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吉林频道

搭建载体 营造文化传承浓厚氛围

2021年07月07日15:14 |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小字号

形成文化传承的浓厚氛围,除了人文环境和资金投入,更需要全新载体的拉动。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带来新型社交方式。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加大载体建设,将传统渠道和新媒体渠道相结合,从多角度辐射文化传承的意义。

注重发挥传统载体的宣传作用。节庆礼俗、乡土建筑、技艺传承等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传统载体。同时,对于节庆礼俗中不合时宜的落后习俗要予以改造。例如,针对乡风文明上,各村可以加大对移风易俗的宣传和推广,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佛事不办”新政策。对于村级的乡土建筑、文化遗产等应该首先加以保护,挖掘其潜在的育人价值,让其在文物建筑中“活”起来。注意编撰本村有关的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红色文化等,注重收集村里的美德事迹,用手册、宣传册、广播等方式进行宣传,并以村志记载的形式记录下来,创造文明传承的物质形态,让乡风文明有迹可循。

有效提高新媒体文化传承力度。如今网络通讯发达,农村文化传承和发展更是离不开网络的参与。网络的应用可以打破传统载体的中心化特点,打破农村地域界限,可以快速吸引各地人群时刻关注农村传统文化发展近况。因此,可以村的名义建立乡愁网络平台或公众号,将传统技艺、文化建筑、节庆习俗等分门别类发布。同时,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感人故事或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也可通过平台及时分享,向受众们传递文化信息,营造文化传承的浓厚氛围。

持续开展各类活动,丰富传统文化传承形式。严格来说,农村群众的文化水平有限,参差不齐,有的老年人因不懂操作智能手机无法获得其他信息,营造文化传承的浓厚氛围还应在其他直观的文化宣传方式上给足支持。例如,开设农村书屋、阅览室或者定期放映文化电影,还可以直接在村里绘制文化长廊、墙画等,条件许可的可以兴建“乡愁纪念馆”以打破原有的闭塞、资源缺乏的现状,以此不断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加深对文化传承的认识。此外,用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农闲生活,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如,可以开展“最美媳妇”“好婆婆”“好家庭”等表彰活动。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家庭关系的良好发展,还可以促进邻里团结;也可以举办书法、剪纸、藤编、书评等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文化传承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跃于群众生活中,倡导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王熙)

(责编:李思玥、谢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