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吉林頻道

人民日報報道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研究員田大鵬:“每一次跨界都是新的挑戰”

本報記者  李家鼎  劉以晴
2021年07月22日09:3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田大鵬(左一)在給學生講解。資料圖片

  眼看約定的時間已到,田大鵬才匆匆趕來:“實在不好意思,給學生演示一個關鍵實驗步驟,沒想到時間過得這麼快。”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的大院內,如果不認識田大鵬,很容易把他當成一名學生——走路帶風,背著雙肩包,穿梭於實驗室、辦公室,科研上有什麼新想法,無論在哪裡,都會拿出電腦琢磨半天。而熟悉田大鵬的人卻知道,這名37歲的研究員已經是全所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之一。

  從載人航天到地理勘探,從萬米高空到人體內部,光學成像的應用可謂比比皆是。田大鵬主攻航空成像的運動補償與控制研究,多年以來,他不斷創新攻關,嘗試用新原理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彌補我國航天成像領域技術設備和國外的差距。“做科研就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在自己的崗位上攻關,任何一個突破,都讓我欣喜。”田大鵬說。

  接觸前沿知識,不斷迭代

  2003年,田大鵬考入北京理工大學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大二那年,他無意間走進了學校的開放實驗室,無人機自動駕駛儀、自動控制雲台……大家討論的內容,讓當時隻接觸了基礎課程的田大鵬一頭霧水。

  不想放棄,他把不懂的詞都記下來,回去逐個查閱。“做科研,好奇心非常重要,當時什麼文獻都讀,什麼技術都想了解。”很快,田大鵬就在科學世界裡找到了最愛——航空成像的運動補償與控制。

  “光學成像設備十分精密,復雜的環境中,微微一點震動,地面顯示器裡的畫面就可能是一片雪花。”田大鵬解釋。

  本世紀初的一段時間,我國在這項技術上所需的設備基本依賴進口。為了觸碰這個領域的世界前沿,2009年,田大鵬申請到了公派留學的機會。“幾乎每天都在圖書館泡到深夜。”克服語言、基礎等障礙,3年后,田大鵬發表的論文數量已是同研究室同學的兩倍,“這段經歷讓我了解到優秀研究團隊的狀態、思維習慣和研究方法,隻有不斷接觸前沿、跨學科的知識,才能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實現迭代。”

  2012年,博士畢業的田大鵬婉拒了導師的挽留和一線城市科技公司的高薪聘請,加入長春光機所,“國家培養了我,我也想做出點東西。”田大鵬將學習到的研究方法引入航天裝備控制研究中,使航空成像關鍵設備——視軸的穩定精度大幅提升,為下一代航空光電裝備的研制奠定基礎。

  2017年,田大鵬加入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協會,接觸到了許多不同學科的青年科學家。他覺得,“實踐類的項目容易把思維限制在固定模式和已有成果中,走出去看看別人在做什麼,才能看得遠看得清。”

  注重學科交叉,跨界鑽研

  航空成像具有高時效、低成本、高分辨等優勢,應用於航空航天,海洋污染防治、土地勘測等領域同樣需要通過光學手段進行數字量化。

  不同於常見的地面攝影,航空成像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是“靜與動的矛盾”。受到航空器的影響,始終處於運動狀態的光學設備,需要盡可能地克服飛行過程中的振動、溫度、氣壓急劇變化等問題,以實現穩定成像。

  以往的解決辦法是,試探性從小到大地調節成像設備參數,可設備調節需要時間,影響成像效果。2020年,田大鵬在實驗中提出新思路:從大到小調節參數,同時提高速度。“有了想法,就去實驗。”田大鵬說,這使得成像穩定性進一步增加,“我們是第一個將其發表在國內頂級期刊雜志上的團隊。”

  “要一邊鑽研技術,一邊總結原理,不斷探索航空成像技術更多的承載方式。”田大鵬認為,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有時會迎來意外收獲。

  2019年,長春光機所與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展開合作,田大鵬自告奮勇,承擔了“用控制工作精密機械解決腹腔鏡沖洗”的研究。

  腹腔鏡是常見的醫療器材,但手術中卻極易受到血液污染,過往的辦法是,醫生將鏡片取出擦拭,或者借助人體組織擦拭。可無論哪種方法,都要中斷手術。田大鵬和同事加班加點,充分利用在航空成像研究領域積累的經驗,引入類似算法,讓機器完成腹腔鏡的檢測、沖洗過程,讓手術更為高效安全。“這個項目已經進入試驗階段,最早明年就能投產。”田大鵬說。

  這些年,田大鵬的研究涉及海洋污染防治、地理結構勘測、黑土地保護研究等,“每一次跨界都是新的挑戰,但看到自己的研究能夠發揮作用,內心無比自豪。”

  田大鵬辦公室的燈,幾乎每天都會亮到凌晨,但他不覺得辛苦,反而很充實,“踏實工作、服務人民、科研報國,是我們一代代科研人員延續下來的精神。”

  堅持科普工作,激發興趣

  2017年,田大鵬第一次做了科普講座,“當時講得比較淺顯,通過空調、汽車這些生活裡常見的東西給孩子們講最簡單的控制原理。”但學生們的反應卻讓田大鵬驚喜,講座結束后,許多初一的孩子圍過來:“老師,能再講講第三代功率半導體的發展嗎?”“還有控制技術在汽車高鐵領域的應用。”

  這些頗為專業的提問,讓田大鵬堅定了繼續科普的信心。他利用業余時間制作講解設備,讓學生們上手操作,“我想讓孩子們覺得前沿技術是真實可感的,而不是隻存在於書本上。”

  田大鵬和同事們還為村小捐贈科普讀物,來到山村和孩子們面對面交流,光機所的圖書捐贈項目被取名為“科技之光”,“我們希望科技的光芒能照耀到每一個地方。”在給記者展示手機裡的科普照片時,田大鵬這樣說:“科普工作就像是埋下一顆顆種子,讓孩子們對科學產生興趣。他們未來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會做出什麼樣的貢獻,都值得期待。”

  談及研究,田大鵬躊躇滿志:“發揮青年科學家的擔當,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讓航空成像技術得以推廣到更多領域、服務更多人。”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22日 12 版)

(責編:李洋、謝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