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人民日報看吉林|水中活化石

2021年12月07日09: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中華秋沙鴨保護監測基地,鴨媽媽陪著鴨寶寶休息。
  朴龍國攝

  中華秋沙鴨又名鱗脅秋沙鴨,是第三紀冰川期的孑遺物種,距今已有1000多萬年的歷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將其列為瀕危物種,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與熊貓、華南虎、滇金絲猴齊名,同為國寶,有“國鴨”之美譽。因數量極其稀少,中華秋沙鴨也被人們叫作“水中活化石”“鳥中大熊貓”。

  作為鴨科秋沙鴨屬的中華秋沙鴨,有著與眾不同的形態特征,首先是雄雌羽色不同,雄鳥的頭部和上背及肩羽均呈黑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則皆為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鏡,體側有黑色鱗狀斑紋﹔而雌鳥的頭部和頸為棕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由褐色逐漸變為灰色,並具白色橫斑,尾是黑褐色,而下體為白色,肩和下體的兩側有鱗狀斑。中華秋沙鴨最為醒目的特征是兩脅羽毛上有黑色鱗紋,其早先的名字鱗脅秋沙鴨就是由此而得。

  為什麼后來在秋沙鴨前冠以“中華”二字呢?原來,鳥類學家在考察中發現,該物種雖然在日本、韓國、朝鮮、緬甸等國也有分布,在西伯利亞、朝鮮北部地區也有繁殖地,但原產地是中國吉林長白山地區,為中國稀有物種,而且又是該屬的代表種,分布於國外的該物種其根均在中國,所以改稱中華秋沙鴨。

  中華秋沙鴨分布區域十分狹小,繁殖地主要分布於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長白山、興安嶺等地區,每年春季,中華秋沙鴨飛回北方繁殖地育雛,秋天又成群結隊遷徙到長江南北兩岸越冬。

  中華秋沙鴨對生存環境非常挑剔,是生態環境的風向標,被譽為“生態試紙”,是河流生態系統健康的“旗艦級”指示物種,哪裡生態環境好,它就在哪裡棲息安家。

  中華秋沙鴨喜歡棲息於林區內的湍急河流或開闊湖泊,通常都是以家族方式活動,隻有遷徙時才集成大的群體,但到達目的地后,很快就分散開,仍以家族或雌雄配對的方式活動,家族與家族之間一般保持一定的距離。它們的覓食多在緩流深水處,潛水捕食魚類,石蠶科的蛾及甲虫等也是它們的主食。

  為保護中華秋沙鴨種群,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近年來,中國在中華秋沙鴨繁殖和棲息的地區建立了多處自然保護區,並取得顯著成效。此外,許多地方還成立了“中華秋沙鴨保護聯盟”,在中華秋沙鴨遷徙到所在地區棲息的時間裡,堅持巡湖護鳥,保護了棲息的中華秋沙鴨不受到人為侵害。

  (本報記者劉發為整理) 

(責編:李洋、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