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樹模式:給土地蓋上“被子” 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人民網四平7月25日電 (王海躍)走進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玉米標准化基地核心區”,長勢甚好的玉米地上方,“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幾個字格外搶眼。
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玉米標准化基地核心區”。人民網王海躍 攝
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玉米標准化基地核心區”。人民網王海躍 攝
如何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答案就藏在推行了十多年的梨樹模式中。
梨樹模式的研究與推廣始於2007年,至今經歷了15個年頭,從建立第一塊面積255畝的試驗基地以來,經歷了試驗、示范、推廣3個階段,目前在全國推廣面積已經達到5000萬畝。2020年梨樹黑土地保護面積200萬畝,2021年預計達到280萬畝。
“梨樹模式對黑土地的保護作用非常明顯,看這黑土層約三四十厘米。”梨樹縣黑土地干部學院高級農藝師劉麗茹說。
劉麗茹講解黑土層。人民網王海躍 攝
劉麗茹講解黑土層。人民網王海躍 攝
劉麗茹從2007年開始研究土壤,2020年,梨樹縣成立黑土地干部學院后,她便來到這裡繼續研究黑土地保護。“這種模式不僅能保墒,還能肥田,實現了黑土地保護和糧食增產的雙贏。”劉麗茹笑著說。
那麼什麼是梨樹模式呢?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說,我給你們打個比方,梨樹模式就是把秸稈留在土地上,相當於給土地蓋了一層“被子”,保護這層寶貴的黑土,使它不被風刮走、不被水沖走、不被其它作物侵害,讓黑土層越來越厚,有機質越來越好,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糧食。
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查看玉米長勢。人民網王海躍 攝
“梨樹模式是對傳統耕作方式的變革。通過玉米秸稈全覆蓋免耕技術,實現保護性耕作,關鍵是少動土。”王貴滿進一步解釋:過去農民種一季玉米,地要反復整、壓4次,會破壞黑土層結構。現在用上秸稈覆蓋、條帶休耕、機械化種植,清理秸稈、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工序一次作業即可完成,極大保護了黑土層。
梨樹模式的“一條龍生產線”看似簡單,但在推進過程中遇到過很多問題。“第一個難題就是免耕播種機的問題,遇山開道、遇河搭橋,通過一年的時間將免耕播種機研發出來。”王貴滿說,“這項技術為大面積推廣梨樹模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了解,實施梨樹模式保護性耕作技術,秸稈腐爛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5年后,土壤有機質可增加20%左右,減少化肥使用量20%左右﹔
有益生物增多,土壤結構得到了改善,在連續實施秸稈全部還田地塊測定,每平方米蚯蚓的數量約60-100條,常規耕作隻有7條,是常規耕作的10多倍﹔
秸稈覆蓋在地表,減少了風對土壤的侵蝕,平均可減少徑流量60%、減少土壤流失80%左右,防止水土流失﹔
蓄水保水,全部秸稈覆蓋地塊,減少水分蒸發和升騰,相當於增加40-50mm降水﹔
秸稈覆蓋的地塊每年每公頃可減少風蝕量800多噸,抑制了“沙塵暴”的形成,同時對防止焚燒秸稈,減緩“霧霾”的形成起到作用﹔
生產成本大大節約,勞動強度也明顯降低,每公頃可節約成本1000-1400元﹔
增加產量,通過梨樹模式研發基地十年多的定位試驗,一般平均產量比對照高出5%至10%左右
……
如此看來,梨樹模式增產增收又保護了黑土地,節約了成本又抑制了沙塵。梨樹模式到底哪裡好?當地百姓最清楚。
“我的試驗田已經連續兩年每畝糧食作物產量達到1000公斤,並且在不斷創造高產。”梨樹縣康達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青魁樂呵呵地說,到今年,合作社已經成立20年了,成員最初隻有6戶,現在已經62戶了。合作社目前擁有農機具24台套,合作社流轉的土地發展到了65公頃。
今年梨樹縣委縣政府又提出梨樹模式升級版,在一定范圍土地上,用一定數量的農機和農機手,用統一的種子農藥化肥以及管理作業方式來規范農業生產。規模化、契約化、機械化、信息化是梨樹模式未來的發展方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