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觀長白丨“磐石赤色游擊隊”:聽說過沒?

2021年12月08日08:48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吉林是一片紅色的土地。

“三地三搖籃”——吉林大地六個亮眼的紅色標識。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抗美援朝戰爭,從汽車工業到電影事業,再到航空事業……“三地三搖籃”的革命精神偉力,凝聚著吉林人民艱苦奮斗、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一次次讓吉林打開局面、贏得勝利。

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讓這片黑土地永葆接續奮斗、砥礪前行的內在動力。新時代的吉林兒女,凝聚起推動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強大精神力量,開創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從今天起,我們穿越百年歷史,一起來逐一觸摸“三地三搖籃”波瀾壯闊的紅色印記。

吉林:東北抗日聯軍創建地

“我們是東北抗日聯合軍,創造出聯合軍的第一路軍。乒乓的沖鋒陷陣繳械聲,那就是革命勝利的鐵証……”《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嘹亮激昂。

坐落在楊靖宇殉國地的楊靖宇將軍塑像

吉林作為東北抗日聯軍創建地,最早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率先創建東北人民革命軍,最早建立東北抗聯第一路軍。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不願做亡國奴的東北人民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抗日斗爭。為沉重打擊日本侵略者,1931年12月,磐石赤色游擊隊在中共磐石縣委的組織下正式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正式成立的東北第一支抗日武裝。

楊靖宇將軍塑像

1932年,為了加強對這支抗日隊伍的領導,中共滿洲省委先后派張振國、楊君武、楊林、楊靖宇先后來到磐石,領導抗日武裝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

1933年1月,中共中央發出《給滿洲各級黨部及全體黨員的信》,首次提出在東北組織全民族的抗日統一戰線策略。

抗日聯軍誕生地城牆砬子會議舊址紀念碑

1934年2月,楊靖宇率領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獨立師同16支抗日武裝在靖宇縣(原濛江縣)城牆砬子召開重要會議,組建了下轄17支抗日武裝4000余人的“東北抗日聯軍總指揮部”,並當選為總指揮。這是我軍歷史上首次出現“東北抗日聯軍”的名稱。

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蒿子湖密營遺址

1936年2月,東北人民革命軍和各抗日游擊隊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東北抗日聯軍正式成立后,一面積極建立東北游擊根據地,一面採取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給日本法西斯統治以沉重打擊。

從1936年初到1937年秋,東北抗日聯軍已建立11個軍,共3萬余人,開辟了東南滿、吉東、北滿三大游擊區。

白山黑水間,茫茫林海中,東北抗聯戰士不僅要與日本法西斯進行殊死戰斗,還要同惡劣環境作斗爭。

“革命就像火一樣,任憑大雪封山,鳥獸藏跡,隻要我們有火種,就能驅趕嚴寒,帶來光明和溫暖。”楊靖宇曾發出這樣的誓言,“一個忠實的共產黨員,為民族解放事業,頭顱不惜拋掉,鮮血可以噴洒,而忠貞不貳的意志是不可動搖的,最后勝利的決心是堅定的。”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東北抗日聯軍與日偽軍進行了長達14年的斗爭,烈士們用鮮血染紅了白山黑水,用生命譜寫了壯麗篇章,鑄就了以“勇赴國難、自覺擔當、頑強苦斗、舍生取義、團結御侮”為主要內涵的東北抗聯精神。

時代變遷,精神永恆。在吉林振興發展的征途上,東北抗聯精神凝聚起無限奮進力量,提供著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

文字:謝 龍 孟海鷹

圖片及視頻素材: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 中共白山市委宣傳部 中共靖宇縣委宣傳部

視頻編輯:李成偉 石天蛟

LOGO設計:姜 迪

策劃:孟海鷹 謝 龍 馬俊華

統籌:朱思雄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吉林頻道)

(責編:王海躍、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