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吉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3】

2024年01月24日08:26 | 來源:吉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吉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

  專欄四 吉林省綜合交通樞紐系統布局

  “一核三群多點”樞紐城市布局,簡稱“1+3+N”樞紐布局。

  “1”,建設長春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面向東北亞開放的門戶樞紐,共建“一帶一路”重要支點,世界級冰雪旅游目的地、國內城市與東北亞航線的重要中轉樞紐,東北亞國際多式聯運中心、汽車制造供應鏈組織服務中心,國家糧食等戰略物資集散中心,臨空經濟、現代物流領先發展區域,樞紐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重點發展陸空聯運、公鐵海聯運型樞紐。

  “3”,面向東北亞、京津冀的3個樞紐集群及主要功能定位:

  ——長春現代化都市圈樞紐集群,以長春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為核心,吉林全國性和四平、鬆原、遼源、梅河口、公主嶺5個地區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共同構成,形成樞紐網絡,助力核心功能實現。吉林,全國性綜合樞紐城市、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與長春一體化協同發展,建設世界級冰雪旅游目的地,航空物流集散中心、化工物流集散中心、糧食及農產品物流集散基地、應急物流保障基地﹔四平,區域人員中轉樞紐,糧食及農產品物流集散基地、農機及汽車物流中心,與長春一體化協同發展﹔鬆原,中西部地區重要交通樞紐,西部生態旅游門戶,糧食及農畜產品物流集散基地﹔遼源,全省東南部區域性物流中心,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東北襪業等物流基地﹔梅河口,向南開放重要樞紐,商貿物流中心﹔公主嶺,長春南部物流 樞紐,融入長春樞紐汽開片區,汽車、糧食、農產品和商貿物流中心、郵政快遞基地。

  ——延龍圖琿樞紐集群,由琿春國家物流樞紐城市和延吉、龍井、圖們3個地區性樞紐城市共同構成,打造面向東北亞的旅游目的地,東北亞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建成對外開發開放的新窗口和圖們江區域合作的新平台,共建“一帶一路”重要支點。

  ——通白樞紐集群,由通化、白山2個地區性樞紐城市共同構成,打造南部旅游門戶,南下出海支點,醫藥及綠色食品物流基地,未來對外開放前沿。

  “N”,布局一批省級樞紐節點。其中:長白山全國旅游樞紐,主要建設面向全國的旅游服務中心,助力打造世界級生態旅游目的地。長白、集安邊境口岸型樞紐,對外開放合作的窗口,鴨綠江區域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面向東北亞地區商貿物流中心。培育白城、敦化、雙遼3個樞紐,建設省際區域人員、物資交流的支點。白城,區域人員中轉樞紐,西部現代物流基地,糧食及特色農產品物流集散基地,未來中蒙俄經濟走廊節點﹔敦化,建設地區性旅游門戶,醫藥及綠色食品物流基地﹔雙遼,東北地區西出南下樞紐,省際區域性煤炭等大宗商品集散中心。

  樞紐港站:

  1.國際性:主要是長春龍嘉國際機場綜合樞紐、延吉機場綜合樞紐,以及長春國際陸港、長春綜合保稅區、長春空港經濟區、中韓(長春)國際合作區、琿春綜合保稅區、延吉空港經濟開發區、圖們國際物流中心和長春、延邊國際郵政快遞樞紐等。

  2.全國性:客運,主要是鐵路長春站、長春西站、吉林站、延吉西站,長白山機場及鬆江河、二道白河綜合客運樞紐。貨運,主要是長春北站、南站,長春商貿服務型物流樞紐,長春全國性郵政快遞樞紐核心﹔吉林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吉林二台子機場、鐵路樞紐,吉林內陸港物流中心、吉林市危險化學品物流公共服務中心等。

  3.地區性:四平、鬆原、遼源、梅河口、公主嶺,通化白山一體化、白城、敦化、雙遼、長白、集安等地,規劃建設以機場、高(快)鐵站為主的客運樞紐,以及以鐵路、公路站場為主的貨運樞紐。

  (四)完善面向全球的運輸網絡

  圍繞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構建功能完備、立體互聯、陸海空統籌、包容韌性的運輸網絡,更好地推動高水平開放。拓展空中通道,加強龍嘉機場、延吉機場國際功能培育,加密日、韓等國際航線,支持開通對俄客貨運航線,鞏固並培育長春至東南亞地區航線,推動對歐航線常態化運營。穩固海上通道,加快與俄羅斯合作開發利用扎魯比諾、斯拉夫揚卡、符拉迪沃斯托克等港口,穩定運營琿春經俄港口至寧波、青島等國內港口內貿貨物跨境運輸航線,復航至日、韓陸海聯運航線,暢通東北亞與東南沿海的海上通道,謀劃參與北冰洋航線。做強陸路通道,穩定運營長春—大連、天津鐵海聯運外貿班列,保障“長滿歐”中歐班列穩定運行,推進“長琿歐”常態化運行﹔積極推動對俄朝國際道路運輸合作。

  四、推進綜合交通統籌融合發展

  (一)促進各種運輸方式融合發展

  統籌綜合交通通道規劃建設。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指導約束作用,加強與相關規劃的對接銜接協調。強化通道線位、岸線、土地、空域、水域等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重點在長春現代化都市圈、樞紐城市及港站、沿江、自然阻隔等資源有限區域,促進交通通道由單一向綜合、由平面向立體發展,減少對空間的分割,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統籌考慮通道內不同運輸方式或同一運輸方式不同技術等級規劃建設協同,促進建設安排先后有序、能力配置合理,設施互通互聯,實現多方式聯運服務快捷高效。加強綜合交通通道與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統籌,提高通道資源利用效率。

  推進綜合交通樞紐一體化規劃建設。推動沈白等高鐵新建綜合客運樞紐各種運輸方式集中布局,實現空間共享、立體或同台換乘,打造全天候、一體化換乘環境﹔推動長吉琿等高鐵既有綜合客運樞紐結合需求變化,優化整合交通設施空間、拓展共享服務功能空間。推動綜合交通樞紐與郵政快遞樞紐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協同管理,推動在龍嘉、延吉國際機場跑道空側區、貨運區等區域內規劃預留郵政快遞功能區,適應國內中轉、保稅倉儲、便捷通關、快速安檢等需要。按照站城一體、產城融合、開放共享的原則,做好樞紐發展空間預留、用地功能管控、開發時序協調。

  推動城市內外交通有效銜接。規劃建設長春、吉林等城市國省道繞越工程,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加強城市周邊區域公路與城市道路高效對接,系統優化進出城道路網絡,推動規劃建設統籌和管理協同,減少對城市的分割和干擾。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系統,加強城際干線運輸與城市末端配送有機銜接。加強鐵路、公路客運樞紐及機場與城市公交網絡系統有機整合,引導城市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合理、有序發展。

  (二)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運輸服務網、信息網、能源網融合發展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運輸服務網融合發展。聚焦優勢產業、急需領域,推動基礎設施、裝備、標准、信息與管理的有機銜接,提高交通運輸網動態運行管理服務智能化水平,打造以全鏈條快速化為導向的便捷運輸服務網,構建空中、地面與地下融合協同的多式聯運網絡,完善供應鏈服務體系。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信息網融合發展。將相關信息基礎設施作為交通基礎設施的一部分統籌布局、有序實施,做好優先建設與后期實施空間預留,推動車聯網部署和應用,強化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引導載運工具、通信、智能交通、交通管理相關標准跨行業協同。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能源網融合發展。推進交通基礎設施與能源設施統籌布局規劃建設,充分考慮煤炭、油氣、電力等各種能源輸送特點,強化交通與能源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提高設施利用效率,減少能源資源消耗。促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智能電網融合,適應新能源發展要求。

  (三)推進區域交通運輸協調發展

  推動東北地區交通運輸一體化。加強與鄰省區交通運輸發展全方位合作,樹立“一盤棋”意識,堅持“軟”“硬”並重,在推動跨省重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同時,更加注重政策、規劃、標准等有效對接,促進區域交通運輸提質增效。積極參與東北海陸大通道構建,融入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以京哈主軸、琿烏走廊為重點,以鐵路為骨干,加強能力建設,完善物流服務、提升組織效率、加強融合開放、增強發展效能,海上連接環渤海、東南沿海、日韓、東南亞,陸路聯通俄蒙朝、歐洲。

  推進哈長城市群交通運輸一體化。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城市群內部2小時交通圈,建設敦化至牡丹江高鐵、改造牡丹江至汪清鐵路,規劃並優先實施長春至哈爾濱高速公路長春至榆樹段,建設牡丹江(寧安)至汪清等高速公路﹔以哈長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為重點,打通普通干線公路省際待貫通路段,提質升級中心鄉鎮間農村公路。研究開通“鬆遼運河”實現江海聯運的可行性。以哈長兩市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試點示范為契機,建立健全兩省交通運輸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打造以哈長為主軸的綜合貨運樞紐體系,強化規則、標准及服務的聯通,優先發展“數字交通”,建設吉林省中歐班列信息化平台,構建內聯外暢的東北亞多式聯運服務網絡,支撐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長春建成東北亞國際多式聯運中心、汽車制造供應鏈組織服務中心、國家糧食等戰略物資集散中心。

  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交通運輸一體化。構建長春核心引領區半小時生活圈、主要承載區1小時通勤圈,推進長春軌道交通2號線東延、9號線接入龍嘉機場,依托既有鐵路,謀劃開通長春至范家屯、米沙子、九台、雙陽的市郊列車,實現通勤化和公交化運營,做好與長春城市軌道交通銜接協調,構建運營管理和服務“一張網”,實現設施互聯、票制互通、安檢互認、信息共享、支付兼容﹔加密長春對外輻射快速交通網,實施長春龍嘉國際機場三期工程,推動長遼通高鐵建設,建成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環線、煙長、長太等高速公路,打通白旗鬆花江大橋等普通國省干線待貫通路段,整治“暢返不暢”農村公路。提升長春至其他城市已有高鐵、高速服務品質,穩步推動城際客運班線公交化運行。進一步明確長春現代化都市圈樞紐集群城市物流發展分工,加快建成試點項目,形成完善的物流樞紐網絡,打造“中部物流高質量發展核心圈”。

  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優先提檔升級高速公路空白區域普通國省干線及與其連通的農村公路,提升縣城、鄉鎮和景區、產業基地等節點對外連通能力。統籌長吉一體化、長吉接合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交通運輸發展,實現國道琿阿線(G302)全線一級公路貫通,支持長吉區域縱向連通公路提質升級。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鞏固拓展交通運輸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持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成果,推進人口規模相對較多自然村(屯)通硬化路。推動開好公益性“慢火車”,鼓勵靈活採用城市公交延伸、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等模式,提升城鄉客運均等化水平。

  推進特殊地區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圍繞發展急需,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改善特殊類型地區發展環境條件。加快建設集桓、白臨等高速公路和沿邊開放旅游大通道等重大項目,早日建成沿邊地區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絡,聚人氣、集財氣。推進相關項目實施,實現白山、遼源、梅河口市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地區、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等地區中心城市通高鐵、干線公路繞越城區。落實“四個不摘”政策,支持脫貧縣市、革命老區的旅游公路、城鎮繞越線和農村公路建設。繼續支持通林區場部、林下經濟節點線路硬化。積極推廣農村公路建養以工代賑方式,帶動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

  (四)推進交通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交通與郵政快遞融合發展。以樞紐城市為重點,推動在鐵路、機場、城軌等交通場站規劃建設郵政快遞專用處理場所、運輸通道、裝卸設施。研究推進在鐵路客貨運線路加載郵件和快件車廂,試點高鐵快件運輸。支持郵政快遞企業引入冷鏈運輸車輛,融入冷鏈物流樞紐,開辟新的全貨機航線和冷鏈運輸專線,實現全國大中城市次日遞、中小城市隔日遞﹔鼓勵寄遞企業與跨境電商聯動發展,開通新的國際貨運航線,推動郵件快件多式聯運。支持“客貨郵”融合發展,整合交通、農業、供銷、客運、電商、郵政快遞系統網點等資源,採取多站合一、一點多用、資源共享的方式,統籌建設以縣級快遞物流服務集散、鄉鎮寄遞網絡節點、村屯綜合服務網點的農村快遞物流服務網﹔加快縣鄉村三級農村快遞物流服務體系構建。

  推進交通與現代物流融合發展。補齊運輸通道設施短板,暢通大通道。優化以京哈鐵路為重點的“北糧南運”大動脈,推動建設散糧集並發運設施和集裝單元化裝卸設施,探索開通散糧列車和散糧集裝箱班列,增強糧食物流保障能力﹔加快實施吉林鐵路樞紐西環線,謀劃長春西部鐵路環線﹔提質升級與通道節點連通的資源路產業路,延伸農村公路至產業生產源頭基地,吸引要素向通道聚集﹔完善“濱海2號”國際運輸走廊,推進琿春長嶺子口岸改擴建、琿春鐵路口岸擴能升級,持續穩步推動琿春至扎魯比諾港現有公路、鐵路改造﹔推動長白、臨江等公路口岸橋移址新建,謀劃疏通中朝跨境鐵路“瓶頸”。扎實推進哈長兩市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試點示范及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加快完善相關樞紐港站鐵路、道路等設施,以及集裝箱堆場、快速換裝等聯運轉運銜接設施,有效聯通大通道,提升多式聯運效率與物流綜合服務水平﹔支持利用高速公路服務區發展快速物流。推動多式聯運“一站式”和“一單制”服務,推廣網絡貨運、帶板運輸、農村公交化貨物運輸、班列化運輸、鐵路重載運輸、高鐵貨運、內陸港等合理化運輸和聯運創新模式,推廣化工產品、糧食、汽車商務車和零部件等大宗貨物運輸鐵水聯運、公鐵聯運﹔支持物流樞紐拓展海運、空運、鐵路國際運輸線路,創新發展陸海、鐵海、公鐵等跨境多式聯運運輸方式,打造智慧口岸,提高跨境物流效率。

  推進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健全完善交通運輸服務體系,進一步提升對“萬億級”旅游產業支撐能力。制定吉林省旅游交通發展規劃,強化旅游交通頂層設計,進一步奠定發展基礎。加快建設長太、鬆長等高速公路和沈白高鐵及二道白河、鬆江河綜合客運站,盡早形成完善的長白山、鶴大通道和長白山旅游樞紐,實現大長白山區域旅游多通道連通、便捷轉換﹔謀劃鬆花江水上旅游大通道、東北林海雪原風景道,以及鬆花湖、查干湖生態旅游環線﹔支持建設旅游路,統籌規劃完善以干線公路網絡為重點的旅游標識體系,強化旅游通道養護管理和運行監測,及時發布路況信息,提升安全應急保障能力。加密優化長白山至重點客源地航線,搭建長春和長白山之間“長長飛”旅游中轉航空巴士航線﹔發展直達機場、高鐵站至主要景區、雪場的冰雪旅游直通車,有效集疏高鐵、機場旅(游)客﹔支持全域旅游縣(市),發展全域公交。推動公共交通工具提供滑雪板等超規格運動器材裝備運輸便利。培育旅游交通消費新模式,拓展公路服務區旅游服務功能,鼓勵在旅游通道沿線完善自駕車、房車、自行車旅行服務設施,發展中俄跨境自駕游,謀劃對朝自駕游,做好中朝圖們江跨江游交通保障。

  推進交通與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加強交通運輸與現代農業、生產制造、商貿金融等跨行業合作,發展交通運輸平台經濟、樞紐經濟、通道經濟。聚焦國際物流、汽車物流、糧食物流、冷鏈物流、危化品物流、網絡貨運、多式聯運、大件運輸、甩挂運輸等領域,培育壯大一批專業物流、平台物流、特色物流企業。推進龍嘉機場與長春臨空經濟區、長春陸港樞紐間貨運一體無縫銜接,引導港產城融合發展﹔優化通化、白山市主城區與綜合客運樞紐的運輸供給,打造高鐵新城。強化交通運輸與現代裝備制造業相互支撐,支持甩挂運輸、帶板運輸、雙層集裝箱鐵路運輸、鐵路重載運輸等新運輸模式特需專業化物流裝備制造業和內陸集裝箱、標准化運載單元等集裝單元化物流裝備制造業發展﹔促進新能源汽車規模化發展,支持“旗E春城·旗動吉林”行動。面向汽車、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重點制造業,推廣定制化物流、線邊物流等物流服務,提升交通運輸對柔性制造、敏捷制造、智能制造的物流服務保障能力﹔引導航空貨運、鐵路貨運等領域龍頭企業,對接國內國際物流通道,加快境內外節點設施布局,構建網絡化運營體系。在基礎設施建養工程中,大力推進規模化應用廢膠粉改性瀝青、玄武岩纖維制品等先進成熟科研成果。加大汽車、裝備制造、光電儀器等領域智慧物流裝備技術的研發攻關力度,推動關鍵物流裝備制造產業化。

(責編:王帝元、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