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新華社北京2月24日電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全文如下。
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構建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編制本規劃綱要。規劃期為2021至2035年,遠景展望到本世紀中葉。
一、規劃基礎
(一)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交通運輸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基礎設施網絡基本形成,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不斷完善﹔運輸服務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科技創新成效顯著,設施建造、運輸裝備技術水平大幅提升﹔交通運輸建設現代化加快推進,安全智慧綠色發展水平持續提高﹔交通運輸對外開放持續擴大,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交通運輸發展有效促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生產力布局優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充分發揮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和服務性作用,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
與此同時,我國交通運輸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綜合交通網絡布局仍需完善,結構有待優化,互聯互通和網絡韌性還需增強﹔綜合交通統籌融合亟待加強,資源集約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交通運輸與相關產業協同融合尚需深化,全產業鏈支撐能力仍需提升﹔綜合交通發展質量效率和服務水平不高,現代物流體系有待完善,科技創新能力、安全智慧綠色發展水平還要進一步提高﹔交通運輸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
(二)形勢要求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經濟長期向好,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增強,社會大局穩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
國內國際新形勢對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構建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須更加突出創新的核心地位,注重交通運輸創新驅動和智慧發展﹔更加突出統籌協調,注重各種運輸方式融合發展和城鄉區域交通運輸協調發展﹔更加突出綠色發展,注重國土空間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更加突出高水平對外開放,注重對外互聯互通和國際供應鏈開放、安全、穩定﹔更加突出共享發展,注重建設人民滿意交通,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著力推動交通運輸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發揮交通運輸在國民經濟擴大循環規模、提高循環效率、增強循環動能、降低循環成本、保障循環安全中的重要作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三)運輸需求
旅客出行需求穩步增長,高品質、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不斷增強。預計2021至2035年旅客出行量(含小汽車出行量)年均增速為3.2%左右。高鐵、民航、小汽車出行佔比不斷提升,國際旅客出行以及城市群旅客出行需求更加旺盛。東部地區仍將是我國出行需求最為集中的區域,中西部地區出行需求增速加快。
貨物運輸需求穩中有升,高價值、小批量、時效強的需求快速攀升。預計2021至2035年全社會貨運量年均增速為2%左右,郵政快遞業務量年均增速為6.3%左右。外貿貨物運輸保持長期增長態勢,大宗散貨運量未來一段時期保持高位運行狀態。東部地區貨運需求仍保持較大規模,中西部地區增速將快於東部地區。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更加注重質量效益、一體化融合、創新驅動,打造一流設施、技術、管理、服務,構建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當好先行。
(二)工作原則
——服務大局、服務人民。立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局,堅持適度超前,推進交通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產業發展、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促進軍民融合發展,有效支撐國家重大戰略。立足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拓展投資空間,有效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設人民滿意交通,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立足國情、改革開放。准確把握新發展階段要求和資源稟賦氣候特征,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探索中國特色交通運輸現代化發展模式和路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交通運輸體系改革,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交通運輸市場。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國際互聯互通,深化交通運輸開放合作,提高全球運輸網絡和物流供應鏈體系安全性、開放性、可靠性。
——優化結構、統籌融合。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加強規劃統籌,優化網絡布局,創新運輸組織,調整運輸結構,實現供給和需求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推動融合發展,加強交通運輸資源整合和集約利用,促進交通運輸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強化銜接聯通,提升設施網絡化和運輸服務一體化水平,提升綜合交通運輸整體效率。
——創新智慧、安全綠色。堅持創新核心地位,注重科技賦能,促進交通運輸提效能、擴功能、增動能。推進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網聯化,提升交通運輸智慧發展水平。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強交通運輸安全與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交通領域二氧化碳排放盡早達峰,降低污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促進交通與自然和諧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實現國際國內互聯互通、全國主要城市立體暢達、縣級節點有效覆蓋,有力支撐“全國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交通基礎設施質量、智能化與綠色化水平居世界前列。交通運輸全面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力保障國家安全,支撐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見專欄一)(見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2035年主要指標表)
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擁有世界一流的交通基礎設施體系,交通運輸供需有效平衡、服務優質均等、安全有力保障。新技術廣泛應用,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出行安全便捷舒適,物流高效經濟可靠,實現“人享其行、物優其流”,全面建成交通強國,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當好先行。
三、優化國家綜合立體交通布局
(一)構建完善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
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連接全國所有縣級及以上行政區、邊境口岸、國防設施、主要景區等。以統籌融合為導向,著力補短板、重銜接、優網絡、提效能,更加注重存量資源優化利用和增量供給質量提升。完善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快遞等基礎設施網絡,構建以鐵路為主干,以公路為基礎,水運、民航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
到2035年,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實體線網總規模合計70萬公裡左右(不含國際陸路通道境外段、空中及海上航路、郵路裡程)。其中鐵路20萬公裡左右,公路46萬公裡左右,高等級航道2.5萬公裡左右。沿海主要港口27個,內河主要港口36個,民用運輸機場400個左右,郵政快遞樞紐80個左右。(見專欄二)
(二)加快建設高效率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
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由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中最為關鍵的線網構成,是我國區域間、城市群間、省際間以及連通國際運輸的主動脈,是支撐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主軸線,也是各種運輸方式資源配置效率最高、運輸強度最大的骨干網絡。
依據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結合未來交通運輸發展和空間分布特點,將重點區域按照交通運輸需求量級劃分為3類。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個地區作為極,長江中游、山東半島、海峽西岸、中原地區、哈長、遼中南、北部灣和關中平原8個地區作為組群,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山西中部、天山北坡、蘭西、寧夏沿黃、拉薩和喀什9個地區作為組團。按照極、組群、組團之間交通聯系強度,打造由主軸、走廊、通道組成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實體線網裡程29萬公裡左右,其中國家高速鐵路5.6萬公裡、普速鐵路7.1萬公裡﹔國家高速公路6.1萬公裡、普通國道7.2萬公裡﹔國家高等級航道2.5萬公裡。
加快構建6條主軸。加強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極之間聯系,建設綜合性、多通道、立體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交通主軸。拓展4極輻射空間和交通資源配置能力,打造我國綜合立體交通協同發展和國內國際交通銜接轉換的關鍵平台,充分發揮促進全國區域發展南北互動、東西交融的重要作用。
加快構建7條走廊。強化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極的輻射作用,加強極與組群和組團之間聯系,建設京哈、京藏、大陸橋、西部陸海、滬昆、成渝昆、廣昆等多方式、多通道、便捷化的交通走廊,優化完善多中心、網絡化的主骨架結構。
加快構建8條通道。強化主軸與走廊之間的銜接協調,加強組群與組團之間、組團與組團之間聯系,加強資源產業集聚地、重要口岸的連接覆蓋,建設綏滿、京延、沿邊、福銀、二湛、川藏、湘桂、廈蓉等交通通道,促進內外連通、通邊達海,擴大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交通網絡覆蓋。(見專欄三)
(三)建設多層級一體化國家綜合交通樞紐系統
建設綜合交通樞紐集群、樞紐城市及樞紐港站“三位一體”的國家綜合交通樞紐系統。建設面向世界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大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加快建設20個左右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以及80個左右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推進一批國際性樞紐港站、全國性樞紐港站建設。(見專欄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