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長白丨查干湖醒了!開漁!
查干湖醒了!開漁!
清晨,陽光穿過寒霧,洒滿冰封的湖面,古老的“祭湖醒網”儀式開啟,取“聖火”、祭“湖神”、誦祭湖詞、誦醒網詞……和著人嘶馬鳴,在“魚把頭”的號子聲指揮下,千米大網被拉起,以萬斤計的大胖頭魚、鲇魚等在冰面上騰躍起舞!
查干湖,醒了!
鑿冰布網
馬拉絞盤,冰下走網,冰湖騰魚……年末,冰封的查干湖上,此刻人頭攢動,熱情似火。各地的游客因冬捕而來,觀冬捕盛況,賞冰湖雪景,品美味湖魚。
2021年12月28日,查干湖第二十屆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正式開幕。
事實上,從12月初,冬捕即已開始。“查干湖冰層現在有45-50公分”查干湖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閆來鎖介紹:截至12月28日開幕式前,已打46網,總產量116萬斤,最多的一網20萬斤。
冬捕出魚
查干湖,蒙古語稱為查干淖爾,即“白色聖潔的湖泊”之意,大部位於吉林省鬆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至今還保持著延續千年的冬捕習俗。
每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冬捕期,冰已凍實、魚正肥美,恰是捕撈的好時機。
冬捕期間,天還未亮,漁獵人便在冰面上活動,選址、鑿冰、布網,為收網時的豐收做准備。
“冬捕就是冬季捕魚,是生存在這裡的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組組長曹保明說:“這種盛大的場面,這種盛大的規模,其實是記載了北方民族漁獵文化最重要和最鮮明的歷程。回想起來,30多年前,當我到達這裡的時候。只是有一個一般的漁獵隊在上冰捕魚,后來我根據這裡的歷史和文化的深度,寫出了《最后的漁獵部落》。”
“這種巨大的變化,是一步一步實現的,我清晰地見証了它的傳承過程,由過去的單一到今天文化遺產的整體的復合性保護,生產性保護,都體現了吉林查干淖爾漁獵文化的特征性,那就是久遠的歷史,清晰的傳承,活態的存在和鮮明的特色,而且為了達到這種遺產正確保護這樣一種規范,多年來,查干湖漁獵文化很主動地在梳理著自己的過程,使得查干湖的傳統漁獵文化始終按照自己的傳統來走,沒走樣兒,因此才形成今天百姓所熱愛的程度。”
馬拉絞盤
今天,冬捕幾乎耳熟能詳。那麼到底冬捕是怎樣進行的,它的歷史是什麼,它的獨特的地方在哪裡?曹保明介紹:
歷史上北方交通就不便,一到冬季,許多封凍的大江大河便成了爬道。如果漁民們在江上鑿冰捕魚,往往會使爬犁和大車不便通行。北方人心是善良的。冬天,他們不在大車和爬犁行走的冰道上打冰眼,於是便選擇在泊泡湖一類的水域上鑿冰捕魚,這樣查干淖爾就成了北方冬天最熱鬧的天然捕魚場。
查干淖爾真正的冬捕始於遼金時期。據史料記載,遼帝最喜歡吃“冰魚”。每年臘月,遼王都要率領家眷來北方,在嫩江、大安月亮泡、查干淖爾泊子或達賚湖湖面上搭建帳篷。他在帳篷裡把腳下的冰刮薄,薄到像紙片兒,這時可以看見魚兒在冰下游動。看夠了想吃時再將薄冰打開,鮮活的魚兒就接二連三地跳上冰面……歷史上習慣把這種冬捕稱為“春捺缽”。
捺缽,契丹語,是“行在之意”,指遼帝出行所在地。
“祭湖·醒網”儀式
鑿冰眼又稱鑿冰窟窿,下“串聯網”,打水中魚,這活是最難干的。鑿冰洞、下網、起網,一濺一身水,冰上的水也有半尺厚(這是打眼時咕咚筢子打出來的),所以冬天打魚人身上一身水,衣裳裡一身汗,北風像刀子一樣,往人身上一“扎”,轉眼給你穿個透。江水給衣裳“挂了一層甲”(凍了一層冰),裡邊汗水也結了一層冰,人在冰上一走,裡裡外外“咔嚓咔嚓”直響。
冬捕與平時捕魚活動的不同是,這是一項集體活動。冬捕就是面對嚴酷的大自然,去鑿冰捕魚。為了冬捕,各行各業都開工作業,木匠打爬犁,車匠造大車,皮匠做皮襖,鞋鋪做靰鞡,編匠編漁具,麻繩鋪打繩織網,割葦的人也忙著編魚囤子……
甚至在冬捕的日子裡,動物也得到了重視。馬要頂一個“股”到冰上的捕魚場“拉馬輪”﹔狗要看網房子﹔牛要拉魚、運魚。冬季的捕魚活動,使人和動物親近了,使人和自然得到了實實在在的融合。
落網得魚,並不容易,尤其是在冬季,北風一起,茫茫冰面上灰蒙蒙一片,一網下去,要准確對應魚群位置,需要“知魚性”。
最知魚性的當數“魚把頭”。
“魚把頭”,是冬捕的領頭人。有經驗的“魚把頭”,先要會“識冰”,隻要把耳朵貼在冰面上,通過水流聲就能分辨出魚群的位置。其次要會看“魚花”,冬天,魚喘出的氣會在冰中形成一層一層的泡——“魚花”,說明冰底下有魚。“魚花”還分“新花”和“舊花”。“新花”是魚剛吐的,或是昨晚上吐的,特征是這些花還在冰水裡晃動,說明有魚群,可以鑿冰下網。“舊花”,則是指已凍結在冰層裡的泡泡,說明魚群已過去了。還有“草花”,冬天一凍,水裡的草也會吐氣泡。
冰上漁獵人
“傳統的東西沒丟失,一直傳承到現在。”站在凜凜朔風中,第二十代“魚把頭”傳承人張文穿得不多,特別扛凍的感覺,他深感責任在肩,“我今后要更加努力地把傳統冬捕方式傳承下去,守護好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在,每年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開幕式時,最吸引眼球的估計是頭魚公益拍賣環節。來自各地的個體戶、企業代表、商會組織等齊聚冰湖之上,參與頭魚拍賣,為來年討個好彩頭。
湖面上寒風凜冽,湖邊的飯館裡卻熱氣騰騰。出魚收網多在中午時分,飯館早已坐滿。灶台上香氣氤氳,冰湖裡捕上來的大胖頭魚填滿大鍋,使用傳統的做法精心烹制,最后再加上一勺秘制大醬,味道十足。香氣氤氳在寒冷的日子裡,令人心生暖意。無數個小幸福就蘊藏在這人間煙火中,觸手可及,溫熱可感。
冬捕讓古老的漁獵文化得到了全面展示和傳承。今年,以冬捕為主體,查干湖“上新”了全新冰雪玩法,今日冰湖,活力滿滿。
本屆“旅游節”由“冰湖漁獵季”“冰雪嘉年華”“文旅商貿匯”三個主題板塊共計18項系列活動構成。
冬捕出網
冰面之上已搭起千頂帳篷,帳篷外寒風凜冽,帳篷內取暖設施一應俱全,游客可在小小帳篷內充分體驗冰釣之樂。此外,還有“冰下盲盒”、越野滑雪等全新體驗。
“查干湖冬捕使人們充分的看到它發展的創新性,現在在冰上出現的許多冰帳篷實際就是延續了1200年前的遼金時期的春捺缽。”曹保明說:所以查干湖冬捕的歷史是非常清晰的,而且保護傳承人的這種歷程始終在這裡實施著。我們在保護傳承人的同時,還充分的保護查干湖整個的傳統手藝。因為查干湖冬捕,整體來說是一個工匠文化,皮匠、鐵匠,木匠、繩匠,它是一種綜合的集體性的遺產類別,所以必須保護好這些類別,為了保護好這些類別,這裡已經把西山外屯變成了最后的漁獵部落。這裡除了要建網房子,還有建把頭胡同、鐵匠胡同、木匠胡同、皮匠胡同等等,這些都充分展示了查干淖爾漁獵文化的創新性和發展性。
曾經,查干湖畔人家曾深深體會到失去一湖清水的痛楚,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由於氣候干旱、攔河筑壩和掠奪式捕魚等原因,查干湖風光不再,曾經的水草豐美、“棒打狍子瓢舀魚”成了傳說,面積銳減,一度由近500平方公裡縮小到50多平方公裡,被當地群眾稱為“北旱河”。
浴火重生,鳳凰涅槃。如今,水草豐美,魚躍糧豐的查干湖深深地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像呵護眼睛一樣呵護著這裡的生態。
現在,查干湖冬捕使用特制的漁網,網眼在六寸左右,留下大魚,放走小魚,平衡好生態,可持續發展。
查干湖核心湖區外,一個致力於實現“零排放”的生態小鎮近日已經正式投入運行。景區內做減法、景區外做加法,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游相得益彰。
文字:孟海鷹 鄭智文
圖片素材:中共鬆原市委宣傳部 中共前郭縣委宣傳部
視頻素材:鬆原市夫余國文化傳媒
策劃:孟海鷹 祝大偉 劉以晴
統籌:朱思雄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吉林頻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