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

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

2021年02月25日09: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四)完善面向全球的運輸網絡

  圍繞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著力形成功能完備、立體互聯、陸海空統籌的運輸網絡。發展多元化國際運輸通道,重點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中尼印和孟中印緬等7條陸路國際運輸通道。發展以中歐班列為重點的國際貨運班列,促進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強化國際航運中心輻射能力,完善經日韓跨太平洋至美洲,經東南亞至大洋洲,經東南亞、南亞跨印度洋至歐洲和非洲,跨北冰洋的冰上絲綢之路等4條海上國際運輸通道,保障原油、鐵礦石、糧食、液化天然氣等國家重點物資國際運輸,拓展國際海運物流網絡,加快發展郵輪經濟。依托國際航空樞紐,構建四通八達、覆蓋全球的空中客貨運輸網絡。建設覆蓋五洲、連通全球、互利共贏、協同高效的國際干線郵路網。

  四、推進綜合交通統籌融合發展

  (一)推進各種運輸方式統籌融合發展

  統籌綜合交通通道規劃建設。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指導約束作用,加強與相關規劃的銜接協調。節約集約利用通道線位資源、岸線資源、土地資源、空域資源、水域資源,促進交通通道由單一向綜合、由平面向立體發展,減少對空間的分割,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統籌考慮多種運輸方式規劃建設協同和新型運輸方式探索應用,實現陸水空多種運輸方式相互協同、深度融合。用好用足既有交通通道,加強過江、跨海、穿越環境敏感區通道基礎設施建設方案論証,推動鐵路、公路等線性基礎設施的線位統籌和斷面空間整合。加強綜合交通通道與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統籌,提高通道資源利用效率。

  推進綜合交通樞紐一體化規劃建設。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及郵政快遞樞紐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協同管理。推動新建綜合客運樞紐各種運輸方式集中布局,實現空間共享、立體或同台換乘,打造全天候、一體化換乘環境。推動既有綜合客運樞紐整合交通設施、共享服務功能空間。加快綜合貨運樞紐多式聯運換裝設施與集疏運體系建設,統籌轉運、口岸、保稅、郵政快遞等功能,提升多式聯運效率與物流綜合服務水平。按照站城一體、產城融合、開放共享原則,做好樞紐發展空間預留、用地功能管控、開發時序協調。(見專欄五)

  推動城市內外交通有效銜接。推動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融合建設,並做好與城市軌道交通銜接協調,構建運營管理和服務“一張網”,實現設施互聯、票制互通、安檢互認、信息共享、支付兼容。加強城市周邊區域公路與城市道路高效對接,系統優化進出城道路網絡,推動規劃建設統籌和管理協同,減少對城市的分割和干擾。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系統,加強城際干線運輸與城市末端配送有機銜接。加強鐵路、公路客運樞紐及機場與城市公交網絡系統有機整合,引導城市沿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合理、有序發展。

  (二)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運輸服務網、信息網、能源網融合發展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運輸服務網融合發展。推進基礎設施、裝備、標准、信息與管理的有機銜接,提高交通運輸網動態運行管理服務智能化水平,打造以全鏈條快速化為導向的便捷運輸服務網,構建空中、水上、地面與地下融合協同的多式聯運網絡,完善供應鏈服務體系。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信息網融合發展。加強交通基礎設施與信息基礎設施統籌布局、協同建設,推動車聯網部署和應用,強化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加強載運工具、通信、智能交通、交通管理相關標准跨行業協同。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能源網融合發展。推進交通基礎設施與能源設施統籌布局規劃建設,充分考慮煤炭、油氣、電力等各種能源輸送特點,強化交通與能源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提高設施利用效率,減少能源資源消耗。促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智能電網融合,適應新能源發展要求。

  (三)推進區域交通運輸協調發展

  推進重點區域交通運輸統籌發展。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推進京津冀地區交通一體化,建設世界一流交通體系,高標准、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軌道上的長三角”、輻射全球的航運樞紐,打造交通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提升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粵港澳大灣區實現高水平互聯互通,打造西江黃金水道,鞏固提升港口群、機場群的國際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交通樞紐集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以提升對外連通水平為導向,強化門戶樞紐功能,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東西暢通、南北輻射、有效覆蓋、立體互聯的長江經濟帶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航運樞紐和航空樞紐建設,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統籌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優化交通基礎設施空間布局。

  推進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交通運輸協調發展。加速東部地區優化升級,提高人口、經濟密集地區交通承載力,強化對外開放國際運輸服務功能。推進中部地區大通道大樞紐建設,更好發揮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功能。強化西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布局,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打造東西雙向互濟對外開放通道網絡。優化樞紐布局,完善樞紐體系,發展通用航空,改善偏遠地區居民出行條件。推動東北地區交通運輸發展提質增效,強化與京津冀等地區通道能力建設,打造面向東北亞對外開放的交通樞紐。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交通運輸發展,推進沿邊沿江沿海交通建設。

  推進城市群內部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構建便捷高效的城際交通網,加快城市群軌道交通網絡化,完善城市群快速公路網絡,加強城市交界地區道路和軌道順暢連通,基本實現城市群內部2小時交通圈。加強城市群內部重要港口、站場、機場的路網連通性,促進城市群內港口群、機場群統籌資源利用、信息共享、分工協作、互利共贏,提高城市群交通樞紐體系整體效率和國際競爭力。統籌城際網絡、運力與運輸組織,提高運輸服務效率。研究布局綜合性通用機場,疏解繁忙機場的通用航空活動,發展城市直升機運輸服務,構建城市群內部快速空中交通網絡。建立健全城市群內交通運輸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推動相關政策、法規、標准等一體化。

  推進都市圈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建設中心城區連接衛星城、新城的大容量、快速化軌道交通網絡,推進公交化運營,加強道路交通銜接,打造1小時“門到門”通勤圈。推動城市道路網結構優化,形成級配合理、接入順暢的路網系統。有序發展共享交通,加強城市步行和自行車等慢行交通系統建設,合理配置停車設施,開展人行道淨化行動,因地制宜建設自行車專用道,鼓勵公眾綠色出行。深入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構建以城市軌道交通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推進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土地開發模式,提高城市綠色交通分擔率。超大城市充分利用軌道交通地下空間和建筑,優化客流疏散。

  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統籌規劃地方高速公路網,加強與國道、農村公路以及其他運輸方式的銜接協調,構建功能明確、布局合理、規模適當的省道網。加快推動鄉村交通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實現城鄉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管護。暢通城鄉交通運輸連接,推進縣鄉村(戶)道路連通、城鄉客運一體化,解決好群眾出行“最后一公裡”問題。提高城鄉交通運輸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鞏固拓展交通運輸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四)推進交通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交通與郵政快遞融合發展。推動在鐵路、機場、城市軌道等交通場站建設郵政快遞專用處理場所、運輸通道、裝卸設施。在重要交通樞紐實現郵件快件集中安檢、集中上機(車),發展航空、鐵路、水運快遞專用運載設施設備。推動不同運輸方式之間郵件快件裝卸標准、跟蹤數據等有效銜接,實現信息共享。發展航空快遞、高鐵快遞,推動郵件快件多式聯運,實現跨領域、跨區域和跨運輸方式順暢銜接,推進全程運輸透明化。推進鄉村郵政快遞網點、綜合服務站、汽車站等設施資源整合共享。

  推進交通與現代物流融合發展。加強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優化國家物流大通道和樞紐布局,加強國家物流樞紐應急、冷鏈、分揀處理等功能區建設,完善與口岸銜接,暢通物流大通道與城市配送網絡交通線網連接,提高干支銜接能力和轉運分撥效率。加快構建農村物流基礎設施骨干網絡和末端網絡。發展高鐵快運,推動雙層集裝箱鐵路運輸發展。加快航空物流發展,加強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建設。培育壯大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全球供應鏈重構與升級,依托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全球供應鏈服務中心,打造開放、安全、穩定的全球物流供應鏈體系。

  推進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充分發揮交通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國家旅游風景道、旅游交通體系等規劃建設,打造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自然風景線。強化交通網“快進慢游”功能,加強交通干線與重要旅游景區銜接。完善公路沿線、服務區、客運樞紐、郵輪游輪游艇碼頭等旅游服務設施功能,支持紅色旅游、鄉村旅游、度假休閑旅游、自駕游等相關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通用航空與旅游融合發展。健全重點旅游景區交通集散體系,鼓勵發展定制化旅游運輸服務,豐富郵輪旅游服務,形成交通帶動旅游、旅游促進交通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

  推進交通與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加強交通運輸與現代農業、生產制造、商貿金融等跨行業合作,發展交通運輸平台經濟、樞紐經濟、通道經濟、低空經濟。支持交通裝備制造業延伸服務鏈條,促進現代裝備在交通運輸領域應用,帶動國產航空裝備的產業化、商業化應用,強化交通運輸與現代裝備制造業的相互支撐。推動交通運輸與生產制造、流通環節資源整合,鼓勵物流組織模式與業態創新。推進智能交通產業化。

  五、推進綜合交通高質量發展

  (一)推進安全發展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加強交通運輸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加快推進城市群、重點地區、重要口岸、主要產業及能源基地、自然災害多發地區多通道、多方式、多路徑建設,提升交通網絡系統韌性和安全性。健全糧食、能源等戰略物資運輸保障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水平。加強通道安全保障、海上巡航搜救打撈、遠洋深海極地救援能力建設,健全交通安全監管體系和搜尋救助系統。健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體系,提升車聯網、船聯網等重要融合基礎設施安全保障能力,加強交通信息系統安全防護,加強關鍵技術創新力度,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交通運輸裝備安全水平。健全安全宣傳教育體系,強化全民安全意識和法治意識。

  提高交通基礎設施安全水平。建立完善現代化工程建設和運行質量全壽命周期安全管理體系,健全交通安全生產法規制度和標准規范。強化交通基礎設施預防性養護維護、安全評估,加強長期性能觀測,完善數據採集、檢測診斷、維修處治技術體系,加大病害治理力度,及時消除安全隱患。推廣使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提高交通基礎設施質量和使用壽命。完善安全責任體系,創新安全管理模式,強化重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運行安全風險防控,全面改善交通設施安全水平。

  完善交通運輸應急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動、多方式協同、多主體參與的綜合交通應急運輸管理協調機制,完善科學協調的綜合交通應急運輸保障預案體系。構建應急運輸大數據中心,推動信息互聯共享。構建快速通達、銜接有力、功能適配、安全可靠的綜合交通應急運輸網絡。提升應急運輸裝備現代化、專業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動應急運輸標准化、模塊化和高效化。統籌陸域、水域和航空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建設多層級的綜合運輸應急裝備物資和運力儲備體系。科學規劃布局應急救援基地、消防救援站等,加強重要通道應急裝備、應急通信、物資儲運、防災防疫、污染應急處置等配套設施建設,提高設施快速修復能力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建立健全行業系統安全風險和重點安全風險監測防控體系,強化危險貨物運輸全過程、全網絡監測預警。

  (二)推進智慧發展

  提升智慧發展水平。加快提升交通運輸科技創新能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網聯化。推動衛星通信技術、新一代通信技術、高分遙感衛星、人工智能等行業應用,打造全覆蓋、可替代、保安全的行業北斗高精度基礎服務網,推動行業北斗終端規模化應用。構建高精度交通地理信息平台,加快各領域建筑信息模型技術自主創新應用。全方位布局交通感知系統,與交通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建設,部署關鍵部位主動預警設施,提升多維監測、精准管控、協同服務能力。加強智能化載運工具和關鍵專用裝備研發,推進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汽車、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智能化通用航空器應用。鼓勵物流園區、港口、機場、貨運場站廣泛應用物聯網、自動化等技術,推廣應用自動化立體倉庫、引導運輸車、智能輸送分揀和裝卸設備。構建綜合交通大數據中心體系,完善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台。完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平台。

  加快既有設施智能化。利用新技術賦能交通基礎設施發展,加強既有交通基礎設施提質升級,提高設施利用效率和服務水平。運用現代控制技術提升鐵路全路網列車調度指揮和運輸管理智能化水平。推動公路路網管理和出行信息服務智能化,完善道路交通監控設備及配套網絡。加強內河高等級航道運行狀態在線監測,推動船岸協同、自動化碼頭和堆場發展。發展新一代空管系統,推進空中交通服務、流量管理和空域管理智能化,推進各方信息共享。推動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建設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設施融合感知體系,打造基於城市信息模型平台、集城市動態靜態數據於一體的智慧出行平台。

  (三)推進綠色發展和人文建設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交通基礎設施與生態空間協調,最大限度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避讓生態環境敏感區,加強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實施交通生態修復提升工程,構建生態化交通網絡。加強科研攻關,改進施工工藝,從源頭減少交通噪聲、污染物、二氧化碳等排放。加大交通污染監測和綜合治理力度,加強交通環境風險防控,落實生態補償機制。優化調整運輸結構,推進多式聯運型物流園區、鐵路專用線建設,形成以鐵路、水運為主的大宗貨物和集裝箱中長距離運輸格局。加強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清潔能源裝備設施更新利用和廢舊建材再生利用,促進交通能源動力系統清潔化、低碳化、高效化發展,推進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

  加強交通運輸人文建設。完善交通基礎設施、運輸裝備功能配置和運輸服務標准規范體系,滿足不同群體出行多樣化、個性化要求。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完善無障礙裝備設備,提高特殊人群出行便利程度和服務水平。健全老年人交通運輸服務體系,滿足老齡化社會交通需求。創新服務模式,提升運輸服務人性化、精細化水平。加強交通文明宣傳教育,弘揚優秀交通文化,提高交通參與者守法意識和道德水平。

  (四)提升治理能力

  深化交通運輸行業改革。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交通運輸市場。建立健全適應國家綜合立體交通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發展戰略規劃政策體系。推進鐵路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深化國家空管體制改革,實現郵政普遍服務業務與競爭性業務分業經營。完善交通運輸與國土空間開發、城鄉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政策協商機制,推進多規融合,提高政策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和執行協同性。加快制定綜合交通樞紐、多式聯運、新業態新模式等標准規范,加強不同運輸方式標准統籌協調,構建符合高質量發展的標准體系。加強交通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際交通組織,推動標准國際互認,提升中國標准的國際化水平。以大數據、信用信息共享為基礎,構建綜合交通運輸新型治理機制。

  加強交通運輸法治建設。堅持法治引領,深化交通運輸法治政府部門建設。推動綜合交通等重點立法項目制定修訂進程,促進不同運輸方式法律制度的有效銜接,完善綜合交通法規體系。全面加強規范化建設,提升交通運輸執法隊伍能力和水平,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落實普法責任制,營造行業良好法治環境,把法治要求貫穿於綜合交通運輸規劃、建設、管理、運營服務、安全生產各環節全過程。

  加強交通運輸人才隊伍建設。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加強跨學科科研隊伍建設,造就一批有影響力的交通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流動、激勵體制機制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行業文化建設的治理機制。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建設忠誠干淨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的勞動者大軍。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的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到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全過程,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在推進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發展中的作用,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全面調動各級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能力和水平,為實現本規劃綱要目標任務提供根本保証。

  (二)加強組織協調

  加強本規劃綱要實施組織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實施協調推進機制,強化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推動各類交通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協同建設。財政、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生態環境等部門要細化完善財政、用地、用海、城鄉建設、環保等配套政策及標准規范。健全本規劃綱要與各類各級規劃銜接機制。

  (三)加強資源支撐

  加強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項目土地等資源供給,規劃、建設過程嚴格用地控制,突出立體、集約、節約思維,提高交通用地復合程度,盤活閑置交通用地資源,完善公共交通引導土地開發的相關政策。建立國土空間規劃等相關規劃與交通規劃協調機制和動態調整管理政策。

  (四)加強資金保障

  建立完善與交通運輸發展階段特征相適應的資金保障制度,落實中央與地方在交通運輸領域的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確保各交通專項資金支持交通發展。創新投融資政策,健全與項目資金需求和期限相匹配的長期資金籌措渠道。構建形成效益增長與風險防控可持續發展的投資機制,防范化解債務風險。健全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支持政策體系,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和邊境地區支持力度。進一步調整完善支持郵政、水運等發展的資金政策。支持各類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為市場化運作的交通發展提供融資,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五)加強實施管理

  建立綜合交通規劃管理制度。本規劃綱要實施過程中要加強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國土空間、區域發展、流域等相關規劃銜接,與城鄉建設發展相統籌。各地在編制交通運輸相關規劃中,要與本規劃綱要做好銜接,有關項目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交通運輸部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本規劃綱要實施動態監測與評估,組織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在通道、樞紐、技術創新、安全綠色低碳等方面科學論証並組織實施一批重大工程,強化本規劃綱要實施進展統計與監測工作,定期開展規劃評估,依據國家發展規劃進行動態調整或修訂。重大事項及時向黨中央、國務院報告。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25日 01 版)

(責編:王帝元、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