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黑土地保護專家談系列稿件

吉林省黑土地保護專家委員會成員、吉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趙蘭坡談黑土地保護

2021年07月23日08:28 |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7月22日為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日”,黑土是寶貴的不可再生土壤資源,東北黑土地在全國糧食生產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吉林省牢記囑托,深入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實施,把黑土地保護作為重要抓手,綜合實策,狠抓落實,黑土地耕地內在質量、設施條件和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不斷夯實,為黑土地保護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吉林經驗”。

專訪嘉賓:吉林省黑土地保護專家委員會成員、吉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 趙蘭坡

人民網:吉林省位於東北黑土區核心地帶,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吉林省的黑土地具有哪些特點?吉林省黑土地的保護現狀如何?

趙蘭坡:與東北地區其他省份相比,吉林省的黑土地有如下幾個特點:1.吉林省黑土地的構成土壤,類型豐富。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由土壤、植被、地質、地貌、水文等多種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在黑土地這一自然綜合體中,構成土壤包括多種土壤類型,這些土類的共性是均以“腐殖質累積過程”為主要成土過程。在吉林省范圍內,以“腐殖質累積過程”為主要成土過程的土壤類型主要有:黑土、黑鈣土、白漿土,以及與之相鄰或相間分布的草甸土、鹽漬化土壤、暗棕壤等,因此這些土類也可作為黑土地的外延土壤類型,列入黑土地范圍之內﹔此外,風沙土、沖積土等非地帶性土壤也可列入其中。2.吉林省的黑土地均已開墾為農田,基本無可開墾的未利用黑土地。在吉林省,黑土、黑鈣土及白漿土是構成黑土地核心土類,目前,自然黑土和黑鈣土基本上已全部開墾為農田,白漿土上存在一些自然土壤,但多為山地和半山地地形,不適合農業利用,不但如此,一些已開墾的白漿土農田,由於水土流失問題較為嚴重,應退耕還林。此外,吉林省西部的一些鹽漬化草甸土大部分也已開墾為農田,隻有少數草原尚存,東部山區尚存大面積的山地暗棕壤,更不適合農業利用。3.吉林省黑土地的氣候資源優越,是典型的雨養農區。吉林省黑土地地處溫帶半水潤區,氣候資源相對優越,自然降水量和溫光資源可滿足一季作物生長發育需求,加之雨熱同季,正常年份作物全生育期內基本無需灌溉,是典型的雨養農區。傳統的黑土地利用模式及種植制度均是基於本區農業資源特性而建立的。4.吉林省黑土地的腐殖質層相對較薄,土壤有機質含量相對較低。與黑龍江省相比,吉林省自然黑土地的腐殖質層厚度及其有機質含量普遍相對低些,這是兩省自然氣候條件的差異所決定的。兩一方面,由於吉林省黑土地農田開墾歷史相對較長,復種指數高,利用強調大,致使吉林省黑土地農田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下降幅度也相對大些。據估算,目前,吉林省黑土地的各類有機質含量變化在2.0-3.0 %,平均值約為2.5%,而黑龍江省黑土地的有機質含量多大於3.0%。5.吉林省黑土地的利用強度大,土壤抗逆性較弱。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傳統的玉米大豆輪作制度被玉米長期連作所代替,有機肥與化肥配施制度被化肥單施制度所代替,定期秋翻地制度被少耕免耕制度所代替。致使黑土地農田總體上抗逆性減弱。表現在:土壤易旱易澇,營養失衡,缺素症頻發﹔耕層淺薄、土壤結構性變差,土壤容重和硬度普遍較大,通透性和接納自然降水能力不高﹔化肥施用量普遍較高,但利用率較低,農業增產增效難度加大。因此,吉林省黑土地保護的迫切性更為強列,意義更加重大。

人民網:2015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來吉林視察,都對黑土地保護作出重要指示,為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目前,我們都採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您認為應怎樣進一步推進黑土地保護工作?

趙蘭坡:多年來,為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吉林省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有:吉林省人大頒布實施了《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將每年7月22日,也就是總書記視察吉林梨樹、對黑土地保護作出重要指示的日子,定為“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日”。成立了由省委書記景俊海、省長韓俊任“雙組長”的“糧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在農業農村廳設立了黑土地保護管理專門工作機構。聘張佳寶等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中省直有關科研單位專家,組建了黑土地保護專家委員會。出台了《關於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佔補平衡的實施意見》《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出台了《關於落實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實施意見》《建設佔用耕地表土剝離工作管理辦法》《推進建設佔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工作的意見》《清潔土壤行動計劃》《吉林省保護性耕作行動方案(2020-2025年)》﹔啟動實施黑土地保護等“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大工程”,明確提出了到“十四五”末期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面積達到4000萬畝﹔開展了梨樹模式”技術推廣工作,形成了黑土地保護利用系統解決方案。全省於2006年開始實施保護性耕作試點,建成高標准農田3550萬畝,佔現有耕地面積33%。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面積280萬畝,先后在公主嶺等11個縣市開展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養分調控等試驗示范。實施黑土區侵蝕溝綜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4類60個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39.98平方公裡,專項治理黑土區侵蝕溝1494條。實施表土剝離再利用,轉移利用黑土3000萬立方米。實施耕地質量監測評價,建立長期定位監測點199個、耕地質量調查評價點1.09萬個。

人民網:為深入推進“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就您所在領域,您認為應如何推進科技創新保護黑土地?

趙蘭坡:為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在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領域,建議開展如下科技攻關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一是深入開展“高強度利用下,黑土地土壤肥力演化過程及其機理研究”,這是黑土地保護利用領域的必須闡明的科學問題。具體圍繞上述科學問題,應重點開展黑土地不同種植制度、耕作與施肥模式下,土壤有機質與養分平衡、土壤保肥與供肥性能、土壤結構與保水性能、土壤酸鹼度及緩沖性能、土壤抗逆性等的演化趨勢及其驅動因素和機理研究。二是深入開展適應農業發展階段需求的黑土地可持續利用技術體系構建及關鍵技術、作物品種、農資產品及裝備研發。具體包括:黑土地可持續利用的高效種植制度(或模式)的構建﹔與種植制度、秸稈還田相適應的耕作制度、施肥模式的構建及其關鍵技術與機械的研發﹔與種植制度及收獲方式相配套的秸稈土壤還田技術及其相關機械的開發﹔新肥料(與作物生長需求同步、生物肥料)及新農藥(環境友好型)的研發﹔適合黑土地氣候、土壤、種植制度的作物新品種選育﹔環境友好型植物保護技術的及其相關產品的研發﹔作物品種、種植制度、耕作方法、施肥方法、管理措施之間的耦合關系及低成本、環境友好型作物生產集成技術體系(模式)研究等。

(責編:李思玥、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