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姥姥的田》:東北秧歌審美風格新范式

2022年01月14日12:08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舞蹈《姥姥的田》

 

《姥姥的田》:

東北秧歌審美風格新范式

陳耀輝

吉林省文聯黨組書記、主席

 

在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評選中,由吉林省文聯、吉林省舞協推薦報送的東北秧歌舞蹈作品《姥姥的田》以97.79分名列第二,榮獲本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獎。

《姥姥的田》由吉林省文聯副主席、吉林省舞協主席王小燕、長春人文學院音樂舞蹈戲劇學院舞蹈系主任張萬勵、青年編導王藝萌共同編導,由長春人文學院排演。該作品厚植於黑土文化,演繹了人與土地之間的親密關系,著重強調了生命間的溝通與感悟,運用東北地域文化成功闡釋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這是繼2020年舞劇《紅旗》問鼎“荷花獎”之后,吉林省舞蹈界獲得的又一殊榮。

舞蹈《姥姥的田》

黑土地流淌出的生命詩意

東北秧歌最初源於古代人們插秧播種的農業勞動與祈求風調雨順的祭祀活動,它的源起、流變與農耕文化息息相關。亙古以來,東北地區高天厚土,幅員遼闊,江河滋灌,沃野千裡。春樹如煙,夏花似火,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春種夏耘,秋收冬藏,與天地相俯仰,與四時相休戚,歌其事,樂其成,舞蹈之於東北人民,可謂源遠流長,傳布極廣。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祝願山河無恙、國泰民安,也因此蘊蓄了對土地崇拜、依戀與關懷的深厚感情。而這種對黑土地的繽紛情絲,也織就了東北秧歌特有的審美標准與文化內涵的燦爛華章。

東北秧歌作品《姥姥的田》著眼人與自然的宏大主題,打破了以往東北秧歌常見的戲謔調笑、詼諧情趣等民間旨趣為審美品格的局限,它以吉林地區獨有的東北“袖頭秧歌”為素材,緣事生情,望形取意,充分闡釋了民間舞蹈重要的地域文化符號屬性。運用現代手法,將源於冬天寒冷縮手而舞的袖頭秧歌,進行了巧妙的加工創造,整部作品因此流轉著新時代開拓性思維的光華。

“凍土地”是東北地區的特有現象,冬季漫長,大雪紛飛,環境的艱苦更磨煉了人的意志心性,也更充分地展現出東北人的堅韌、豪邁,以及對蒼天大地那份獨有的熱忱。服裝道具以紅、綠、黃三色為主調,強調色彩的飽和度,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極符合東北秧歌明艷、熱烈的特點。它不似江南水鄉的水墨淡雅,不比中原腹地的雍容華貴,卻有著專屬於這片黑土地的熱辣滾燙、大氣奔放與執著勇敢,這是東北地域審美最貼切的表達。

東北秧歌的審美風韻往往體現在女性角色上,《姥姥的田》創新性地使用了道具“絹帽”,通過風格化動作與道具運用,跳脫了個人情緒的淺顯,將舞蹈情緒升華成人與土地之間“耕耘—養育—反哺”的深厚情感以及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因此增強了藝術作品的感染力,在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追求、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與希望之中,完成了對東北女性角色的典型形象塑造。

時光匆匆、四季往復,東北稻谷的擬人化形象,以其自然生命的周而復始,映襯出姥姥命運的起伏跌宕。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田地、禾苗,皆有靈性,作品以舞蹈的韻律、生命的節奏,構建了天地萬物和諧共生的意境空間,彰顯出黑土地上流動的生命詩意之美。

勞動人民養育的舞蹈精靈

《姥姥的田》化繁就簡,用質朴的肢體語言,將深藏於生活之下的真實提煉出來,又將真實的情感體驗外化於動作神情,並以此感染觀眾,為舞蹈賦予靈魂和藝術張力。王小燕是公認的“用眼睛跳舞”的舞蹈家,“姥姥”同樣目光如水、顧盼傳神,將最火熱的生活,最真實的情感,通過瀲灩的眼波帶給觀眾心靈的震顫。

王小燕將她對時代的解讀、對生活的感悟、對生命的思索,匯聚成大美波瀾,灌注於作品之中,撞擊靈魂,訴說心聲,用藝術展示生活,傳遞正大的愛意。她的藝術生命,與這片黑土地的文化場域緊密相連。她的藝術追求,來自於養育了她的這片黑土地和生活在這裡的人民。她的舞蹈語匯是對這片文化土壤的模仿、再現、體味和領悟。她是白山黑水孕育出的舞蹈精靈。原生態的生活方式與勞動場景,被她注入了藝術的審美與文化的意義,使其所煥發出來的真、善、美的精神力量,遠遠超越了藝術表達本身的魅力。

多年來,王小燕始終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常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2018年被授予全國學雷鋒志願服務“最美志願者”稱號。她用雙腳去丈量吉林這片熱土,用雙眼去捕捉生活中迸發出的藝術花火,用心靈去感受人民群眾當下最質朴、最真切的情感,這是能夠讓她獲得長久藝術生命的不竭源泉,她也由此真真正正地把握住了東北秧歌舞蹈藝術的精髓。

東北秧歌有著久遠的文化淵源,是東北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以活態的藝術形式在當代維系著它的傳承發展。王小燕以文藝家的歷史使命感與時代責任感,為吉林的舞蹈事業貢獻著自己的才情與力量,矢志不渝地將東北秧歌播撒於白山鬆水之間。她的東北秧歌風格鮮明,地域性特色和文化內涵突出,具備獨有的東北秧歌風格體系,對東北秧歌舞蹈品格的創新發展及藝術傳承,貢獻卓著。

民族民間舞創作的文化自覺

民族民間舞是不同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舞蹈形式,起源於人民的日常勞動與生活,又因各地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在表演技巧、形式、風格等方面形成了差異性。無論其產生發展的溯源、藝術形象的創造、還是審美趨向的流變,都是中華民族不斷提升文化自覺意識的過程,在歷史的長河中,必然留下鮮明的文化自覺印記。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深層支撐。在新時代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才能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當今時代,人類比以往更加渴望掙脫過度物質化的束縛,從而去尋找生命的真諦和文化的本真。

《姥姥的田》用民族化的舞蹈語匯和地域化的肢體語言,用純粹的文化符號實現對自然與生命的叩問。從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系著眼,表達了人類追求和諧發展的共同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現實訴求和主體意識的不斷增強。

《姥姥的田》把文化自覺作為藝術創作的源動力,作為堅守民族之根的精神支撐,在文化自覺中完成了文化的再創造,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作為民族民間舞的重要分支,東北秧歌是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中原文化與邊疆文化等多元文化不斷碰撞、相互融合的結果。東北秧歌中的“穩中浪、浪中艮、艮中俏”也將東北人民質朴純粹、敞亮豁達、敦厚寬廣的性格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藝術形式層出不窮,文化藝術的生產消費出現新的趨勢,人民群眾審美心態也有了新的轉變,東北秧歌想要既保持本初的真我與純美,又充盈新鮮的活力與生機,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地為其注入新的時代精神,才能展現更強大的生命力量。

東北秧歌是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是東北地區重要的地域文化名片。它的傳承發展承載著多元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價值,對於了解東北地區的歷史文化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想要發揮東北秧歌特有的文化價值和作用,關鍵就在於不斷創作更加優秀的東北秧歌作品,讓東北秧歌舞蹈藝術之根在吉林這片沃土上,根深蒂固,枝繁葉茂。

在東北的地理環境、生活習俗、心理性格、人文積澱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東北秧歌被賦予了東北民間藝術生動而獨特的審美風格。《姥姥的田》的重要意義,正在於喚醒了觀眾內心堅守精神家園、守護民族之魂的文化自覺與民族情感,贊美了東北地域民族的審美品格,確立東北秧歌審美風格的新范式。正因如此,對民族文化根源與底蘊的追尋與弘揚,對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的蘊蓄,也必將成為它自始至終所要擔當的神聖使命。(來源:中國藝術報 陳耀輝)

 

【有刪減】

(責編:王帝元、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