裡一戶農家,剛進門,女主人於文華就湊上前來請馬學彥指點技術。馬學彥是當地的攝影帶頭人,2012年,蛟河市成立農民攝影家協會,馬學彥加入協會學起了攝影。隨后,他的攝影作品屢獲國家級獎項。2016年,馬學彥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

  於文華學習攝影的初衷,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以前農閑的時候,沒有什麼娛樂,隻能待在家裡,感覺渾身都不得勁。”於文華說,“現在我和幾個姐妹既能一起出去攝影,還能在家分享技術和想法,跟孩子交流的共同話題也變多了,更充實了。”

  這些年,村中,像於文華這樣對攝影感興趣的村民越來越多。農民學攝影,誰來教?

  2021年,馬學彥和碾子溝村村委會主任賈可心牽頭,成立了線上的手機攝影群。賈可心說,“群裡已經有50多人,大家創作熱情都很高。”如今,攝影群每周日都開展線上評選照片的活動,馬學彥在群裡為村民們講解每張照片中有待提升的地方。對評選出的優秀照片,攝影群還會為拍攝者頒發獎品。

  除了村中自發組織的培訓活動以外,蛟河市文化館每年定期組織開展“農民攝影”品牌文化志願服務活動30場以上,舉辦農民攝影技能提升專項培訓講座,現場為農民講解示范。多年來,已累計開展培訓講座100余場,培訓了上萬人次。“我們經常約著一塊去聽講座,專家都說我拍得好呢。”於文華喜滋滋地說。

  與此同時,隨著農村互聯網等基礎設施的全面覆蓋,村裡人也開始在網上學習攝影知識。

  愛拍、會拍的農民越來越多,2023年9月,碾子溝村還張羅起一場蛟河市“歡樂鄉村行  美好新時代”農民手機攝影展,從2300多幅參選作品中選出100幅在村廣場展覽。收地、修橋、做豆包、種靈芝……這些農民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圖景,成為攝影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看到拍攝的照片上了展覽,心裡美滋滋的。”於文華說,“真切體會到了攝影的魅力。”

  如今,蛟河市農民攝影蔚然成風,在農田、在村落、在山野,時常可以看到拿著手機、相機醉心創作的農民。“以前在村裡舉相機,好像有點‘見不得人’。現在大家都覺得很自然,偶爾還跟你交流兩句創作技巧。”於文華笑著說。

  帶動產業  跟上時代

  “出鍋嘍!”冒著騰騰熱氣,一個個軟糯的黏豆包整齊碼放在案板上。“別動,讓我先拍張照!”灶台前,於文華正小心翼翼地調整拍攝角度。

  黏豆包有啥好拍的?“這是拍給顧客看的。”於文華說,之前,她把自家制作黏豆包的照片發在了網絡上,沒承想,許多人來詢問如何購買。於文華和村裡人一合計,索性做大規模,用攝影作品吸引顧客,通過網絡銷往全國各地。

  於文華說,每斤黏豆包賣10元,每年都能賣1萬多斤,農閑時也有了收入。不僅如此,日益擴大的規模還帶來了更多的工作機會,村中參與制作黏豆包的10位村民,每人都能在農閑時獲得3000多元的收入。“我們不光一起做豆包,還一起拍豆包。有事干,有錢賺,心情怎麼能不好。”

  如今,經由攝影宣傳,碾子溝村的靈芝和黏豆包已經成為村裡的“名片”。“村裡的靈芝大棚今年銷售額近50萬元,來打工的村民年收入在10萬元左右。”賈可心說。

  當地的文旅產業也因此而興。因攝影作品而對蛟河產生興趣的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為攝影採風隊伍提供食宿、售賣特色農產品,讓村民們更多地嘗到了攝影的“甜頭”。賈可心說,現在村民已養成每年晒干菜的習慣,作為當地特色農產品年年供不應求。

  隨著短視頻等業態的發展,新的變化也在蛟河悄然萌芽。“大家好,今天帶大家體驗蛟河紅葉谷的穿行之旅……”視頻中,賈可心戴著厚棉帽,圍著紅圍巾,向網友介紹蛟河紅葉谷的冬日景觀。

  2022年,碾子溝村組織起了“短視頻工作室”,農民攝影家們開始為短視頻忙碌起來。“視頻的策劃、拍攝、剪輯都由我們農民攝影家自己負責。”賈可心打開手機向記者介紹,他在短視頻平台上已經發布了近百條視頻,擁有近5000名粉絲。

  呈現勞動現場、展現鄉村民俗、聚焦特色農產品……賈可心等農民攝影家開設的短視頻欄目將沾著泥土氣的火熱鄉村放在網上,受到歡迎。“每條視頻下面都有大量評論、點贊。”賈可心笑呵呵地說,“我們蛟河、我們碾子溝村,名頭是越來越響了。”直播也成了“新農具”。

  相機記錄生活,還可以“富腦袋”。“老百姓一手握農具,一手拿相機,他們拍攝出的作品,最質朴也最生動。”蛟河市文化館館長田宇說,蛟河農民用快門記錄有煙火氣的鄉村圖景、美不勝收的山水畫卷,既豐富了自己的生活,帶火了鄉村的產業,也成為鄉村全面振興、東北全面振興的有力見証。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13日 07 版)

(責編:王海躍、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