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白山:停伐之后打起“綠色牌”念起“生態經”

2021年04月30日10:39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吉林白山:停伐之后打起“綠色牌”念起“生態經”

59歲的胡長國蹲在林間的一片空地上,招呼著五間房林場場長王曉生。“你看這些葉子都沒有了,土下面的果還在,土又鬆又空,是有老鼠吧?”王曉生走過去查看著地裡的山慈菇,說:“得想個辦法,不能光防野豬了。”

2015年,東北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長白林海間轟鳴了數十年的電鋸聲消失了。打“綠色牌”、念“生態經”,停伐之后,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中國十大生態屏障之一,白山市開始森林保護、林下產業經營、生態旅游多管齊下的“綠色轉型”。

白山市是吉林省重點林區,全市林地面積151萬公頃,活立木蓄積1.89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4.5%,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

白山市渾江區的五間房國營林場地處長白山山脈,始建於1958年,現有職工105人。投入了幾十萬元,五間房林場對林下種植的22畝山慈菇精心養護。栽種3年之后,一平方米林地能收三四斤山慈菇,一斤賣上120元,對林場而言是相當可觀的一筆收入。

胡長國已經退休,看管靈芝等林下作物,每個月有1600元的收入,加上2500元的工資,每月固定收入超過4000元。在停伐前,林場職工收入遠沒有這麼高。

在白山市三道溝鎮,三道溝國營林場國家級公益林第五管護站站長王慶國每天都來管護站巡查,登記入山車輛。“停伐之前我們叫營林員,一人包一個村子,每月能收入1000元吧。”

王慶國現在每月收入3300多元,其中2600元是國家保障的固定收入,還有幾百元是林場發展產業之后,給職工加的工資。

三道溝國營林場始建於1973年,屬於邊境林場,森林覆蓋率96%。停伐之后,林場發展蜂蜜產業,種植天麻等林下經濟作物,年收入近百萬元。

“停伐以前,每年伐木、賣木材收入有四五百萬元。除去300多名職工工資、林場經營等開銷,一年下來剩不下多少錢,工人也沒享受到產業發展成果。”三道溝林場場長李強說,現在國家保障加產業發展,林場職工收入提高,看林、護林的硬件條件也改善了。

停伐之后,白山市圍繞“生態資源保護、森林生態系統修復和林地經濟發展”三條主線,計劃投資30億元,推動林業生態安全和林業經濟發展。把中國綠色有機谷·長白山森林食藥城作為總體方向,促進一二三產融合。

白山市還在整合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計劃形成以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級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由每年一次造林變為每年春秋兩次造林,完善林業生態修復體系,提升生態服務功能和生態承載力。

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白山各級干部的“綠色發展”理念也越來越強。礦泉是白山得天獨厚的優質資源,現已發現水源近100處。近年來,白山市與恆大、農夫山泉、娃哈哈等知名企業合作,形成了全產業鏈水產業。目前,白山年礦泉水產能達541萬噸,產量188萬噸、產值16.7億元。

2014年,臨江七道溝上游發現一處優質礦泉水源,管道日最大取水量4.6萬噸,日流量達8.6萬噸。

但是為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臨江市委市政府抵擋住了短期收益的誘惑,婉拒商家,決定實施“引泉入城”惠民工程,用食品衛生級管線將水源輸送至城區千家萬戶,讓百姓喝上礦泉水。在此基礎上,把礦泉水導入食品工業園區,為相關企業提供高品質水源。

白山市,這個因林而生、因礦而興的城市,正在以綠色轉型告別煤、林、鐵“老三樣”。以綠色食品、醫藥健康、旅游、礦產新材料、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新五樣”,佔GDP和財政收入比重由不足20%提高到62.1%和55.2%,多點支撐、多業並舉、多元發展的綠色產業格局正在形成。(記者褚曉亮 姚湜)

(責編:馬俊華、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