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凝聚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
面對未知病毒突然襲擊,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舉全國之力,快速有效調動全國資源和力量,不惜一切代價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特點,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積累的雄厚綜合國力和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的顯著成效,中華民族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文化底色,中國人民深厚的家國情懷、天下情懷,匯聚成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
(一)人的生命高於一切
在新冠肺炎疫情突襲,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的重大時刻,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以對人民負責、對生命負責的鮮明態度,准確分析和把握形勢,既多方考量、慎之又慎,又及時出手、堅決果敢,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全力保障人民生命權、健康權。
在人民生命和經濟利益之間果斷抉擇生命至上。疫情暴發后,以寧可一段時間內經濟下滑甚至短期“停擺”,也要對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的巨大勇氣,對湖北省和武漢市果斷採取史無前例的全面嚴格管控措施。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嚴控人員流動,延長春節假期,停止人員聚集性活動,決定全國企業和學校延期開工開學,迅速遏制疫情的傳播蔓延,避免更多人受到感染。英國《柳葉刀》社論認為,“中國的成功也伴隨著巨大的社會和經濟代價,中國必須做出艱難的決定,從而在國民健康與經濟保護之間獲得最佳平衡”。(注3)在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准確把握疫情形勢變化,作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推動落實分區分級精准復工復產,最大限度保障民生和人民正常生產生活。隨著本土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及時採取“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控策略,堅決防止來之不易的持續向好形勢發生逆轉,堅決防止人民生命安全再次面臨病毒威脅。
不惜一切代價搶救生命。疫情初期,病毒感染者急劇增多,中國把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作為首要任務,快速充實醫療救治力量,把優質資源集中到救治一線。採取積極、科學、靈活的救治策略,慎終如始、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位患者,從出生僅30個小時的嬰兒至100多歲的老人,不計代價搶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為了搶救病患,醫務人員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採集病毒樣本,沒有人畏難退縮。為滿足重症患者救治需要,想盡一切辦法籌措人工膜肺(ECMO)設備,能買盡買,能調盡調。武漢市重症定點醫院累計收治重症病例9600多例,轉歸為治愈的佔比從14%提高到89%,超過一般病毒性肺炎救治平均水平。對伴有基礎性疾病的老年患者,一人一案、精准施策,隻要有一絲希望絕不輕易放棄,隻要有搶救需要,人員、藥品、設備、經費全力保障。疫情發生以來,湖北省成功治愈3000余位80歲以上、7位百歲以上新冠肺炎患者,多位重症老年患者是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的。一位70歲老人身患新冠肺炎,10多名醫護人員精心救護幾十天,終於挽回了老人生命,治療費用近150萬元全部由國家承擔。
關心關愛海外中國公民。國家時刻挂念海外中國公民的安危,敦促、支持有關國家政府採取有效措施保障當地華僑、留學生、中資機構人員等安全。派出醫療專家組、工作組,開設遠程醫療服務平台,為海外中國公民提供科學專業的疫情防控指導。協調外方全力救治在國外確診感染的中國公民,充分調動國內專家、援外醫療隊等資源,積極支持配合外方開展救治。駐外使領館盡力履行領事保護職能,通過各種渠道宣介疫情防護知識,向留學生發放100多萬份“健康包”。協助在海外確有困難的中國公民有序回國。
以國之名悼念逝者。4月4日清明節,中國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深切悼念抗擊疫情斗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為沒有等來春天的生命默哀,向所有用生命守護生命的英雄致敬。從最高領導人到普通民眾,14億中國人民以最深的懷念為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送行。中國以國家之名和最高儀式祭奠逝者,是國家對人民個體尊嚴與生命的尊重與敬畏,是14億中國人民集體情感背后的團結和力量。
(二)舉全國之力抗擊疫情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疫情發生后,全國上下緊急行動,依托強大綜合國力,開展全方位的人力組織戰、物資保障戰、科技突擊戰、資源運動戰,全力支援湖北省和武漢市抗擊疫情,在最短時間集中最大力量阻斷疫情傳播。“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展現出中國速度、中國規模、中國效率”。(注4)
開展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醫療支援行動。調動全國醫療資源和力量,全力支持湖北省和武漢市醫療救治。自1月24日除夕至3月8日,全國共調集346支國家醫療隊、4.26萬名醫務人員、900多名公共衛生人員馳援湖北。19個省份以對口支援、以省包市的方式支援湖北省除武漢市以外16個地市,各省在發生疫情、防控救治任務十分繁重的情況下,集中優質醫療資源支援湖北省和武漢市。人民解放軍派出4000多名醫務人員支援湖北,承擔火神山醫院等3家醫療機構的醫療救治任務,空軍出動運輸機緊急運送醫療物資。各醫療隊從接受指令到組建2小時內完成,24小時內抵達,並自帶7天防護物資,抵達后迅速開展救治。在全國緊急調配全自動測溫儀、負壓救護車、呼吸機、心電監護儀等重點醫療物資支援湖北省和武漢市(表1)。從全國調集4萬名建設者和幾千台機械設備,僅用10天建成有1000張病床的火神山醫院,僅用12天建成有1600張病床的雷神山醫院。短短10多天建成16座方艙醫院,共有1.4萬余張床位。加強臨床血液供應,10個省份無償支援湖北省紅細胞4.5萬單位,血小板1762個治療量,新鮮冰凍血漿137萬毫升(不含恢復期血漿)。大規模、強有力的醫療支援行動,有力保障了湖北省和武漢市救治,極大緩解了重災區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壓力。
大力加強醫療物資生產供應和醫療支持服務。疫情防控阻擊戰,也是后勤保障戰。疫情初期,武漢市醫療防護物資極度短缺,為了節省防護用品、爭分奪秒搶救病患,一線醫護人員克服困難,最大限度地延長防護用品使用時間。為盡快解決醫療資源短缺和病患急劇增多的突出矛盾,中國充分發揮制造業門類全、韌性強和產業鏈完整配套的優勢,克服春節假期停工減產等不利因素,開足馬力,深挖潛力,全力保障上下游原料供應和物流運輸,保証疫情防控物資的大規模生產與配送。醫療企業克服工人返崗不足等困難,以最快速度恢復醫療用品生產,最大限度擴大產能。其他行業企業迅速調整轉產,生產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等防疫物資,有效擴大了疫情防控物資的生產供應。快速啟動防控醫療物資應急審批程序,全面加強質量安全監管,確保以最快的速度批准上市、促產保供,截至5月31日,共應急批准17個藥物和疫苗的19件臨床試驗申請,附條件批准2個疫情防控用藥上市。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醫用物資產能不斷提升,醫用物資保供實現從“緊缺”到“緊平衡”“動態平衡”“動態足額供應”的跨越式提升(表2)。2月初,醫用非N95口罩、醫用N95口罩日產量分別為586萬隻、13萬隻,到4月底分別超過2億隻、500萬隻。暢通供應鏈條和物流渠道,建立聯保聯供協作機制,源源不斷地把全國支援物資運送到疫情防控重點地區。
統籌協調生活物資保障。離漢通道關閉后,武漢市近千萬人居家隔離,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糧食、蔬菜、肉蛋奶。加強聯動協調,建立央地協同、政企聯動的9省聯保聯供協作和500家應急保供企業調運機制,加大糧油供應力度,投放中央凍豬肉儲備,提升蔬菜大省產品供應能力,組織緊急物資運輸隊伍,全力保障湖北省特別是武漢市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生產、庫存、供應和價格穩定。1月27日至3月19日,全國通過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快遞等運輸方式向湖北地區運送防疫物資和生活物資92.88萬噸,運送電煤、燃油等生產物資148.7萬噸,煤、電、油、氣、熱等能源供應充足,保障了湖北省、武漢市社會正常運轉和隔離措施順利實施。武漢市將生活物資配送納入社區服務,打通生活物資配送從商場、超市到小區的最后環節,通過無接觸配送方式將經過檢疫、符合防疫標准的蔬菜直送社區,保障了隔離期間居民生活需要和防疫安全。
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和群眾組織,組織動員所聯系群眾積極投身疫情防控。城鄉居民、企業、社會組織等紛紛捐款捐物、獻出愛心。各級慈善組織、紅十字會加強捐贈資金和物資的調配和撥付,將捐贈款物重點投向湖北省和武漢市等疫情嚴重地區。截至5月31日,累計接受社會捐贈資金約389.3億元、物資約9.9億件,累計撥付捐款資金約328.3億元、物資約9.4億件。
疫情發生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伸出援手,積極捐款和捐贈各類防疫物資,體現了濃濃的同胞親情,體現了海內外中華兒女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平衡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民生
在毫不放鬆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穩妥有序放開經濟和社會活動,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形成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努力將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沖擊和影響降到最低,為抗擊疫情提供有力的物資保障和社會保障。
保持社會穩定、有序運轉。著力加強社會安全穩定工作,加強社會治安管理,強化防疫物資質量和價格監管,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穩定。及時出台受疫情影響困難群眾兜底保障政策,有效保障基本生活。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疫情防控,妥善處理疫情防控中思想和心理問題,加強思想引導和心理疏導,培育理性平和、積極健康的心態,及時預防化解涉疫矛盾糾紛。疫情大考下,在交通管制、全民居家隔離等嚴格管控措施的情況下,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水、電、燃氣、通信不停,生活物資供應不斷,社會秩序不亂,食品、藥品、能源、基礎工業品、基本公共服務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有序運轉,14億人民的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經濟社會大局保持了穩定有序。
有序推動復工復產。密集制定出台多項政策,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負紓困,實施減費降稅,增加財政補貼,加大金融支持,減負穩崗擴就業,優化政府服務。各地方及時制定實施細則,將疫情防控、公共事業運行、群眾生活必需等領域的1萬多家企業列為重點,通過租用專車、專列、包機等方式“點對點”“一站式”幫助農民工返崗,並從個人防護物資、人流、物流等方面為企業復工提供全方位服務。針對公共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游、體育、娛樂等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採取免征增值稅等稅收優惠政策。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緩繳住房公積金,免收公路通行費,降低企業用電用氣價格,減輕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房租負擔。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實施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新增優惠利率貸款。支持大學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創業就業,擴大中小微企業穩崗返還政策受益面,發力穩就業,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用好用足出口退稅、出口信用保險政策,擴大出口信貸投放,開拓多元化市場,加快壓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持續擴大外資市場准入,為企業“補血”“減負”“拓空間”。國有企業發揮主力軍作用,帶動上下游產業和中小企業全面復工復產。截至4月底,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超過99%,中小微企業復工率達到88.4%,重大項目復工率超過95%﹔湖北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員工到崗率分別達到98.2%、92.1%,整體接近全國平均水平。一批國家重點科技專項、超級民生工程、重大標志性外資項目重現往日繁忙景象。中國經濟運行加快回歸常態,經濟活力正在快速釋放。
公眾生活逐步恢復。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公眾日常生活逐步恢復。公共交通全面恢復運行,餐飲門店有序開放堂食。“五一”假期重新綻放活力,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累計發送旅客1.21億人次,全國累計接待國內游客1.15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75.6億元,經受住了疫情和假期的雙重考驗。在落實防控措施前提下,全面開放商場、超市、賓館、餐館等生活場所。全國分批分次復學復課,截至5月31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小學部分學段均已開學,共有1.63億學生(含幼兒園)返校。中國社會正在恢復往常熱鬧景象,人氣日益回暖,消費逐步復蘇。
(四)14億中國人民堅韌奉獻守望相助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14億中國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論崗位分工,都自覺投入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堅韌團結、和衷共濟,凝聚起抗擊疫情的磅礡力量。14億中國人民都是抗擊疫情的偉大戰士。
醫務工作者白衣執甲、逆行出征。從年逾古稀的院士專家,到90后、00后的年輕醫護人員,面對疫情義無反顧、堅定前行。54萬名湖北省和武漢市醫務人員沖鋒在前,4萬多名軍地醫務人員第一時間馳援湖北省和武漢市,數百萬名醫務人員戰斗在全國抗疫一線。他們以對人民的赤誠和對生命的敬佑,爭分奪秒、舍生忘死、連續作戰,挽救了一個又一個垂危生命,用血肉之軀構筑起阻擊病毒的鋼鐵長城,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帶來了光明,守護了國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他們與病毒直面戰斗,承受難以想象的身體和心理壓力,付出巨大犧牲,2000多人確診感染,幾十人以身殉職。沒有人生而英勇,只是選擇了無畏。中國醫生的醫者仁心和大愛無疆,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永遠銘刻在中國人民心中。
武漢人民和湖北人民顧全大局、頑強不屈,為阻擊病毒作出巨大犧牲。武漢人民、湖北人民面對離漢離鄂通道關閉后與外隔絕、交通停滯、城市“停擺”,克服了近距離接觸病毒、醫療資源和生活物資緊張以及長時間隔離帶來的困難,忍住失去至愛親朋的痛苦,服從大局,咬緊牙關,團結堅守。在偉大的抗疫戰爭中,英雄的武漢人民、湖北人民將載入史冊為人們所銘記。
社區工作者、公安民警、海關關員、基層干部、下沉干部不辭辛苦、日夜值守,為保護人民生命安全犧牲奉獻。400萬名社區工作者奮戰在全國65萬個城鄉社區中,監測疫情、測量體溫、排查人員、站崗值守、宣傳政策、防疫消殺,認真細致,盡職盡責,守好疫情防控“第一關口”。公安民警及輔警駐守醫院、轉運病人、街道巡邏、維護秩序,面對急難險重任務勇挑重擔,130多人犧牲在工作崗位。海關關員依法履行衛生檢疫職責,筑牢口岸檢疫防線。社區防控一線廣大黨員、干部及時將黨和政府的聲音傳導到基層,組織動員群眾做好防控,積極為群眾排憂解難,抓實抓細網格服務管理。
快遞小哥、環衛工人、道路運輸從業人員、新聞工作者、志願者等各行各業工作者不懼風雨、敬業堅守。疫情期間,千家萬戶關門閉戶,數百萬快遞員頂風冒雪、冒疫前行,在城市鄉村奔波,給人們送來溫暖。全國180萬環衛工人起早貪黑、不辭辛勞,高標准做好衛生清掃、消毒殺菌、醫療廢物集中處理、垃圾清理清運。數千萬道路運輸從業人員堅守崗位,許多城市出租車司機沒有停工,有力保障疫情防控、生產生活物資運輸和復工復產。新聞工作者不懼風險、深入一線,記錄中國抗疫的點點滴滴,傳遞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溫情和力量。許多普通人投入一線志願服務,社區值守、排查患者、清潔消殺、買藥送菜,緩解居民燃眉之急。據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31日,全國參與疫情防控的注冊志願者達到881萬人,志願服務項目超過46萬個,記錄志願服務時間超過2.9億小時。
廣大民眾扛起責任、眾志成城,自覺參與抗擊疫情。危難面前,中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高度信任,勇敢承擔起社會責任,為取得抗疫勝利約束自我乃至犧牲自我。疫情暴發正值春節假期,國家一聲令下,全民響應,一致行動,整個社會緊急停下腳步。人們取消了春節期間的走親訪友和各種聚會,克服困難就地隔離,外出自覺佩戴口罩、測量體溫、保持社交距離。保護自己就是保護別人、就是為國家作貢獻成為社會共識和每個人的自覺行動。人們長時間在家隔離,上網課、學美食、陪家人,用各種方式緩解壓力,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抗擊疫情。“所有好的做法如果想要奏效,必須要有公眾的集體意願。正因如此,中國有能力通過傳統公共衛生干預方法應對一種新型的未知病毒”(注5)。
重大危機是考驗執政黨執政理念、執政效能的試金石。中國在較短時間內遏制疫情蔓延,根本在於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中國共產黨有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有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面對疫情危機,迅速科學作出決策,實行高效有力的危機應對。中國共產黨嚴密的組織體系和高效的運行機制,在短時間內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危機應對機制,有效調動各方積極性,全國上下令行禁止、統一行動。中國共產黨460多萬個基層組織,廣泛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筑起一座座抗擊疫情的堅強堡壘。在疫情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危難關頭,共產黨員沖在最前面,全國3900多萬名黨員、干部戰斗在抗疫一線,1300多萬名黨員參加志願服務,近400名黨員、干部為保衛人民生命安全獻出了寶貴生命。廣大黨員自覺捐款,為疫情防控斗爭真情奉獻。注重在疫情考驗中錘煉黨員干部,檢驗為民初心和責任擔當,對湖北省委和武漢市委領導班子作出調整補充,對不擔當、不作為、失職瀆職的黨員干部嚴肅問責,對敢於擔當、認真負責的黨員干部大力褒獎、大膽使用,立起了鮮明導向。歷經疫情磨礪,中國人民更加深切地認識到,風雨來襲,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最重要的保障、最可靠的依托,對中國共產黨更加擁護和信賴,對中國制度更加充滿信心。
四、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每天都有許多生命逝去。面對嚴重危機,人類又一次站在了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堅持科學理性還是制造政治分歧?加強團結合作還是尋求脫鉤孤立?推進多邊協調還是奉行單邊主義?迫切需要各個國家作出回答。中國主張,各國應為全人類前途命運和子孫后代福祉作出正確選擇,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齊心協力、守望相助、攜手應對,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打贏疫情防控全球阻擊戰,護佑世界和人民康寧。
(一)中國感謝和銘記國際社會寶貴支持和幫助
在中國疫情防控形勢最艱難的時候,國際社會給予了中國和中國人民寶貴的支持和幫助。全球170多個國家領導人、50個國際和地區組織負責人以及300多個外國政黨和政治組織向中國領導人來函致電、發表聲明表示慰問支持。77個國家和12個國際組織為中國人民抗疫斗爭提供捐贈,包括醫用口罩、防護服、護目鏡、呼吸機等急用醫療物資和設備。84個國家的地方政府、企業、民間機構、人士向中國提供了物資捐贈。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分別向中國提供70億、24.85億元人民幣的緊急貸款,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向中國提供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等貸款支持。中國感謝國際社會給予的寶貴理解和支持,中國人民永遠銘記在心。中華民族是懂得感恩、投桃報李的民族,中國始終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國際社會抗擊疫情提供支持。
(二)中國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
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始終同國際社會開展交流合作,加強高層溝通,分享疫情信息,開展科研合作,力所能及為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提供援助,為全球抗疫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中國共產黨同110多個國家的240個政黨發出共同呼吁,呼吁各方以人類安全健康為重,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加強國際抗疫合作。
習近平主席親自推動開展國際合作。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主席同近50位外國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通話或見面,介紹中國抗疫努力和成效,闡明中國始終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的態度,及時發布疫情信息,分享防控和救治經驗,闡明中國對其他國家遭受的疫情和困難感同身受,積極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呼吁各方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加強雙多邊合作,支持國際組織發揮作用,攜手應對疫情挑戰。習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特別峰會並發表講話,介紹中國抗疫經驗,提出堅決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擊戰、有效開展國際聯防聯控、積極支持國際組織發揮作用、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等4點主張和系列合作倡議,呼吁國際社會直面挑戰、迅速行動。5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發表致辭,呼吁各國團結合作戰勝疫情,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提出全力搞好疫情防控、發揮世界衛生組織作用、加大對非洲國家支持、加強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恢復經濟社會發展、加強國際合作等6點建議,並宣布兩年內提供20億美元國際援助、與聯合國合作在華設立全球人道主義應急倉庫和樞紐、建立30個中非對口醫院合作機制、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后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同二十國集團成員一道落實“暫緩最貧困國家債務償付倡議”等中國支持全球抗疫的一系列重大舉措。
同國際社會分享疫情信息和抗疫經驗。中國及時向國際社會通報疫情信息,交流防控經驗,為全球防疫提供了基礎性支持。疫情發生后,中國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有關國家和地區組織主動通報疫情信息,分享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信息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引物探針序列信息,定期向世界衛生組織和有關國家通報疫情信息。中國與東盟、歐盟、非盟、亞太經合組織、加共體、上海合作組織等國際和地區組織,以及韓國、日本、俄羅斯、美國、德國等國家,開展70多次疫情防控交流活動。國家衛生健康委匯編診療和防控方案並翻譯成3個語種,分享給全球180多個國家、1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參照使用,並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舉辦“新冠肺炎防治中國經驗國際通報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武漢舉行兩場英文專題發布會,邀請相關專家和一線醫護人員介紹中國抗疫經驗和做法。中國媒體開設“全球疫情會診室”“全球抗疫中國方案”等欄目,為各國開展交流搭建平台。中國智庫和專家通過多種方式開展對外交流。中國—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專家考察組實地考察調研北京、成都、廣州、深圳和武漢等地一線疫情防控工作,高度評價中國抗疫的努力和成效。
向國際社會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在自身疫情防控仍然面臨巨大壓力的情況下,中國迅速展開行動,力所能及地為國際社會提供援助。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兩批共5000萬美元現匯援助,積極協助世界衛生組織在華採購個人防護用品和建立物資儲備庫,積極協助世界衛生組織“團結應對基金”在中國籌資,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發起的“全球合作加速開發、生產、公平獲取新冠肺炎防控新工具”倡議。積極開展對外醫療援助,截至5月31日,中國共向27個國家派出29支醫療專家組,已經或正在向150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抗疫援助﹔指導長期派駐在56個國家的援外醫療隊協助駐在國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向駐在國民眾和華僑華人提供技術咨詢和健康教育,舉辦線上線下培訓400余場﹔地方政府、企業和民間機構、個人通過各種渠道,向15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捐贈抗疫物資。中國政府始終關心在華外國人士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對於感染新冠肺炎的外國人士一視同仁及時進行救治。
有序開展防疫物資出口。中國在滿足國內疫情防控需要的基礎上,想方設法為各國採購防疫物資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便利,打通需求對接、貨源組織、物流運輸、出口通關等方面堵點,暢通出口環節,有序開展防疫物資出口。採取有力措施嚴控質量、規范秩序,發布防疫用品國外市場准入信息指南,加強防疫物資市場和出口質量監管,保質保量向國際社會提供抗擊疫情急需的防疫物資。3月1日至5月31日,中國向200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防疫物資,其中,口罩706億隻,防護服3.4億套,護目鏡1.15億個,呼吸機9.67萬台,檢測試劑盒2.25億人份,紅外線測溫儀4029萬台,出口規模呈明顯增長態勢,有力支持了相關國家疫情防控。1月至4月,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和發送貨物量同比分別增長24%和27%,累計運送抗疫物資66萬件,為維持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暢通、保障抗疫物資運輸發揮了重要作用。
開展國際科研交流合作。加強同世界衛生組織溝通交流,同有關國家在溯源、藥物、疫苗、檢測等方面開展科研交流與合作,共享科研數據信息,共同研究防控和救治策略。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科協、中華醫學會聯合搭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學術交流平台”,供全球科研人員發布成果、參與研討,截至5月31日,共上線104種期刊、970篇論文和報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上合組織睦鄰友好合作委員會召開“中國中西醫結合專家組同上海合作組織國家醫院新冠肺炎視頻診斷會議”,指導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和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開展“中醫藥抗疫全球直播”“國際抗疫專家大講堂”等活動。中國科學院發布“2019新型冠狀病毒資源庫”,建成“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研文獻共享平台”,截至5月31日,3個平台為全球超過37萬用戶提供近4800萬次下載、瀏覽和檢索服務。建立國際合作專家庫,同有關國家開展疫苗研發、藥品研發等合作。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作用,推動成員之間就新冠病毒研究和新冠肺炎治療開展科技合作。中國醫療機構、疾控機構和科學家在《柳葉刀》《科學》《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數十篇高水平論文,及時發布新冠肺炎首批患者臨床特征描述、人際傳播風險、方艙醫院經驗、藥物研發進展、疫苗動物實驗結果等研究成果。同有關國家、世界衛生組織以及流行病防范創新聯盟(CEPI)、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等開展科研合作,加快推進疫苗研發和藥物臨床試驗。
(三)國際社會團結合作共同抗疫
疫情在全球傳播蔓延的形勢令人擔憂。無論是阻擊病毒的傳播蔓延,還是抵御不斷惡化的全球經濟衰退,都需要國際社會團結合作,都需要堅持多邊主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團結合作是國際社會戰勝疫情最有力武器。未來的成敗取決於今天的作為。中國呼吁各國緊急行動起來,更好團結起來,全面加強合作,聯合抗疫,共克時艱。
有效開展聯防聯控國際合作。應對疫情必須各國協同作戰,建立起嚴密的聯防聯控網絡。疫情發生以來,世界衛生組織秉持客觀公正立場,積極履行職責,採取一系列專業、科學、有效措施,為領導和推進國際抗疫合作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堅定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發揮全球抗疫領導作用,呼吁國際社會加大對世界衛生組織政治支持和資金投入,調動全球資源打贏疫情阻擊戰。中國主張,各國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和協調下,採取科學合理、協同聯動的防控措施,科學調配醫療力量和重要物資,在防護、隔離、檢測、救治、追蹤等重要領域採取有力舉措,同時,加強信息共享和經驗交流,開展檢測方法、臨床救治、疫苗藥物研發國際合作,繼續支持各國科學家開展病毒源頭和傳播途徑的全球科學研究。中國呼吁,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機制加大機制內對話交流與政策協調力度,二十國集團成員切實落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特別峰會達成的共識。開展聯防聯控國際合作,大國的負責任、擔當和主動作為至關重要。中國願同各國包括美國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應對疫情挑戰,特別是在疫苗和特效藥的研發、生產和分發上開展合作,為阻斷病毒傳播作出應有貢獻。
合作應對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影響。疫情在全球傳播蔓延,人員流動、跨境商貿活動受阻,金融市場劇烈震蕩,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雙重打擊,世界經濟深度衰退不可避免,國際社會聯手穩定和恢復世界經濟勢在必行。中國願同各國一道,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一齊應對日益上升的全球經濟衰退,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安全與暢通。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經濟全球化形態,但全球化發展大勢沒有改變,搞“脫鉤”“筑牆”“去全球化”,既割裂全球也難以自保。中國主張,各國繼續推進全球化,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基石的多邊貿易體制,減免關稅、取消壁壘、暢通貿易,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順暢運行,同時,實施有力有效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加強金融監管協調,維護金融市場穩定,防止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陷入大規模、長周期衰退。中國將繼續向國際市場供應防疫物資、原料藥、生活必需品等產品,堅定不移擴大改革開放,積極擴大進口,擴大對外投資,為各國抗擊疫情、穩定世界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向應對疫情能力薄弱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幫助。亞洲、非洲和拉美地區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公共衛生體系薄弱,難以獨立應對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幫助他們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和水平是全球抗疫的重中之重。中國呼吁,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多邊機構向非洲國家提供必要的緊急援助﹔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提供更多物資、技術、人力支持,在全球抗疫中擔負更多責任、發揮更大作用。中國積極參與並落實二十國集團緩債倡議,已宣布77個有關發展中國家暫停債務償還。在向50多個非洲國家和非盟交付醫療援助物資、派出7個醫療專家組的基礎上,中國將進一步加大援非抗疫力度,繼續向非洲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援助急需醫療物資,開展醫療技術合作,派遣更多醫療專家組和工作組,幫助非洲國家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和水平。中國將向聯合國人道應對計劃提供支持。
堅決反對污名化和疫情政治化。面對新冠病毒對人類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嚴重威脅,當務之急是團結合作、戰勝疫情。人類的共同敵人是病毒,而不是某個國家、某個種族。中國呼吁國際社會更加團結起來,摒棄偏見和傲慢,抵制自私自利、“甩鍋”推責,反對污名化和疫情政治化,讓團結、合作、擔當、作為的精神引領全世界人民取得全球抗疫勝利。中國是病毒受害國,也是全球抗疫貢獻國,應該得到公正對待而不是責難。中國在疫情初期就向國際社會發出清晰而明確的信息,個別國家無視這些信息耽誤疫情應對和拯救生命,卻反稱被中國“延誤”,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中國始終堅持公開、透明、負責任原則及時向國際社會公布疫情信息,無端指責中國隱瞞疫情信息和死亡病例數據,是對14億中國人民、對被病毒奪去生命的逝者、對數百萬中國醫護人員的極不尊重,中國對此堅決反對。新冠病毒是人類未知的新病毒,病毒溯源是科學問題,需要科學家和醫學專家進行研究,基於事實和証據得出科學結論。通過轉嫁責任掩蓋自身問題,既不負責任也不道德,中國絕不接受任何濫訴和索賠要求。面對疫情在全球傳播蔓延,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源於中國人民的古道熱腸,源於對其他國家人民遭受疫情苦難的感同身受,源於面對災難同舟共濟的人道主義精神,源於大國的責任和擔當,絕非輸出中國模式,更不是為謀求所謂地緣政治利益。
健全完善惠及全人類、高效可持續的全球公共衛生體系。人類發展史也是同病毒的斗爭史。當前,全球公共衛生治理存在諸多短板,全球傳染病聯防聯控機制遠未形成,國際公共衛生資源十分匱乏,逆全球化興起使得全球公共衛生體系更加脆弱。人類終將戰勝疫情,但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對人類來說不會是最后一次。中國呼吁,各國以此次疫情為鑒,反思教訓,化危為機,以卓越的政治遠見和高度負責的精神,堅持生命至上、全球一體、平等尊重、合作互助,建立健全全球公共衛生安全長效融資機制、威脅監測預警與聯合響應機制、資源儲備和資源配置體系等合作機制,建設惠及全人類、高效可持續的全球公共衛生體系,筑牢保障全人類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堅固防線,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中國支持在全球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堅持客觀公正原則和科學專業態度,全面評估全球應對疫情工作,總結經驗,彌補不足。中國主張,為人類發展計、為子孫后代謀,各國應立即行動起來,採取斷然措施,最大限度消除病毒對人類的現實和潛在威脅。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推進和參與衛生健康領域國際合作,認真落實習近平主席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提出的6點建議和5項舉措,為維護地區和世界公共衛生安全,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結束語
中華民族歷經磨難,但從未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面對疫情,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取得了抗擊疫情重大戰略成果。中國始終同各國緊緊站在一起,休戚與共,並肩戰斗。
當前,新冠病毒仍在全球傳播蔓延,國際社會將會面對更加嚴峻的困難和挑戰。全球疫情防控戰,已經成為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之戰、維護人類健康福祉之戰、維護世界繁榮發展之戰、維護國際道義良知之戰,事關人類前途命運。人類唯有戰而勝之,別無他路。國際社會要堅定信心,團結合作。團結就是力量,勝利一定屬於全人類!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響人類發展進程,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沒有改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車輪依然滾滾向前。陽光總在風雨后。全世界人民心懷希望和夢想,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目標一致、團結前行,就一定能夠戰勝各種困難和挑戰,建設更加繁榮美好的世界。
(注1)世界衛生組織網站:《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Report of the WHO-China Joint Mission o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detail/report-of-the-who-china-joint-mission-on-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2020年2月28日。
(注2)《柳葉刀》:《中國持續遏制新冠肺炎疫情》(Sustaining containment of COVID—19 in China)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864-3/fulltext,2020年4月18日。
(注3)《柳葉刀》:《中國持續遏制新冠肺炎疫情》(Sustaining containment of COVID—19 in China)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864-3/fulltext,2020年4月18日。
(注4)譚德塞:《習近平會見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1/28/c_1125508831.htm,2020年1月28日。
(注5)中國—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專家考察組新聞發布會,北京,2020年2月24日。
(新華社北京6月7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08日 10 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