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

保護黑土地,干得更來勁(我們的2020)

本報記者  祝大偉  劉以晴

2021年02月10日09: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這麼多年積攢的成就感,都在這黑土地上。”冬日裡,出了屋,一陣冷風仿佛能把人凍透,可說起2020年的奮斗與收獲,吉林省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立刻來了興致,帶著記者來到梨樹縣梨樹鎮高家村一塊200多畝的玉米試驗田。秋收時,試驗田裡挖了個約一米見方的土坑,用來展示土壤剖面,眼下坑底已是積雪。

  “黑土都這麼深啦。”王貴滿下到坑裡,手在距地表40多厘米的土層邊比畫著,試圖把黑土和深層黃土模糊的交界線呈現得更清晰。

  這塊試驗田曾叫“破皮黃”,有些地方快露了黃土,2007年這裡開始了一場新耕作方式——玉米秸稈覆蓋免耕栽培技術試驗。試驗之初,王貴滿就認准了這是保護黑土地的好法子,試驗田一種就是14年。

  “在這之前,黑土薄不說,土壤還板結,玉米根兒隻能在地表‘攤煎餅’。現在1米多深都能見到玉米根系,這田成了地道的高產田。”王貴滿用腳輕磕土壤剖面底部的土,在1米多深的土層裡,玉米細小的根須絲絲絡絡顯露出來。土壤剖面還有不少比小手指略細的孔洞,那是蚯蚓的杰作——連續多年監測數據顯示,試驗田土壤表層有機質增加了20%左右,每平方米蚯蚓的數量達60至100條,秸稈覆蓋減少土壤流失80%左右。

  “保護黑土的耕作模式,咱起步不是最早的,卻是堅持得最好的。”王貴滿一臉自豪:玉米秸稈覆蓋免耕栽培技術不斷完善發展,形成了遠近聞名的“梨樹模式”——截至去年,這種模式在梨樹縣已推廣200多萬畝,在吉林省已推廣了1800萬畝。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強調,要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梨樹模式受到總書記肯定,這讓王貴滿備感振奮,覺著10多年堅持推廣秸稈覆蓋免耕栽培技術特別有意義。他在縣農技總站工作了37年,其中擔任站長25年。2020年11月,60歲的王貴滿辦理了延遲退休手續,他說:“這兩年正是梨樹模式鞏固提高的關鍵時期。”

  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王貴滿意識到,梨樹模式升級、推廣成了最為迫切的工作。去年,梨樹鎮種糧大戶張文鏑在他鼓勵下,第一個干起了“現代農業生產單元”的試驗:以300公頃土地相對集中連片為一個單元,配套一台六行條旋機、免耕機和收獲機,完成從種到收的全部作業。

  王貴滿說,“現代農業生產單元”是梨樹模式的升級版,在於探索梨樹模式現代化、標准化的作業方式,同時配套“收益保險”,保証農民規模經營收益。

  “以前是兩壟的小農機,5台機器、9個人、15天種完這300垧地。”張文鏑對比說,去年升級到六壟大農機,3個人就夠,條旋機、免耕機在田裡先后走一遭,玉米就種完了,一天的人工費就能省下近2000元。有了先進設備,張文鏑不再像往年那樣為找不到好的農機手犯難,“以前沒有好的農機手,壟距有寬有窄,秋天收割機作業都費勁。”

  在王貴滿看來,是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專家團隊匯聚梨樹,成就了梨樹模式。“他們帶來了新技術,咱有了技術的靠山。”王貴滿知道,穩定的試驗基地是科研單位的戰場,為此他跑合作社、找農戶談,努力為科研團隊流轉出連片的試驗田。到去年,在梨樹搞研究的科研團隊從最初的40人壯大到130人,其中包括88位農學博士。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也涌現出推廣研究員7人、高級農藝師23人。今年開春,梨樹縣推出10個縣級“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同時鄉、村兩級也推開。

  從去年冬天以來,王貴滿一直忙碌,“看著小苗從全是秸稈覆蓋的地裡冒出來,最幸福。”他說。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10日 04 版)

(責編:王帝元、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