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吉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

2024年01月24日08:26 | 來源:吉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吉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

  (二)基本原則

  服務大局、服務人民。牢記“五大安全”重要使命,服務全面振興,堅持適度超前,推進交通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促進軍民融合發展,有效支撐重大戰略。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穩定有效投資規模,促進經濟平穩運行。兼顧效率與公平、城市與鄉村、硬件與軟件,促進共同富裕,建設人民滿意交通。

  改革創新、增強后勁。堅持創新驅動、綜合施策,促進交通運輸發展提效能、擴功能、增動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交通運輸領域“五個合作”,加強與國內外互聯互通,提高區域運輸網絡和供應鏈體系的安全性、開放性、可靠性。堅持實用科技與前沿科技研發並舉,支持先進技術裝備創新應用,強化“數字交通”頂層設計,有序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推進交通運輸現代化。

  統籌規劃、有序推進。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結合吉林實際,合理確定發展目標任務,為交通強國建成貢獻力量。加強規劃統籌,對接國家、鄰省區綜合立體交通網,優化網絡布局,創新運輸組織模式,調整運輸結構,實現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對上爭取、省地共建,優先實施補鏈、強鏈、延鏈項目,合理安排建設時序,積極穩妥推進項目建設。

  強化融合、提質增效。推動融合發展,加強交通運輸資源整合和集約利用,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推動交通運輸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相互促進。強化銜接聯通,提升設施網絡化和運輸服務一體化水平,提升綜合交通運輸整體效率。推動東北區域交通運輸一體化,跨區域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要同步規劃建設、同步建成使用、同步發揮作用,逐步實現規制標准有效對接。

  綠色低碳、安全可靠。突出綠色低碳發展,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促進交通與自然和諧共生,助力建設美麗吉林。堅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質量優先理念,提升交通本質安全水平,強化服務與監管,加強交通運輸安全與應急保障能力建設。

  (三)發展目標

  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吉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實現國際省際互聯互通、全國主要城市立體暢達、市級節點通高鐵、縣級節點通高速,建成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東北亞地區合作中心樞紐,達到“全國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要求。交通基礎設施質量、智能化和綠色化水平居全國中等以上水平。建成高質量交通強省,為交通強國作出吉林應有貢獻,交通運輸全面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力保障國家安全,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吉林。

  專欄一 2035年發展目標

  便捷順暢。享受快速交通的人口比例大幅提升,所有縣級行政中心15分鐘上高速公路、30分鐘上火車,市級行政中心30分鐘上高(快)鐵、60分鐘到機場。重要景區、雪場30分鐘上高速公路。綜合客運樞紐平均換乘時間不超過10分鐘,中心城區至綜合客運樞紐半小時到達,中心城區綜合客運樞紐之間公共交通轉換時間不超過1小時。交通基礎設施實現無障礙化,旅客出行全鏈條便捷程度顯著提高,達到“全國123出行交通圈”要求。

  經濟高效。綜合立體交通網設施利用更加高效,多式聯運佔比、換裝效率顯著提高,運輸結構更加優化,縣鄉村“客貨郵”三級物流網絡100%全覆蓋,物流成本進一步降低,交通樞紐基本具備寄遞功能,實現與寄遞樞紐的無縫銜接,達到“全球123快貨物流圈”要求。

  綠色集約。綜合運輸通道資源利用的集約化、綜合化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實現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過程、全周期綠色化。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不斷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顯著下降,交通污染防治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智能先進。基本實現綜合立體交通網基礎設施全要素全周期數字化。基本建成泛在先進的交通信息基礎設施,實現北斗時空信息服務、交通運輸感知全覆蓋。智能列車、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汽車、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安全可靠。交通基礎設施耐久性和有效性顯著增強,設施安全隱患大幅降低。交通網韌性和全天候通行保障能力、應對各類重大風險能力顯著提升,重要物資運輸高效可靠。建成完善的交通安全監管和救助體系。交通安全水平達到全國前列,有效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和國家總體安全。

  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現代化高質量吉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出行安全便捷舒適,物流高效經濟可靠,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吉林當好先行。

  三、優化綜合立體交通網布局

  (一)構建覆蓋廣泛的綜合立體交通網

  吉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覆蓋所有鄉鎮,連接所有縣級及以上行政中心、邊境口岸、主要景區等。以統籌融合為導向,兼顧存量資源優化利用和增量供給質量提升,保持鐵路、機場、航道、郵政網布局穩定,著力補短板、優網絡、強支撐、提效能,主要優化省級干線公路網絡布局結構,構建以鐵路為主干,以公路為基礎,民航、水運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的綜合立體交通網。

  到2035年,吉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實體線網總規模合計約12萬公裡,包括鐵路約5900公裡(高快速鐵路約2000公裡),干線公路約1.96萬公裡(高速公路約7200公裡)、農村公路約9.3萬公裡,內河航道約2000公裡(高等級航道約630公裡),民用運輸機場15個,郵政快遞樞紐12個。

  專欄二 吉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布局

  1.鐵路。鐵路網總規模5900公裡左右,其中:高(快)鐵網2000公裡,布局為“一軸雙翼”﹔普鐵網3900公裡,布局為“五縱三橫多聯”。

  2.公路。公路網總規模11.3萬公裡左右,其中:高速公路7200公裡,布局為“兩環九射八縱三橫十一聯”﹔普通國省干線公路12400公裡,布局為“兩環兩射八橫十二縱三十七聯”﹔農村公路網9.3萬公裡,包括縣道、鄉道、村道。

  3.水運。航道通航總裡程2000公裡,其中Ⅲ級航道630公裡(鬆花江干流129公裡、嫩江201公裡、鬆花江吉林省段290公裡、鴨綠江10公裡)﹔Ⅳ級航道186公裡(鬆花江吉林省段約80公裡、鴨綠江約80公裡、圖們江約26公裡)。港口形成以長春港、吉林港、白城港、鬆原港等地區性重要港口為骨干,其他地區一般港口為支撐的多層級協調發展布局。同步推進鬆遼水系入海新通道(鬆遼)運河工程建設工作。

  4.機場。規劃機場15個,布局為“一主多輔”,“一主”——長春龍嘉國際機場,“多輔”——中部的吉林、四平、遼源、榆樹機場,東南部的延吉、長白山、通化、白山、敦化、琿春、集安、長白機場,西部的白城、鬆原機場。

  5.郵政快遞。規劃樞紐12個,布局為“1+5+4+2”,“1”——長春全國性樞紐核心,“5”——吉林、四平、白城、通化、延邊5個省域交換型樞紐,“4”—遼源、鬆原、白山、梅河口4個區域集聚型樞紐,“2”——長春、延邊國際樞紐。終端網—郵政快遞服務網(站)點輻射城鄉、覆蓋所有鄉村。

  (二)重點打造暢通高效的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

  根據國家、鄰省區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布局,全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和“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一圈三區四軸”城鎮化發展新格局,結合未來交通運輸發展及空間分布特點,構建“一核一軸一廊五通道”的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布局,由綜合立體交通網中最為關鍵的線網構成,是對內互聯省域各城鎮集聚發展區、主要產業區域和主要口岸城市,對外互通全國各大區域、城市群及全球主要地區的主動脈,是承擔主要客貨運輸任務的主廊道,也是各種運輸方式資源配置效率最高、運輸強度最大的骨干網絡,打造經濟和產業發展走廊,發展通道經濟。全省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實體線網裡程1.5萬公裡左右,其中:高(快)速鐵路1730公裡、普速鐵路1300公裡,高速公路5500公裡、普通國省干線公路6000公裡,界河航道510公裡。

  加快構建“一核”,打造長春都市區1小時交通圈。建設長春現代化都市圈主要承載區輻射周邊節點、周邊節點相互連通的,綜合性、多通道、立體化、大容量、快速化的“環線+放射”交通網絡,助推長春成為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東北亞地區合作中心樞紐的戰略支點,更好發揮長春“一主”核心輻射帶動作用。

  加快構建“一軸”,打造綜合性、多路徑、立體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京哈交通主軸。以長春為核心,覆蓋哈長城市群吉林省主要城市及中部城鎮發展區,南連遼中南城市群和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北接哈大齊城市群、中蒙俄經濟走廊,是東北三省重要的客貨運輸廊道。建設東北三省綜合立體交通網協同發展和國內國際交通銜接轉換平台,充分發揮促進南北互動重要作用,吸引產業聚集、服務開放合作。

  加快構建“一廊”,打造多方式、多通道、便捷化琿烏交通走廊。橫貫全省中東西“三大板塊”,東起琿春,順接中俄、中朝口岸及俄遠東地區、朝羅先經濟開發區,經長吉圖先導區和“濱海2號”國際運輸走廊、東北西部生態經濟帶,西接蒙東地區,是吉林省重要的出境運輸通道。建設全省綜合立體交通網協同發展和國內國際交通銜接轉換平台,充分發揮促進東西交融的重要作用,帶動區域協調發展,服務打造長吉圖先導區。京哈交通主軸、琿烏交通走廊相關路徑交匯於長春,構成“一主六雙”的“人字形”“雙通道”。

  加快構建“五通道”,打造“三縱二橫”5條通道。強化東北地區東部、西部各城市縱向之間聯系,加強口岸城市之間及口岸城市與內地之間的橫向溝通,實現軸廊道之間網絡化。建設多方式、便捷化的鶴大、雙嫩、沿邊開放旅游大通道和長白山、集雙通道,便捷人員流動、物流流通,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促進區位優勢、特色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支撐旅游產業等發展。

  專欄三 吉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布局

  “一核一軸一廊五通道”主骨架布局,簡稱“1115”布局:“1”,長春都市區1小時交通圈,以長春為中心的“環線+放射”交通網絡。包括“米”字型高(快)鐵網、“兩環十三射”高速公路網、龍嘉國際機場。

  “1”,京哈交通主軸,由5條路徑構成,包括其中的機場、高鐵和普鐵、高速公路和普通干線公路。路徑1:哈爾濱—長春—沈陽、錦州、大連—北京,南連遼寧京哈主軸、北接黑龍江同江(撫遠)—哈爾濱—北京通道,是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京哈走廊的組成部分,是東北三省重要的客貨運輸廊道。路徑2:長春—雙遼—通遼—承德—北京,是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京延通道的組成部分,是入關進京的又一通道。路徑3:長春—遼源—梅河口—通化—丹東、大連,“雙通道”之白鬆長通至遼寧大通道的一部分。路徑4:哈爾濱—吉林—梅河口—沈陽,北接黑龍江黑河—哈爾濱—吉林通道。路徑5:大慶、哈爾濱—鬆原—雙遼—康平—承德—唐山—天津,北接黑龍江嘉蔭—伊春—大慶—廣州通道、南入京津冀的通道。

  “1”,琿烏交通走廊,由3條路徑構成,包括其中的機場、高鐵和普鐵、高速公路和普通干線公路。路徑1:琿春—延吉—吉林—長春—鬆原—白城—烏蘭浩特,其中:長春—琿春暨“長吉琿大通道”是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京延通道的一部分,白城—長春與京哈走廊的路徑3構成“白鬆長通至遼寧大通道”,形成“雙通道”。路徑2:長春—雙陽—樺甸—長白山(北)—和龍—延龍圖,形成長吉圖先導區和長春至長白山又一條快速通道,與口岸連通更便捷。路徑3:牡丹江(寧安)—汪清—延龍圖—琿春、三合(口岸),加強哈爾濱、牡丹江等地與長吉圖先導區前沿窗口的聯系,構建延龍圖琿樞紐,服務區域對外開放。

  “5”,“三縱二橫”5條通道,包括其中的機場、高鐵和普鐵、高速公路和普通干線公路,界河航道。

  ——“三縱”:鶴大通道,連接包括敦化、撫鬆、白山、通化在內的東北東部13個城市,對接遼寧大連—丹東—桓仁—通化通道和黑龍江蘿北—鶴崗—牡丹江—大連通道,以服務東北東部綠色經濟帶和醫藥健康產業走廊、大圖們江開發開放經濟帶、避暑休閑冰雪旅游大環線等為目標,建設東北東部綜合運輸大通道。雙嫩通道,連通黑河、齊齊哈爾、白城、通榆、雙遼、沈陽等地,是國家“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黑河至港澳運輸通道的組成部分,服務融入“一帶一路”、東北地區西部生態經濟帶建設,強化西部與遼中南、京津冀區域交通聯系,打造國家級綜合運輸通道,適時開辟為對俄又一國際運輸通道。沿邊開放旅游大通道,對接遼寧大連—丹東—桓仁通道和黑龍江沿邊通道,依托東北邊境風景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道丹阿線(G331)謀劃。提升G331主線通行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同步規劃、適時建設與其連通公路和航道碼頭、口岸橋,實現各種運輸方式內暢外通、有效銜接,形成沿邊地區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服務旅游和經濟社會發展。

  ——“二橫”:長白山通道,起於長白(口岸),外通朝鮮惠山市、金策港,內連長白山、撫鬆、輝南、伊通、長春、通榆,止於白城,串聯長白山(南、西)、魯能勝地、向海等眾多著名景區,連接全省近30%的產糧大縣,打造成為以長春為主要支點的旅游大通道、糧食安全大通道、國際運輸大通道。集雙通道,起於集安(口岸),外通朝鮮滿浦市,內連通化、梅河口、遼源、四平等地,在雙遼與雙嫩通道相接,橫貫吉遼蒙交界區域,是重要的城鎮化發展帶,吉西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雙廊”“雙線”“雙帶”的重要區域,打造成為吉林省中南部區域的產業通道、城際通道及旅游通道。

  (三)構建以長春為核心的多層級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體系

  依托國家綜合交通樞紐系統和吉林省區位優勢、交通條件,結合吉林省國土空間和新型城鎮化、“一主六雙”、口岸等布局,構建樞紐集群、樞紐城市及樞紐港站“三位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系統,以大樞紐促進各種運輸方式一體融合,全面提高各種交通轉換效率和空間要素配置效率,鞏固提升吉林省作為我國向北開放重要窗口和東北亞地區合作中心樞紐地位。

  構建樞紐集群和樞紐城市。為更好發揮不同城市在人員交流交往、物流中轉集散、優化資源配置等服務功能上的組織支撐作用,選擇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網絡節點上的,具備一定人口規模和產業基礎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對區域內不同交通方式銜接順暢和高效運行具有全局性或重要影響的城市,規劃建設國際性、全國性和地區性(省級)三個層級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形成“一核三群多點”布局,培育樞紐經濟,服務城市高質量發展。“一核”,即立足長春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長春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三群”,面向東北亞的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延龍圖琿、通白3個樞紐集群,各城市間資源共享、錯位發展,提升發展合力和競爭力,提高國際國內服務功能及區域內外銜接轉運能力。打造一批省級樞紐,建設長白山全國旅游樞紐,助力打造世界級生態旅游目的地﹔培育2個地區性口岸型樞紐、3個地區性樞紐,發展口岸經濟,促進對外開放合作。提升城際城鄉服務功能及周邊地區銜接轉運能力。

  優化完善樞紐城市港站布局。以鐵路客運站、機場等一體化綜合客運樞紐和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航空貨運中心等大型貨運樞紐為重點,其他一般性運輸站場為補充,構建標准統一、分工合理、高效銜接、功能融合的樞紐港站布局。對於國家、省各類規劃已明確的樞紐港站,相關城市要加快在建項目實施,推進待建項目申建﹔對於有關規劃尚未明確樞紐港站布局的城市,各地結合國土空間規劃、樞紐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快速交通方式布局,以及生產生活、商貿流通等需求,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整合,進一步明確城市內各場站發展定位和功能定位,優化城市客貨中轉設施布局,為樞紐城市創建及港站建設提供必要條件。

(責編:王帝元、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