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吉林︱牛心套保的“大蜘蛛”
秋高氣爽,驅車從吉林省大安市出發,穿越成片的鹽鹼地,前往牛心套保國家濕地公園。
停下車,步入牛心套保內的木棧道,抬頭,滿眼盡是及肩高的蘆葦,俯首,水面清澈,可見蘆葦根須。“等冬天水面凍住,有人開車上冰面收蘆葦,也是筆不小的收入呢!”中國科學院鬆嫩平原西部鹽鹼濕地生態研究站站長文波龍笑著說。
在當地,牛心套保不僅靠著滿塘蘆葦出名,近年來,更知名的是蘆葦蕩裡的“大蜘蛛”。
沿著木棧道再向前,膝蓋高的塑料膜布圍出一塊四方葦田,幾百隻青黑色的螃蟹爬來爬去,這些螃蟹便是當地村民口中的“大蜘蛛”。
蘆葦蕩裡養螃蟹,是濕地生態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興土的科研團隊多年實驗,成功應用的“葦—蟹(魚)—稻”復合生態工程模式,開創了濕地生態產業深層發展新途徑。
“剛開始引進螃蟹的時候,當地村民都沒見過,說這‘大蜘蛛’變異了,爬這麼快,殼還硬,太嚇人了。”文波龍笑言。
保護與開發並行。昔日鹽鹼地,如今養得活大螃蟹。河蟹取食雜草、低質魚蝦、害虫,自然生長﹔攝食的同時,疏鬆土壤,糞便肥田。
育苗、抗病、提質……劉興土院士雖已故去,但科研團隊鹽鹼退化濕地恢復與合理利用仍在持續探索,中科院四代人在此接力,“大蜘蛛”帶著大家走上致富路。
“今年收成好,收蟹的天天在門口等著咧!”邊擺弄螃蟹,檢驗夠不夠肥,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老板程成邊回答記者。
據了解,牛心套保今年繼續保持養殖水面2400公頃,共計投放蟹苗15萬斤,預計年產值可達到1200萬元。
圖為未經改良的鹽鹼地與已改良好的鹽鹼地 資料圖片
“現在,研發和集成了鹽鹼退化濕地恢復、灌區退水工程濕地消納、濕地蟹/魚放養、葦基食用菌栽培、稻—蟹/鴨共作等技術,形成了鹽鹼退化濕地恢復與功能提升、鹽鹼濕地資源合理利用、鹽鹼稻田綠色種養等技術體系。”文波龍說。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吉林頻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