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有利器丰产有底气——公主岭市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记事
公主岭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有着“中国玉米之乡”的美誉。深秋时节,广袤的大地田畴万顷、一望无际。田野里马达轰鸣,收割、秸秆粉碎、打包还田……随处可见玉米收获的繁忙景象。
在刘房子街道石丰村的一块金色的农田上,几台大型收割机缓缓行进,伴随着飞扬起来的尘土和阵阵轰鸣声,一穗穗金黄色的玉米被收进机舱。“我种了80公顷地,一公顷地今年能产粮2.5万斤左右。”富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姜峰一边在田里指挥收获,一边说道,多亏用了保护性耕作模式,才有了今年的好收成。
今年6月下旬到7月底,当地降雨偏少,玉米作物普遍“喊渴”,相较用普通模式种植的一些地块,姜峰种的玉米更挺得住。“秸秆覆盖蓄水多、水分挥发少,墒情比周边用普通模式耕种地块多保持10多天。”
玉米是公主岭市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的主要品种。这种模式在耕种前,玉米秸秆覆盖地表不必清理,不用翻地,以拖拉机牵引,在地里,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全套作业一次性完成。
刘房子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农机服务科负责人冷嘉伦介绍,这项技术在当地得到了较好推广。2020年作业面积8000多亩,今年达到了1.6万多亩。
同样多年采用保护性耕作的桑树台镇种粮大户孙振林说,免耕播种机只开2厘米宽的苗带,对土地的伤害小,耕作更精细了。原来,旋耕起垄播种,得开出15厘米苗带,容易失墒,造成土壤板结。
用保护性耕作模式种玉米,不仅抗旱保墒,抗倒伏能力也比较强。9月前后,桑树台镇受到大风天气影响,一些地块玉米出现倒伏,孙振林种植的玉米抗倒伏能力更强。
“这是因为保护性耕作,把犁底层打破了,玉米根系能够扎得比较深,抗倒伏功能就提高了。”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范家屯镇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片玉米田里,也是一片收获的忙碌场面。合作社理事长王成连续几年进行保护性耕作,均取得了不错收成和生态效益。
传统的粗活儿为啥要转型做精、做细?“玉米保护性耕作是一套完整的作业体系,农机、农艺相结合,精细化配套农业技术是我们种地的‘法宝’。”王成说,虽然都是保护性耕作,但只有精细每个作业环节,才能确保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高质量进行,保护好这片黑土地。
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短短几年时间,保护性耕作面积就从最初的50公顷发展到200余公顷,测土配方施肥、秸秆归行、配套深松等新技术,均在这里得到有效示范和推广。
“以前种地只顾着产量,黑土层越来越薄。经过3年的秸秆全覆盖,地力逐渐恢复。”翻开土地上覆盖的秸秆,王成用手使劲向土层翻了一下,下面都是陈年的秸秆,腐殖质丰富,踩上去很松软。“免耕播种前,我们还要进行两三遍的秸秆归行作业,归行后再压实并覆土,以防秸秆归行不彻底,被风吹蚀影响出苗。”王成说。
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点。为保证免耕播种作业质量,合作社对农机手免耕播种作业速度提出一定限制,确保一次性高质量完成整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等作业环节,最大限度减少土壤扰动次数,达到蓄水保墒、培肥土壤、抗倒伏和稳产高产效果。
在种粮大户孙振林家,收获的玉米堆积如山,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桑树台镇十年九旱,土壤既不抗旱也不抗涝,种植难度大。如何破解这一瓶颈?孙振林采用苗期深松作业,玉米根系发达,极端年景下,作物抗逆性极强。
“我们进行了实验对比,开展苗期深松作业的地块,玉米根系更为发达,低洼地块同样适用。”指了指脚下的土地,孙振林介绍,精细化苗期深松如同给玉米加了油,去年对所有地块都进行了深松作业,“深松35厘米~40厘米并顺势施肥,打破坚硬犁底层可使土壤疏松、透气。肥料直达土壤12厘米处,不仅能保证玉米生长后期养分充足,还能减少约20%的施肥量。”孙振林说。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黑土地肥起来。如今,这一套更为精细的耕作技术已经形成规模。据了解,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在公主岭市全面推广应用,今年达152万亩。“粗略统计,精细化实施保护性耕作,粮食产量还能至少提高5%,技术优势更为明显。”王成说,合作社还将不断研究更为先进的农业技术,总结实践经验,分享给广大农民,成为黑土地保护的传播者。(马俊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