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观地方】发展乡村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2021年05月19日16:50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乡村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文明的“根”,也是农村社会得以长期存在发展的精神支柱。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乡村文化自信的持久力量。然而,乡村自信的重建离不开乡村的文化发展,因此,只有发展乡村文化才能重塑村民对于乡村传统文化的自信,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坚持乡村文化创新性发展,避免乡村文化建设中单一的城市化取向。文化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农村文化自信的重建离不开文化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保证乡村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乡村村民才能永久的保持文化自信。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乡村文化的创新需要与现代化相结合,积极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以实现乡村文化的创新。但同时也要避免乡村文化单一的城市化倾向,在如今城市文明的渗透下,乡村文化创新需要大量地挖掘乡村社会自身的优秀文化资源,并且对乡村文化要有正确的认识,抛弃其中的糟粕,保留优秀的部分,以此重建乡村主流文化。同时,乡村文化的创新需要鉴别城市文化的优劣,积极主动地吸收优秀的文化,同时要避免被城市文明中不正确的价值观所影响,出现对自身文化全盘否定的现象。因此,在乡村文化创新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中朴实无华、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在保留传统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进行革新,以此构建乡村的主流文化来支撑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建,盘活蕴藏在乡村中的特色文化资源,使之在新时代的文明框架里,在现代和传统的交融中绽放异彩。

  承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乡村文化的价值载体。农村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厚重的乡村传统文化。至今,许多农村地区依然保留着丰富的礼乐文化,可以说广袤的农村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生、繁衍、生息之地。因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乡村主流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农村文化自信的主要来源。但是随着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凋敝、衰败的现象日益严重,而这直接导致了优秀文化在乡村逐渐流失的现象。“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要让农村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所谓“记得住乡愁”就需要我们保护好乡村的历史文化古迹,对过去农村建造的牌坊、戏楼、祠堂,庙宇等进行修缮,保护好农村传统化村落的乡土气息,以此提高村民对于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有修史的传统,这也是坚定农村文化自信、守望故土情感,留住乡愁的重要工程,也能不断增加农民对乡村的归属感。因此,重视村志村史的编纂,是在有意识地培育乡村文化认同的载体,这不仅有助于保留住乡村本土的历史记忆、增强村民乡土情结,也是重建乡村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联合多方力量推动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建。第一,发挥基层组织的保障作用。基层组织是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稳定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实现乡村文化自信重建不可缺少的条件。由于农村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文化自觉意识也相对薄弱,对外来文化没有很强的辨别力,容易受到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因此,对于农村的文化自信的重建上,基层组织必须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乡村文化自信重建过程中对村民进行积极引导,提高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推动淳朴乡风的形成以及农村文化建设。同时,基层组织要合理配置各地区的文化资源,避免出现文化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调整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以促进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建。第二,发挥农村乡贤的引导示范作用。乡贤文化是来源于中国乡村的文化现象。在传统的村落中,乡贤祠随处可见,并且地方志书对当地的乡贤也有记载以方便在后辈中流传。乡贤群体自古以来在农村的道德风尚、乡风民风、乡土认同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建过程中,乡贤作为农村的精英群体在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仅是淳朴乡风的维护者,更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在乡村自信的重建过程中,需要新乡贤依靠自身的学识和良好的声望、利用自身与农民的天然联系,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农村的乡土文化,以此提高村民对于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农村基层组织也应重视乡贤文化,恢复乡贤的反哺模式,鼓励从农村进入城市的精英退休后回流乡村,广泛汇聚乡贤人士以协办乡村公益事业为主要职责,积极参与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培育村民的道德文化,以此恢复农村的淳朴乡风。(来源:金羊网 红卫)

(责编:李思玥、谢龙)