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人民日報看吉林|直面問題 擦亮反腐利劍

本報記者  程遠州  祝大偉  史自強
2021年12月07日09:0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堅持敢於斗爭 勇於攻堅克難(深度關注·百年大黨的成功密碼·基層觀察⑤)

  江西永豐縣供電企業黨員服務隊加快農村電網升級改造,保障群眾生產生活用電。
  劉浩軍攝(人民視覺)

  一百年來,在應對各種困難挑戰中,我們黨錘煉了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於斗爭、勇於勝利的風骨和品質。這是我們黨最鮮明的特質和特點。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

  

  直面問題,擦亮反腐利劍

  樺甸市糧食局原局長張忠祥被立案審查調查,樺甸市原副市長陳輝主動投案,並初步交代了涉糧食購銷嚴重違紀違法的事實……今年9月,吉林省紀委監委全力推進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工作,一系列重拳出擊,形成了強有力的震懾效應。

  “糧庫在收購糧食過程中存在克扣斤兩、壓級壓價、拖欠糧款行為,嚴重侵害農民利益﹔還存在糧食在賬上空轉,利用‘轉圈糧’套取國家補貼等違紀違法行為。”吉林省紀委監委第二監督檢查室副主任宋志偉舉例介紹糧食購銷環節存在的“貓膩”。

  作為全國糧食主產省、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基地之一,吉林省擔負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政治任務。涉糧問題具有政治性、政策性強,點多面廣、情況復雜等特點,專項整治需要拿出啃硬骨頭的精神。“糧食等級怎麼評定,就是個專業性很強的技術活。全省400多個糧庫,單靠省級的審計部門短時間內無法全覆蓋審計。”宋志偉坦言,需要面對的困難不少。

  敢於斗爭,就要直面問題。吉林省紀委監委確立了“挖問題、強震懾、深剖析、重根治”的工作思路,從嚴從重懲處糧倉“碩鼠”,徹查“靠糧吃糧”的人和事,堅決糾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突出問題。

  吉林省紀委監委牽頭組織兩輪摸底調研,同時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200余起糧食購銷領域案件進行梳理,挖掘根源症結、提出對策建議。省紀委監委牽頭成立領導小組,整合巡視、發改、公安等各方力量,打破行業領域界限﹔省市縣三級聯動巡視巡察、全省糧食購銷領域審計調查同時進駐、同向發力。

  “越是困難重重,我們越要敢於斗爭,且要嚴謹細致,織牢織密糧食購銷領域反腐這張大網。”從事這項專項整治工作,宋志偉深有感觸。

  如何讓監督檢查的利刃鋒利起來?吉林省紀委監委對19家成員單位逐個劃清任務邊界,53項任務逐個厘清要求。同時,還建立了由400多名涉糧領域專家組成的人才庫。依托“大統籌”的工作機制,吉林省對問題線索“大起底”。目前,吉林省紀檢監察機關已對24人採取留置措施,涉糧腐敗問題整治初見效果。

  近年來,吉林省紀委監委還開展了供銷合作社系統、“大棚房”、合村並居、農村亂佔耕地建房等領域腐敗問題的專項整治,持續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讓群眾在反腐“拍蠅”斗爭中增強獲得感。

  啃硬骨頭,破解發展難題

  73面群眾送來的錦旗、數百塊已拆建筑的門牌、上千把各類房屋的鑰匙……走進深圳龍華區土地整備奮斗記憶館,一面面由舊物組成的陳列牆講述著一段段攻堅克難的城市更新故事。館外,不久的將來,一座佔地68公頃的數字經濟產業新城將拔地而起。

  “攻克土地整備這個大難題,關鍵就看黨組織強不強,黨員干部行不行。”回顧年初的這場戰斗,龍華區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備局副局長熊斌感嘆。作為執行指揮長,他帶領60名黨員僅用25天就全面完成該地塊土地整備項目簽約,創造了又一項“深圳紀錄”。

  龍華區近年來圍繞中心工作,選派黨員干部組建實戰專班,以戰訓融合激發干部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

  作為年輕的行政區,龍華區“老城新區”的矛盾格外凸顯。任務十分艱巨——一個半月,要拆除869棟建筑物、建筑面積63萬平方米。

  千難萬難,干就不難。從全區多個部門抽調人員組成的黨員突擊隊火速進場,一線指揮部成立臨時黨委,下設8個工作組22個黨支部,黨員干部戴起黨徽上一線,讓群眾真切感受到這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作,這是一支實干為民的隊伍。

  辦公室裡凌晨還是燈火通明,微信工作群裡凌晨三四點鐘還在討論工作進展……去年底,時任龍華區司法局司法科科長的蒲永宏成為黨員突擊隊的一員,回憶奮戰在一線的日子,她覺得自己經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煉和政治歷練。

  當時,在龍華區委大樓和指揮部設立了兩塊“進度榜”電子屏,各個工作組的工作進度24小時滾動更新,“大比武”的氛圍火熱起來。“我給自己打氣,就要跟問題斗爭,向困難叫板。”蒲永宏說,“戰訓結合”之下,她從一個沒接觸過整備工作的干部成長為“業務精兵”,政策標准了然於胸。比學趕超的同時,龍華區委組織部在急難險重崗位知事識人,因為表現優秀,包括蒲永宏在內的12名黨員干部得到火線提拔。

  讓熊斌自豪的,不僅是提前20余天完成任務,更是在戰斗中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工作組成員常常帶著業主找房子、談房租、幫搬遷,先后幫助20余家企業解決選址、環評等后續問題,指揮部累計獲贈73面錦旗。

  “我們讓黨員干部到重大項目工作現場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就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在改革發展大局中擔當作為。”龍華區委書記王衛說。

  艱苦奮斗,筑就綠色長城

  初冬時節,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氣溫已驟降到零下十幾攝氏度。瑟瑟寒風中,42歲的林場林業科副科長常偉強在林間穿行,進行營林撫育。

  如今的塞罕壩,連石頭山坡上也長滿了樹。近些年,常偉強和林場機關第三黨支部的黨員一起深度參與了啃下石質山坡造林這塊硬骨頭的戰役。

  “石頭山土層瘠薄,被叫做‘頭皮土’,樹苗很難成活。”常偉強說,經反復試驗,最后才確定了先客土再栽樹的方案。石頭山坡坡度大,造林機械根本無法上坡,黨員干部就和職工們趕著騾子,一趟趟運送土和苗木。

  “一筐土、一捆苗重七八十斤,坡度又陡,騾子走上半天,再怎麼趕也不肯上去了。為了搶育苗時間,我們就肩背手提,硬是用人力把土和苗都運到了坡上。”常偉強說。天氣極寒,有時種樹種到一半就下起了雪,植樹條件惡劣,“但一想到老一輩林場人艱苦創業的精神,就會覺得眼前的困難不算什麼,身上就涌起一股熱血”。

  作為塞罕壩的“林三代”,常偉強總會想到“林二代”——老科長李永東。“那會兒老科長常說,黨員就得沖鋒在前。咱們不沖,工人跟著誰走?冬天零下30多攝氏度,路面都結了冰。老科長騎著摩托車,摔倒是常事。作業時要在山上轉一整天,他中午就啃兩個懷裡揣的饅頭。”常偉強說,上一代林場人總是透著一股子戰天斗地的勁兒。

  在塞罕壩,黨員沖鋒的紅色血脈,從一開始就奔涌流淌著。上個世紀60年代,由於缺乏經驗,造林成活率不到8%。時任林場黨委書記王尚海帶領職工在千畝荒原上發起造林大會戰,啃窩頭、喝雪水,晝夜奮戰,終於在高寒地區成功栽植落葉鬆。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經過三代林場人的不懈努力,塞罕壩林場的有林地面積由建場之初的24萬畝增加到現在的115萬畝,林木蓄積量由33萬立方米增加到1036.8萬立方米,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集中連片人工林海。

  茫茫塞罕壩,見証了一代代林場人發揚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革命精神,接續奮斗,阻沙源、涵水源,筑就綠色長城。“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如今,仍有562名黨員繼續戰斗在護林一線。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07日 19 版)

(責編:李洋、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