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大安市大崗鎮雙崗村58歲農民楊禮從沒想到能和老伴一同到長春北湖科技園裡打工。
長春北湖科技園是長春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北湖科技園內,一棟棟橙色的小樓,明亮的玻璃窗,樓下草坪樹木綠意盎然。這樣的工作環境,讓楊禮贊嘆不已。
長春北湖科技園。
“俺們兩口住的是企業提供的夫妻房,吃飯也是企業包了,一年6萬來塊錢的工資就是純收入啊。”楊禮不住地說,科技園裡的打工生活挺幸福。
楊禮如何從200多公裡外的農村來到高大上的科技園務工?這得從他家種的葵花說起。
楊禮務工的生物科技公司,2018年落戶長春北湖科技園。企業借助吉林大學、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所等科研資源,研發出了特色的保健品。
“產品一年要消耗200多噸葵花盤。”企業負責人趙國安介紹說,這些葵花盤來自白城地區種植的油葵。
生態優美的長春新區。
楊禮家種了20多畝油葵,一畝地一年能收500多斤葵花籽。葵花籽能給楊禮家帶來5000來塊錢的純收入。
去年,這家生物科技公司到村裡收購葵花盤。楊禮家的葵花盤竟然賣了3000多塊錢。“這可真是多得的收入,以前葵花盤都是喂羊燒火。”楊禮說。
趙國安介紹說,企業目前帶動了大安市130多戶種植油葵的農民增收。
去年,賣完葵花,聽說企業還要招工。楊禮和老伴把耕地流轉出去,一起來到了這家生物科技公司。楊禮負責葵花盤的粉碎工作,他的老伴負責產品包裝。
聽說去年企業產品銷售額3億多元,楊禮和老伴感覺扎根這樣的企業,生活更有盼頭了。目前,企業招收20多名農民來打工,今年年底隨著企業擴產,還將招收更多工人。
如今,該企業已申報國內專利十幾個,申報國際專利6項,科技創新讓企業積攢了足夠的發展動力,也有更大的輻射和帶動能力。這將讓更多像楊禮這樣的農戶受益。
長春新區內的航天信息產業園。
楊禮所在的生物科技公司只是一個縮影。長春北湖科技園2014年開園運營以來,引進各類科技、雙創類企業和機構500余家,去年北湖科長春技園總收入突破30億元。放眼長春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全區匯聚各類特色產業園區25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不斷釋放,2019年以前,經濟總量保持8%以上增速。
如今,長春新區創業創新的活力,正讓更多的普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