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堅持生態立市 為大地增添一抹綠色

2020年12月07日08:22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為大地增添一抹綠色

近年來,作為吉林西部生態經濟區建設的主戰場,白城市始終堅持生態立市,實施生態保護與建設五年行動計劃,全市生態保護與建設取得了可喜進展。

從北部半山區到東部嫩江之畔,從西部沙坨鹼地到中部沃野平疇,從鶴鄉向海到莫莫格濕地,夏秋時節的白城到處碧野藍天,水肥草美,鶴舞鶯飛,一派生機勃勃、秀美靚麗。

與過去相比,白城林地和草原面積連年遞增。到2020年,全市林地面積已達到697萬畝,佔總幅員面積的18%,森林覆蓋率11.65%,草原面積487.2萬畝,濕地面積754萬畝。

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有效地鎖住了風沙、鹽鹼肆虐的腳步,為白城乃至全省建起了巨大的“防護屏障”。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積由過去的1598.6萬畝減少到1042萬畝,近五年來,白城降水量連續超過400毫米,糧食、漁業產量逐年增加,極大地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整體設計全面治理 建好西部生態大屏障

白城風沙干旱鹼嚴重,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是吉林西部生態經濟區建設的主戰場。立足生態實際,白城堅持走“以水為核心,以草為突破口,以造林綠化為重點”的吉林西部生態治理之路。

“2016年以來,白城市委、市政府為了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推進吉林西部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立了黨政主要領導挂帥的領導小組,制定了《白城市生態保護與建設總體規劃(2016—2020年)》,實施了生態保護與建設五年行動計劃,確定了‘四大生態工程’‘三大環保行動’和‘五大生態產業’的工作重點,推進白城生態建設由分散規劃向整體設計轉變,由局部治理向全面治理轉變,由部門單打獨斗向政府統一實施轉變,成效顯著。”白城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韓喜東說。

五年來,白城市開展了“三年造林還濕雙百萬”和“三年再造百萬林”活動,造林綠化工作以林地清收還林、農田防護林修復完善、城鎮綠化美化、村屯綠化美化和綠色通道工程建設為重點,整體推進城鄉造林綠化工作創新發展。全市五年造林189萬畝,城市、縣城新增綠地250萬平方米,綠化村屯955個,創建省級“綠美示范村屯”19個,完善公路綠化600公裡。

五年來,白城市實施了大美草原保護工程,通過依法治草,科技興草,草原保護建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實施了圍封禁牧、草場改良和鹽鹼地改造,落實國家退化草原修復治理建設項目20.8萬畝,完成草原綜合治理351.7萬畝。落實草原補獎資金2.47億元。

五年來,白城市實施了鶴鄉濕地修復等工程,連通泡塘水庫124個,開展了河湖連通優化提升工程建設,實施引水護濕、退耕還濕和稻田增濕,修復濕地170.9萬畝。

因地制宜謀綠化 植樹造林成共識

五年來,白城各地堅持實施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精品工程戰略,整體推進城鄉綠化美化一體化工程建設。

城市綠化美化以老城區綠化改造和增加綠量為重點,努力提高城市綠化品味和檔次。大安市著力打造嫩江灣國家濕地公園,栽植柳大苗、三角楓、花灌木等各類樹木31.3萬株,新增城市綠地37萬平方米。

綠色通道以打造綠色風景網絡為重點,增綠量、上水平,全市重點建設改造縣級以上公路55公裡。鎮賚縣高標准打造繞城公路景觀帶3.6公裡、鎮扎公路25公裡,栽植樟子鬆、柳樹、楊樹大苗等9萬多株。

村屯綠化美化以省政府開展的“綠美示范村屯”行動為重點,緊密結合扶貧攻堅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高標准建設大屯鎮前杭村、五棵樹鎮蘇可村、四棵樹鄉建設村前太平屯、新華鎮德興太東屯、四海林場屯5個省級“綠美示范村屯”,以示范帶動面上村屯綠化工作開展。

“自2016年以來,白城市開展了‘萬人萬畝植樹造林日’活動,每年4月上旬白城市直、五個縣(市、區)、三個開發區(園、區)、75個鄉鎮統一同時舉辦義務植樹活動,每年當日參加義務植樹活動人員達3萬人以上,植樹1.5萬畝以上,並開展營造‘青年林’等多種紀念林活動,推動造林綠化工作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義務和責任。”白城市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林森說。

挖掘農林經濟潛力 積極發展生態產業

五年來,白城各地在造林還濕中著力增加經濟含量,調動林農積極性,與脫貧攻堅工作相結合發展林業產業。

“我們開展了桑樹、山杏、文冠果、枸杞、平歐大果榛子荒漠化治理示范基地建設,面積達5125畝,造林平均成活率達85%以上,示范基地的建設為科學探索吉林西部荒漠化治理方式創出了新路,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引領帶動作用。”白城市荒漠化土地治理中心主任紀鳳奎說。

在林果產業開發上,白城市充分利用國有林場改革過程中職工田還林的政策,實施了產業基地示范工程建設。在國有林場開展紅鬆果林示范推廣5000畝,營造文冠果4萬余畝。大安市引進鄂爾多斯高原聖果農林開發有限公司,租賃退還的林地,現已在國有林場栽植大果沙棘示范林一萬余畝,並初步建成大果沙棘加工廠。全市推廣了林下間種中藥材項目,每年種植桔梗、黃芪、苦參、甘草、板藍根等品種面積達4萬畝以上。

在草業開發上,通榆縣吉運集團實施15萬頭肉牛產業化項目,他們採取大面積流轉、高標准建設、規模化種植、產業化運作模式對退化草原進行綜合整治,走出了一條草原生態產業化發展新路。目前,已流轉土地21萬畝並種植了苜蓿、燕麥草。大安市姜家甸草場是我國僅有的三大天然羊草草原之一,生產的牧草曾出口日本,近年來,他們加大姜家甸草場羊草改良投資治理力度,現草原面積已達15萬畝。鎮賚縣萬寶山草原被評為首批國家草原自然公園。

在生態旅游開發上,積極構建以向海、莫莫格、包拉溫都、嫩江灣、牛心套保、南湖濕地公園等為重點的生態旅游格局,突出展示白城濕地草原旅游特色。近年來,大安嫩江灣國家濕地公園建設作為恢復生態、發展生態旅游的重大項目,先后投入資金近10億元實施清淤疏浚、濕地補水、植樹種草、景區景點等工程建設,目前已成為人們休閑度假、旅游觀光的好去處。現年接待游客30余萬人次,並成功舉辦了中國大安嫩江灣垂釣節,“東賞長白山,西游嫩江灣”,濕地生態旅游已成為大安品牌。(閆政 記者張磊)

(責編:馬俊華、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