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探索林(草)长制 强化生态治理

2021年06月15日09:47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白城:探索林(草)长制 强化生态治理

近年来,白城市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和“水文明生态示范市”。

白城市委、市政府把“绿色”作为白城发展的底色、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进一步开展了生态保护与建设三年行动和“三年造林还湿双百万”活动,实施了河湖连通、植树造林、草原治理、湿地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实现了由单项治理到系统治理的转变。

2020年7月底,吉林省委、省政府确定白城市为唯一的林(草)长制地级市试点单位。

一年来,白城市围绕东北地区生态经济带、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这条主线,坚持生态立市,明确目标任务,积极探索创新,强化措施落实,全力组织推进,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西部全面推行林长制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白城模式。

创新“网格化”管理模式

综合各方考虑,白城市主推“一林(草)一长两员一警”的管理模式,确保每块林地和草原都有四级林(草)长、监管员、护林(草)员、民警负责管理,实行全覆盖的网格化源头管理,落实管护责任,探索建立起严密的、监管有效的保护发展责任体系。针对过去白城市护林(草)员年龄偏大、履职能力差、工资较低等问题,按照“县建、乡管、村聘”的原则,重新选聘一批能够胜任林草制管理的护林(草)员队伍,镇赉县、大安市、通榆县整合优化生态护林(草)员,洮南市、洮北区采取光伏补贴和财政投入相结合的办法解决护林(草)员工资,充实提升基层管护力量,实行统一动态管理。目前,全市已落实各级林(草)长1741人,护林(草)员2819人,监管员355人,责任民警723人。

创新“数字化”监测体系

为加强“数字林草”“智慧林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化巡护与护林(草)员管护相结合的林(草)“双管”模式,实行网格化和“林(草)长通APP+信息中心”智能化管理,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管护。白城市林业和草原局邀请信息化平台研发公司进行研讨,利用白城市政府“政务云”系统,委托由中国联通白城分公司牵头,建立完善了林草资源一张图,构建了市、县一体化高标准信息化综合平台。全市共自筹资金1158万元,重点用于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解决护林员工资。

创新“系统化”管理制度

坚持从市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在总结以往林草保护发展制度和经验的基础上,白城市全面梳理完善,勇于探索创新,重点制定出台了档案管理、信息公示、巡林巡草、信息通报、警示督办、联席会议、工作考核、督查等“八项制度”,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备的保护发展制度体系,努力实现“林长治”“草长治”。各地建立了档案室,完善了档案信息资料,搭建了信息共享平台,刊发了工作简讯,下发了工作提示单和督办单,发布了总林(草)长巡林(草)令;在重要醒目部位,全市共设立擎天柱宣传牌26个,设置县、乡、村、屯信息公示牌1636个;市督查指挥中心会同市林草局,及时对试点工作开展调度督查,督查考核结果全市通报。

创新“工程化”修复路径

白城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实施了生态保护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突出抓好“三年再造百万林”、大美草原保护、河湖连通和鹤乡湿地修复工程建设,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白城特色的吉林西部生态修复治理新路。近一年来,全市共完成造林30万亩、草原治理50万亩、连通泡塘124个,修复湿地74万亩。

创新“产业化”开发机制

落实国有森林、草原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政策,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开发,积极构建以杨树丰产、大果沙棘和文冠果等为重点的林果,以羊草、苜蓿草等为重点的优质牧草,以黄芪、板蓝根等为重点的林下中草药,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为重点的旅游产业开发体系,推动林草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全市杨树丰产林已达50余万亩;开发大果沙棘1.5万亩并筹备建厂加工;以国有林场为主营造文冠果3万亩、樟子松嫁接红松3000亩;高标准建设优质牧草基地35万亩;每年林下种植中草药4万亩以上。

通过建立林(草)长制,白城市构建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林草保护发展新体制机制。

白城市林草局负责人介绍说,到2025年,白城市“三保、三增、两防、一促进”的目标实现后,森林面积达到并稳定在5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将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草原面积稳定在364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8%,增加水面100万亩,增加湿地植被5万亩。林草社会总产值将达到40亿元。瀚海大地生态环境将越来越壮美,水林草湿等生态产业将逐步呈现出兴旺发达的繁荣景象。(记者戈驰川 张磊 尹雪 摄影戈驰川)

(责编:马俊华、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